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您好!我儿子今年6岁多了,感觉他跟大多数男孩不一样,平时不爱打闹,总是乖乖的,很文静,总爱跟同龄大小的女孩玩,画画也爱画女孩的图案。我着急的是他遇事总表现得不那么自信,这让我非常苦恼。我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该不该带他去看看心理专家?希望得到您专业性的指导意见,谢谢!
A家长好,从您反映的问题我隐约感觉到您是在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存在以下这两方面的问题:儿子性格内向,并且趋向女孩性格,将来会不会有性别认同问题,比如将来会不会导致同性恋或者双性恋问题?其次,他不自信、不勇敢,柔弱的性格对将来的人生会不会有影响?
在解答您的疑虑之前,我首先应该赞赏您对孩子性格早期发展的关注。诚然,孩子的性格能否向健康方面发展,抛开遗传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成长环境。
第一 性别认同问题
所谓性别认同,其实就是人从自己的性器官开始认识自己生理性别,同时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跟生理性别相一致。也就是从生理到心理上同一性地认为自己是相应的社会认识的性别概念。如果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不一致时,性心理发育上就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与社会性别主流文化不一致。有上述问题的人,从青春期开始,他们内心的挣扎变得明显,感觉异常痛苦,会觉得自己的身体长错了,自己本来是个异性,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就有可能导致易性癖、异装癖,甚至在性取向方面出现与家长期望不一致的结果。所以,性别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爸爸妈妈对性别的偏好态度、性别意识,会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性别身份的确认是从人的成长环境开始的。首先是外界给予的性别意识。从怀孕开始,甚至从有计划怀孕开始,与宝宝最紧要的人就开始关注宝宝的性别了。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给宝宝以性别的意识,从姓名、服饰、玩具、语调,到以后的动作行为要求、处事方式、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性别角色要求等都在不断地强化宝宝的自我性别意识。所以,一个人的性别意识是从父母的态度开始的,逐渐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人生下来4个月时,就能够分辨男声和女声,1岁时候,就能恒久地区分静止的男女照片。2—3岁时候,就能告诉大人他们的性别,也能区分自己之外的人的性别,但仅限于从发型、服饰上区分。3—5岁时候,可以从服饰上扮演爸爸和妈妈,也就是说男孩可以扮演妈妈,女孩可以扮演爸爸,对自己是男孩是女孩,从心理上来说不是有很稳定的概念。不过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男孩女孩会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5—7岁的时候,才真正地意识到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恒久事实,这个时候,他们的性别角色的认知与他们大脑中的自我形象保持一致,是性别认同最为关键的时期。
所以,要想自己的宝宝在性别认同上不出偏差,建议家长:
1不要有性别歧视。做父母的不要对性别角色有错误的认知,不要在宝宝面前有不恰当的性别言论。如不要在女孩面前说做男人真好,做女人真累,也不要在男孩面前说做女人真好。父母不经意的话语,可能给孩子种下了对自己性别的悲观“种子”,青春期以后或遇到挫折以后,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到成年的婚姻生活。
2注重性别意识培养。父母不要因为自己喜好男孩或者女孩的预期心理,而在得到与自己预期宝宝性别不一致的情况下,从服饰、玩具上往宝宝的异性方向打扮或处置,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模糊孩子的性别意识。
3父母自身性别意识清晰。人的角色是获得性的,多数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因此,父母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角色特征分明,会影响宝宝的一生。父母的合理分工,角色匹配,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强化游戏中宝宝的性别意识。男孩女孩一起玩耍,是儿童性别意识强化的好时机,他们自己就会自觉地强化彼此自身的性别意识。同时,父母有意识地在游戏中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鼓励男孩子保护女孩子,面对挫折应该坚强等。
第二 关于儿童的性格发展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您实际上是担心儿子将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否顺利的问题。这与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关。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父母和学校、社会期望的结果。其实,男孩子既要坚强、刚毅、自信和勇敢,同時也不能缺乏温柔、善良、细腻和安静。有杰出成就的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不多是男性吗?您儿子爱画女孩不见得就是毛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喜欢女孩子,不见得是要做女孩子。关键是我们家长对性别意识的引导和性别意识的清晰。
您儿子的不自信表现,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家庭过分保护造成的。在过分保护中成长的孩子,缺少个体性格发展的自主选择途径和独立发展锻炼的机会。做家长的,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少一点包办代替。社会在发展,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已绝非是数十年之前的概念了,很多社会角色是男女都可以胜任的,绝非单一角色的权利。所以,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能力发展的培养,这点尤为重要。性格无所谓绝对好坏,健康的性格表现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上。
最后,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信任!
