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味远 雅韵一问中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当中。常见发问之句,屈原问天。李白问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红烛。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无理而问
  
  天地万物,本无情思,更不能与人问答传情。但是在很多诗词中。作者着意设置人物问答,赋予万物以人的灵性和情感。在人与物之间架设沟通对话的桥梁。在“无理”的问答中抒发情感、表达志趣,可谓意态横生、曲尽其妙。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元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本无情思,何以与人心性相通?原来词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心备受禁锢的少妇,黄昏时分,独自凭栏,看那花儿随风越过秋千。缓缓飘落,不禁想到自己红颜易逝。韶华蹉跎跎。终将如同落花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于是借眼见落红化作痴痴一问“如何留春住”。可见,“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却是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写照。这痴痴一问,可谓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再看“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鹂知春,问取之中,如小儿稚语,清新活泼之态足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无声。却见证历史,铿锵的追问中,必胜的信念顿现。
  
  无疑而问
  
  诗词中很多发问其实是无疑而问,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有的自问自答,有的无需回答,答则是多余。而恰恰是这般设问,意蕴深远,富含情思,细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如晏殊的《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斗转星移,日月升沉,本是自然现象,众所周知。“落日虽具凄切,却有东山再起的朝阳”。也是很多人自勉的格言。可见,“夕阳西下几时回”实乃不是问题的问题。但词人由此引发的,却是对时光流逝的缅怀,对往昔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更有未来能否重现的迷惘。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宇宙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思辨: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年华将逝的叹惋,未来难辨的希望,都蕴含在这无“疑”之问中。
  再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红药随天时生生灭灭,无关世事兴衰;郴江循山势奔流。不知人情冷暖。可是细细品来,这看似多余之问中又恰恰包含了多少世事兴衰、人情冷暖啊!
  
  莫问之问
  
  诗词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问”,叫“莫问”或“休问”,言下之意是“不要问”、“不需问”。然而有意恩的是诗人往往紧接着对这不需问的问题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大有“此时莫问胜有问”之感。而在这“不问之问”之中,一种别样的情思、志趣却愈发凸显出来。如严蕊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插满头”。乃山野村妇生活的象征。“莫问奴归处”,虽是“莫问”,却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渴望的归宿在山野之间。严蕊一介风尘女子因这首词而流传于世,本有些传奇色彩。但这句“若得山花插满头,奠问奴归处”的“莫问之问”更是妙绝:既不卑不亢,婉转明志。博得了太守同情,又不至低声下气,令人轻慢。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这些词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休问功名何在,绿发吴霜,素农尘土。”“惜春休问花多少。柳成阴、春已无多。”这诸多“休问”。意蕴深远,可谓异曲同工。
  历代诗人词家在他们的诗词中问苍天大地、草木虫鱼,或“无理有情”,或“无疑有理”,或“不问有问”;也有追问,责问,痴问。正是这千百年来千百次的“问”形成了我国古典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作者单住: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九零后的名字叫“青春”  一考生    我们九零后青年的名字叫“青春”,我们像诗一样让人品味无穷;我们像画一样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像歌一样让人陶冶性情;我们像舞一样让人轻舞飞扬……  我们热爱生活,歌声飞翔;我们书声朗朗,不停攀登;我们绿草如茵,充满阳光。看吧,这就是我们!朝气蓬勃的我们!龙腾虎跃的我们!  花一般的我们,美丽却容易飘零。假如不去呵护,在来不及美丽时,就会凋谢枯萎。雨一般的我们,朦胧
期刊
常识    韩寒和队友在挪威奥斯陆参加汽车比赛,下榻的酒店提供当地产的梨。韩寒用刀切开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些梨是没有核的,只有一粒西瓜籽大小的种子,其他地方都能吃。住在隔壁的队友王睿听到韩寒的“新发现”,很诧异地从垃圾桶里捡起前几天吃的梨核,原来他硬生生地用嘴修出了一个核的形状。无核的挪威梨也让我眼界大开,感触颇深。  “梨有核”已经成了“常识”。若不是韩寒用刀子切开那枚挪威梨,发现了这个“秘密”,
期刊
红尘滚滚,一一风荷举,谁晓幸福滋味?  ——题记  一宵冷雨。  清晨,推开山窗,一缕阳光。信步走去,蔷薇嫣然,落红满地。暗香,残留。  湿了一路,一路沉静。无尽的街道,院落深深,古质不华。  风,撩起轻衫,滑过脸庞,吹散长发。  一切,淡得如头顶上一明如洗的长空,纤尘不染,褪尽铅华。  沿小径漫走,偶然来到庭院。推门而进,花气袭人,一院清香。桅子花开,片片雨后娇。似雪,及目纯白,净如水月。  拥
期刊
一、命题作文    题目一 传统  所谓“传统”,指的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等。  请以“传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提示两点:(一)应当如何对待传统?陕西师大哲学系教授
期刊
一盏小灯,一芳檀香,合上《仓央嘉措诗传》,我闭上眼,轻轻念着:佛通,佛痛。仿佛你那迷离的一生已被我掌握般。在香雾中,我看见你的人生,那是凡尘最美丽最芬芳的花冢。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刚点燃的檀香,只是淡淡的味道在屋子里蔓延。多像年少的你,满腔的才华已略展头角,本该高兴,但心中,藏着世人难解的隐约的痛楚。雪白的长袍,优雅而精致的佛教色彩图案,将原本便儒雅无比的你衬托得
期刊
这也是一种力量  一考生    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洁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动山摇,高楼大厦瞬间成为一片瓦砾,多少生命在废墟下呼唤求助。当解
期刊
曾看过老庄墨韩写的一部叫《楼兰旖梦》的漫画,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汉时楼兰古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孔雀河、有苍翠挺拔的胡杨林。孩子的笑闹声在小城里回响,少女跳起的舞蹈向路人传递祝福,少年纵马扬鞭,歌颂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树。整本书中,是完全不同于汉家景色的异域风烟。  曾看过沧月写的一部叫《大漠荒颜》的小说,里面景物描写并不多,但仍可以感觉到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
期刊
【考点解说】    文言虚词和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往往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经过一再简化,《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综观今年18套高考试卷,你会发现上面又出现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好题目,细心揣摩这些试题,相信你我都会从中获得不少收获。    一、语言表达题    (一)正确使用词语  浙江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
期刊
从此,我不再仰望天空  高三(12)班 刘凌云    谁说过,45度仰望天空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为那一刻他一定看到了幸福的形状,仰望成了他对美好的向往。  曾几何时,我也喜欢仰望,仰望天空美丽的云朵,仰望小鸟展翅的痕迹,仰望公园里一家三口的闲庭漫步,仰望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我怀着一颗虔诚而卑微的心仰望着一切自以为遥不可及的美好,虔诚地忘了仰头的疼痛,卑微地不改伸手去比划一下那“遥不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