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联想式教学法是适应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学科知识丰富多彩的特点的一种深受中职师生欢迎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以联想点拨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联想力,联想有关信息知识,通过纵向及横向的联系,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对增强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联想式教学 中职历史 教学应用
师生的教与学是彼此互动的,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考,分享信息与知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中职德育课改实施后,改变教师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呼声更为迫切。新一代中职生生活在互联网 的时代,接受的思想极富多元化,接收的信息更是多元化、碎片化。他们的思想与头脑中没有太多条框限制,敢于质疑,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信息与事物迷惑。他们学习底子较薄,但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喜欢联想。
“联想式教学法是以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1]。能够很好地立足中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历史知识的故新联想、学科联想和课内外联想等联想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历史学科知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和联想性。联想式教学法自然符合中职生的需求和兴趣,恰当地运用处理这种教学法,能使历史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增强学习记忆效果。联想式教学法有许多具体方法,本文具体探讨其中三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联想教学
历史学科知识整体是由纵向和横向的历史脉络与众多的“点、线、面”知识构成的。散落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各种联系交织成纵横的线面,并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整体。这些线前与线后的点,前面与后面的点,就成了学生脑海里的联想支撑点与联系点,为老师实施温故知新联想式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课程讲授或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郑和下西洋的例子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也可在解读“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时,联系汉代和唐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德国和法国积极支持俄国的态度,学生很多表示不理解。法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中国南方,德国与俄国素有矛盾。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应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把1892年法俄同盟与一战前三国协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较全面地理解法国的举动;把德国的做法同二战前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做法联系起来,从而很好理解德国为了“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减轻德东部压力而加入俄法的行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习联想前面学过的同质同类的历史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很快捷地实现强化学习记忆、深化内涵理解、拓展知识迁移的目标。
在讲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时,可联想商鞅变法的史实和成功意义分析,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锐意改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讲到新中国外交史时,应该引导学生联想汉唐时期、清末及近代的外交历史,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的基础,感受“弱国无外交”的痛楚,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一系列伟大正确的外交政策的理解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外交史观。这种温故知新联想式教学法能有效巩固以往学过的旧知识,更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当前新知识的理解,形成有系统的纵横联系的点线面知识体系,对历史专题的学习和构架知识框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他山之石”联想教学
“他山之石”联想教学即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温他科之故知得新之历史。历史学科内涵丰富,与政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知识点是彼此相互融会贯通的。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与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容易形成的单一或者线性的历史观。
在众多历史事件中,包含着诸多语文学科的知识联想可能。“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2]。如大量类似“破釜沉舟”、“立木为信”、“三顾茅庐”成语典故就可信手拈来。在讲授中国版图发展历史的时候,学生经常会自然而然地感叹:我们中国的版图看上去像一只母鸡。这很形象直观。此时,适时联系地理学科知识,诱导学生观察非洲地图上的国家边界形象,学生很快会发现近代非洲版图上,长距离的直线式国界很普遍。与中国版图随山川河流自然分界相比较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世界近代殖民侵略史的理解认识。老师还可结合联想当前钓鱼岛和南海主权等问题,启发学生寸土必争,爱惜中华民族世代祖先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来之不易的寸寸土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应提示学生联想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地理地貌和风土人情等相关地理学科知识。在解决历史现象的主次要矛盾、直接间接原因、内外因等问题时必须联系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解决。学习工业革命史时,必然要联想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习建党历史时可以很好地联想中职艺术欣赏课程特别是音乐、美术学科的知识辅助理解。如通过联想,提示学生欣赏名曲《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义勇军进行曲》、《南泥湾》、名画《毛泽东去安源》、《开国大典》等,帮助学生克服历史时空斗转星移造成的陌生感,促进艰涩历史问题的“浅化”,便于理解感悟。
同时,新课程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都很强调学科知识的融合联系。教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就要整合联系多学科,引导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与学习技能,培养锻炼学科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围城”联想教学 “围城”联想教学,顾名思义是课内课外联想教学,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的要素从历史教学“围城”中走到课外,有的要素请到历史教学“围城”中。这里更多的强调后者,即强调应当多联想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恰恰成了历史教学解难释疑的设伏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思辨欲望。
例如,中职学校讲授或复习辛亥革命时,剖析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局限性这一难点时,可以巧妙运用语文课改的普、职校的差异,引导学生预习高中生相当熟悉鲁迅的《药》作品。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共同赏析重点文段,主人公夏瑜的牺牲得不到群众的同情,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说“牢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为革命牺牲,母亲上坟,见到有人,便“踌躇”了一下,感到“羞愧”;革命烈士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的救命“药”。从鲁迅的文章不难看出,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没有唤起民众、发动民众和依靠群众。再者复习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时,可事先布置预习并赏析鲁迅的《祝福》,文章描写祝福的场景,最后总结性地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段话的隐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中国农村的统治依旧。
在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评价中,师生可积极联想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和2016年全国多地泛滥的淹城等现象,促使课程教学不仅停留在原有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高度赞扬方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往前思考,走好最后一公里路,思辨人类发展历史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辩证关系,适时开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上述案例看,“历史沉淀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知识的鲜活性就体现出来了”[3]。这些现实要素一旦被有效请到历史教学“围城”中,历史知识的鲜活性立刻体现出来。
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能给自信力略显不足的中职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机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灵活适度地运用联系式教学法促进相关学科、课内外知识相互交融渗透,丰富发展历史课堂内容,对促进历史有效教学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80.