A家长好,从您反映的问题我隐约感觉到您是在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存在以下这两方面的问题:儿子性格内向,并且趋向女孩性格,将来会不会有性别认同问题,比如将来会不会导致同性恋或者双性恋问题?其次,他不自信、不勇敢,柔弱的性格对将来的人生会不会有影响?
在解答您的疑虑之前,我首先应该赞赏您对孩子性格早期发展的关注。诚然,孩子的性格能否向健康方面发展,抛开遗传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成长环境。
第一 性别认同问题
所谓性别认同,其实就是人从自己的性器官开始认识自己生理性别,同时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跟生理性别相一致。也就是从生理到心理上同一性地认为自己是相应的社会认识的性别概念。如果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不一致时,性心理发育上就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与社会性别主流文化不一致。有上述问题的人,从青春期开始,他们内心的挣扎变得明显,感觉异常痛苦,会觉得自己的身体长错了,自己本来是个异性,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就有可能导致易性癖、异装癖,甚至在性取向方面出现与家长期望不一致的结果。所以,性别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爸爸妈妈对性别的偏好态度、性别意识,会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性别身份的确认是从人的成长环境开始的。首先是外界给予的性别意识。从怀孕开始,甚至从有计划怀孕开始,与宝宝最紧要的人就开始关注宝宝的性别了。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给宝宝以性别的意识,从姓名、服饰、玩具、语调,到以后的动作行为要求、处事方式、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性别角色要求等都在不断地强化宝宝的自我性别意识。所以,一个人的性别意识是从父母的态度开始的,逐渐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人生下来4个月时,就能够分辨男声和女声,1岁时候,就能恒久地区分静止的男女照片。2—3岁时候,就能告诉大人他们的性别,也能区分自己之外的人的性别,但仅限于从发型、服饰上区分。3—5岁时候,可以从服饰上扮演爸爸和妈妈,也就是说男孩可以扮演妈妈,女孩可以扮演爸爸,对自己是男孩是女孩,从心理上来说不是有很稳定的概念。不过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男孩女孩会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5—7岁的时候,才真正地意识到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恒久事实,这个时候,他们的性别角色的认知与他们大脑中的自我形象保持一致,是性别认同最为关键的时期。
所以,要想自己的宝宝在性别认同上不出偏差,建议家长:
1不要有性别歧视。做父母的不要对性别角色有错误的认知,不要在宝宝面前有不恰当的性别言论。如不要在女孩面前说做男人真好,做女人真累,也不要在男孩面前说做女人真好。父母不经意的话语,可能给孩子种下了对自己性别的悲观“种子”,青春期以后或遇到挫折以后,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到成年的婚姻生活。
2注重性别意识培养。父母不要因为自己喜好男孩或者女孩的预期心理,而在得到与自己预期宝宝性别不一致的情况下,从服饰、玩具上往宝宝的异性方向打扮或处置,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模糊孩子的性别意识。
3父母自身性别意识清晰。人的角色是获得性的,多数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因此,父母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角色特征分明,会影响宝宝的一生。父母的合理分工,角色匹配,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强化游戏中宝宝的性别意识。男孩女孩一起玩耍,是儿童性别意识强化的好时机,他们自己就会自觉地强化彼此自身的性别意识。同时,父母有意识地在游戏中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鼓励男孩子保护女孩子,面对挫折应该坚强等。
第二 关于儿童的性格发展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您实际上是担心儿子将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否顺利的问题。这与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关。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父母和学校、社会期望的结果。其实,男孩子既要坚强、刚毅、自信和勇敢,同時也不能缺乏温柔、善良、细腻和安静。有杰出成就的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不多是男性吗?您儿子爱画女孩不见得就是毛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喜欢女孩子,不见得是要做女孩子。关键是我们家长对性别意识的引导和性别意识的清晰。
您儿子的不自信表现,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家庭过分保护造成的。在过分保护中成长的孩子,缺少个体性格发展的自主选择途径和独立发展锻炼的机会。做家长的,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少一点包办代替。社会在发展,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已绝非是数十年之前的概念了,很多社会角色是男女都可以胜任的,绝非单一角色的权利。所以,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能力发展的培养,这点尤为重要。性格无所谓绝对好坏,健康的性格表现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上。
最后,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