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与音乐家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美学著作,该书探讨了音乐的特殊性问题,阐述了嵇康的音乐本体论、音乐情感论和音乐功能论等音乐美学思想,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本文从音乐的本体、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功能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伟大的音乐美学作品。
  关键词: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 本质 社会教化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自幼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先后创作了《长清》《长侧》《短侧》等琴曲,撰写了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是一部全面阐述音乐特殊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全文约七千多字,以秦客发问“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开篇,论述了音声能否表现哀乐情感、音声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政治兴衰的关系等问题,探究了音乐的本质、音乐情感、音乐的功能等,体现了魏晋时期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对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本体论思想
  就音乐的本质而言,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认知。比如,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是人的心情意趣、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客观反映,是社会风气和政治兴衰的艺术表达。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音乐就是“道”的派生物,是阴阳二气交融所形成的,犹如气一样存在于天地之间。
  在音乐的本质问题上,嵇康围绕音乐的“名”与“实”展开论述,提出了“声音无关于哀乐,哀乐无系于声音”的观点。所谓哀乐就是人的内心所感,然后由音乐诱发出来的情感,是一种与音声无关的客观存在。同时,嵇康批判地继承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然后以魏晋玄学思想为基础,建构了独特的音乐本体论思想,即,音乐独存于天地之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着不以人的喜怒哀乐变化的本质,音乐的本源就是“道”、“自然”或“和”。同时,嵇康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主观情感并无关系,是天地和德、阴阳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声,不会随人的意志和情感而变化,“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
  对于音乐本体“和”,儒家和道家有着不同的解读。儒家认为,“和”是伦理情感、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乐论》中有“乐者,天地之和也”,但是这里的“天地之和”主要指政治伦理、政治秩序的和谐,正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道家认为,“和”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和本质属性,是音乐本体符合宇宙秩序的和谐,是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具体物象的“道”。嵇康继承了道家的“和”思想,将音乐本体看成不具备“像其体”、“传其心”的客观存在,看成音乐结构、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等内容的和谐,正所谓“无主与喜怒,无主与哀乐”。同时,嵇康认为,“和”是天、地、人的共性,是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也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是不在音乐与人的关系之中,而在于自然之和,即“平和”、“和”、“宫商集比”、“八音会谐”等,这种“和”有着任自然、超哀乐的内在属性。此外,嵇康认为,音乐应归功于“金石”与“管弦”,“声音有自然之和……得于管弦也”,“至乐虽待圣人……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可见,《声无哀乐论》中,音乐是天地万物孕育出来的,是“自然”的本性与产物,它有着“道”的自然和谐、超脱无为。同时,《声无哀乐论》中的“和”并不是简单的本源存在,还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规律,即音乐的力度、旋律、强度、节奏、高低、速度等。
  嵇康的音乐本体论与魏晋玄学中的“无”内涵相似。魏晋时期,思想家王弼认为,道是“无所不往”、“无声无响”的超然存在,是贯通于宇宙万物之间的精神实体,却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无所不往”,只有从繁杂、琐碎、局部的物象中超脱出来,才能把握整体、抽象的“道”。同时,王弼认为,音乐是不可捉摸的时间艺术,有着“道”的本质属性,这与嵇康提出的“和声无象”不谋而合。显然,嵇康借鉴了王弼的哲学思想,并在魏晋玄学的“无”为基础扩展了音乐本体“和”的内涵,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
  二 《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情感论思想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音乐审美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音乐是一种时间与听觉艺术形式,从形式上讲,音乐是以声音材料为依托的、有特殊组织规律的组织与安排。从内容上讲,音乐是人的情感或支配情感的思想意识与内在精神。可见,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无法塑造出逼真的人物形象,无法描绘出生动的自然景象,也无法表达准确的思想内容与故事情节,但是音乐可以通过音乐形象、音乐意境表现细腻的思想情感。
  在音乐与情感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音乐有自身的内部规律,犹如汗水、河水、泪水一样,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甚至与人的愤怒、悲哀、欢喜、忧伤、痛苦、兴奋、激动等情感毫无联系,“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听乐者的哀乐之情并未蕴含于音乐之中,而是音响运动引发了听乐者情感变化。同时,嵇康又举例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情感论观点。第一,同一音乐可以激发不同的情感。比如,对于相同的音乐,有人听了之后会“惨然而泣”,有人听了之后毫无感觉,有人却是“欣然而喜”。于是,嵇康提出“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系无声音”,也就是说,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联系,相同的思想情感可能对应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到相同的音乐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二,情感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不可能相互交织。嵇康说过,“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也就是说,情感与音乐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两者没有内在或本质的联系。“哀心藏于内……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音乐之所以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哀乐之情”早已潜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在遇到相应的音乐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此外,嵇康认为,虽然音乐与情感无关,但是音乐可以诱发人们的情感,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因为“哀乐”总是潜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当遇到平和之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显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只揭示了音乐的大小、猛静、舒疾、高低等变化,论述了音高、音色、音强等音乐形式问题,但却忽视了音乐的“像其体”、“传其心”等内容,否定了音乐内容以及音乐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为音乐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深深打上了人类音乐文化、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的烙印,如果没有人的创造,没有人的欣赏,音乐就不再是音乐,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通的声音。