[2]李惠军,周飞.笃学行思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75.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
关键词: 联想式教学 中职历史 教学应用
师生的教与学是彼此互动的,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考,分享信息与知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中职德育课改实施后,改变教师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呼声更为迫切。新一代中职生生活在互联网 的时代,接受的思想极富多元化,接收的信息更是多元化、碎片化。他们的思想与头脑中没有太多条框限制,敢于质疑,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信息与事物迷惑。他们学习底子较薄,但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喜欢联想。
“联想式教学法是以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1]。能够很好地立足中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历史知识的故新联想、学科联想和课内外联想等联想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历史学科知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和联想性。联想式教学法自然符合中职生的需求和兴趣,恰当地运用处理这种教学法,能使历史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增强学习记忆效果。联想式教学法有许多具体方法,本文具体探讨其中三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联想教学
历史学科知识整体是由纵向和横向的历史脉络与众多的“点、线、面”知识构成的。散落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各种联系交织成纵横的线面,并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整体。这些线前与线后的点,前面与后面的点,就成了学生脑海里的联想支撑点与联系点,为老师实施温故知新联想式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课程讲授或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郑和下西洋的例子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也可在解读“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时,联系汉代和唐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德国和法国积极支持俄国的态度,学生很多表示不理解。法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中国南方,德国与俄国素有矛盾。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应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把1892年法俄同盟与一战前三国协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较全面地理解法国的举动;把德国的做法同二战前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做法联系起来,从而很好理解德国为了“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减轻德东部压力而加入俄法的行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习联想前面学过的同质同类的历史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很快捷地实现强化学习记忆、深化内涵理解、拓展知识迁移的目标。
在讲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时,可联想商鞅变法的史实和成功意义分析,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锐意改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讲到新中国外交史时,应该引导学生联想汉唐时期、清末及近代的外交历史,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的基础,感受“弱国无外交”的痛楚,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一系列伟大正确的外交政策的理解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外交史观。这种温故知新联想式教学法能有效巩固以往学过的旧知识,更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当前新知识的理解,形成有系统的纵横联系的点线面知识体系,对历史专题的学习和构架知识框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他山之石”联想教学
“他山之石”联想教学即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温他科之故知得新之历史。历史学科内涵丰富,与政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知识点是彼此相互融会贯通的。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与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容易形成的单一或者线性的历史观。
在众多历史事件中,包含着诸多语文学科的知识联想可能。“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2]。如大量类似“破釜沉舟”、“立木为信”、“三顾茅庐”成语典故就可信手拈来。在讲授中国版图发展历史的时候,学生经常会自然而然地感叹:我们中国的版图看上去像一只母鸡。这很形象直观。此时,适时联系地理学科知识,诱导学生观察非洲地图上的国家边界形象,学生很快会发现近代非洲版图上,长距离的直线式国界很普遍。与中国版图随山川河流自然分界相比较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世界近代殖民侵略史的理解认识。老师还可结合联想当前钓鱼岛和南海主权等问题,启发学生寸土必争,爱惜中华民族世代祖先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来之不易的寸寸土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应提示学生联想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地理地貌和风土人情等相关地理学科知识。在解决历史现象的主次要矛盾、直接间接原因、内外因等问题时必须联系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解决。学习工业革命史时,必然要联想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习建党历史时可以很好地联想中职艺术欣赏课程特别是音乐、美术学科的知识辅助理解。如通过联想,提示学生欣赏名曲《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义勇军进行曲》、《南泥湾》、名画《毛泽东去安源》、《开国大典》等,帮助学生克服历史时空斗转星移造成的陌生感,促进艰涩历史问题的“浅化”,便于理解感悟。
同时,新课程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都很强调学科知识的融合联系。教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就要整合联系多学科,引导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与学习技能,培养锻炼学科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围城”联想教学 “围城”联想教学,顾名思义是课内课外联想教学,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的要素从历史教学“围城”中走到课外,有的要素请到历史教学“围城”中。这里更多的强调后者,即强调应当多联想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恰恰成了历史教学解难释疑的设伏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思辨欲望。
例如,中职学校讲授或复习辛亥革命时,剖析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局限性这一难点时,可以巧妙运用语文课改的普、职校的差异,引导学生预习高中生相当熟悉鲁迅的《药》作品。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共同赏析重点文段,主人公夏瑜的牺牲得不到群众的同情,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说“牢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为革命牺牲,母亲上坟,见到有人,便“踌躇”了一下,感到“羞愧”;革命烈士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的救命“药”。从鲁迅的文章不难看出,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没有唤起民众、发动民众和依靠群众。再者复习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时,可事先布置预习并赏析鲁迅的《祝福》,文章描写祝福的场景,最后总结性地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段话的隐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中国农村的统治依旧。
在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评价中,师生可积极联想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和2016年全国多地泛滥的淹城等现象,促使课程教学不仅停留在原有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高度赞扬方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往前思考,走好最后一公里路,思辨人类发展历史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辩证关系,适时开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上述案例看,“历史沉淀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知识的鲜活性就体现出来了”[3]。这些现实要素一旦被有效请到历史教学“围城”中,历史知识的鲜活性立刻体现出来。
运用联系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能给自信力略显不足的中职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机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灵活适度地运用联系式教学法促进相关学科、课内外知识相互交融渗透,丰富发展历史课堂内容,对促进历史有效教学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80.
[2]李惠军,周飞.笃学行思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75.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