  三 《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功能论思想
  《声无哀乐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音乐的功能,即移风易俗、娱乐人心、修身养心。
  1 移风易俗是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认为,音乐是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应当发挥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通过音乐感化人心、移风易俗,实现社会教化的目的,《孝经》中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显然,儒家的音乐思想有着鲜明的功利性。嵇康否定了狭隘的功利主义音乐思想,重新评价了“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的音乐美学观点,提出了崇尚自然、肯定人性的非功利性音乐观。比如,嵇康认为,音乐的移风易俗、社会教化等功能,并非源于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而是由音乐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正是因为音乐拥有了“和”的根本属性,才产生了“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太平之业,莫显于此”的社会功能。
  2 嵇康认为,音乐具有娱乐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平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美感与快感,使人“欢放而欲惬”,不“平和”的音乐能够使人“丧业”、“惑志”。在欣赏音乐时,人们应从和谐的音乐中获得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众声挹……故欢放而欲惬”。可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有着鲜明的艺术色彩,它丰富了音乐的思想内涵,使音乐不再是政治教化的附庸,有利于音乐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嵇康深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无为、超然洒脱的老庄哲学,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嵇康曾这样说过,“老庄,吾之师也”,并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观点,其中,“名教”就是指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等,而“自然”是指超脱世俗生活的“道”与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此外,在嵇康的著作《养生论》中就有,“蒸以灵芝,润以醋泉……遗生而后身存”。这种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嵇康的音乐美学观,在音乐欣赏上他主张“怀平和之心,托平和之声”,进入“恬虚乐古,弃事遗身”、“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境界。同时,嵇康认为,用音乐将内心深处的哀乐之情引发出来,有利于人们心情和谐、身体健康,让人回归自然之和,“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得以自尽耳”。嵇康的《琴赋》中提出,“导养神气,宣和情志……莫近于音声”。
  在如何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上,嵇康提出“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和声以自显发”,也就是说,在经历各种生活之后,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听到某种音乐时,这种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发出来。虽然音乐本身并没有情感,但是音乐却能带给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将“先遘于心”的哀乐激发出来。总体上看,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他并不主张纵情恣欲,反而强调适度地引导和节制音乐娱乐,正如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言,“情不可恣,欲不可极……乐不致浮”。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伟大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探讨了音乐的特殊性,阐述了嵇康的音乐本体论、音乐情感论和音乐功能论等音乐美学思想,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声无哀乐论》的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功利性的音乐审美开始向尊重个性、崇尚自然的非功利性音乐审美转变,这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振军:《〈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何善蒙:《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析论——以“声无哀乐论”为中心》,《美与时代》,2006年第3期。
  [3] 蔡莉:《从〈声无哀乐论〉看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 丁同俊:《“声无哀乐”之我见——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谈起》,《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 陈彤:《音乐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兼论〈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审美思想》,《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许晓瑜,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一支湖笔指点锦绣文章,一片青瓷聆听瓯乐交响,一盏陈酿醉了诗情画意,一杯龙井香飘四面八方。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的特点,从大学英语的口语、听力等方面入手,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习以及个性发展三个方面,阐释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性。 This ar
G蛋白偶联受体84(GPR84)属于脂肪酸受体,能被中链脂肪酸(C9-C14)激活。人体内GPR84主要表达在骨髓,其次表达在外周白细胞和肺,在生理状态下GPR84表达量较低,炎症刺激(如脂多
为探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药物选择。研究对象为 13例经 2次血培养证实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新生儿 ,对其临床特点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方法涌现,其中有些已经很成熟,并早已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接受,有些还需不断探讨和提高。为使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了解当前的进展而作如
卡特彼勒(Caterpde)公司新近推出3126B卡车柴油机。该机为四行86缸机,缸径110——,行程127——,气缸工作容积7.2L,在转速为2Andmin时,功率覆盖范围为131kw-Thkw。3126B柴油机的主要技
良好的局部麻醉,是内眼手术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球后麻醉,要求球后注入麻药量不超过3ml,甚至不超过2ml,以免眶内压升高,压迫眼球,术中玻璃体脱出,大剂量球后麻醉对眼的麻醉作
为了有效解决敞开式查验带来的有害生物逃逸、疫情扩散风险高问题,根据各口岸对进境集装箱的查验需求,研制了固定式和便携式2种封闭式查验设施。应用实验表明,无论是针对蚊、
1 存在问题 滚筒铸钢件如图1所示,铸造工艺为上、中、下三箱造型,非常麻烦、费工还易造成错箱及铸造缺陷,废品率很高。 2号热节处下部凸台可以设置外冷铁保证质量,但是由于
目的:比较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抗原阳性和阴性的宿主动物线粒体D环区(D-loop)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化及与HV共进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鼠肺HV感染情况,提取HV抗原阳性和阴性黑线姬鼠鼠肺组织总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宿主动物线粒体的D-loop和Cyt b基因,PCR产物纯化后测定序列,应用Clustal X生物学软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