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联合体,从而达到互赢、共发展的目标。该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首先剖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其次分析了高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并进一步探讨了外部环境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该文的研究希望为高校实施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4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面的渗入拓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产与学双方互赢,而且能够借助于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探讨一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剖析
所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通常是由企业作为出资方,高校提供师资,从而构建企业级的大学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两种主要的模式,分别是: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导。
针对以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是指由高校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并且安排相关师资帮助企业完成。该模式下,企业可以将被培训人员派遣至高校,也可以邀请高校师资进入企业。但由于高校与企业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组织,所以高校培训内容往往会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的现象,可见这种模式并不是一种有效运行方法。
针对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是指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师资集中等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该模式不但可以克服以高校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容易与企业状况相脱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校方与企业方的优势,实现互赢与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企业大学的调配权,从而能更好地获得企业所需人才。近年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现象越来越普遍,合作效果也是越来越显著。本文研究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该模式下的办学方式。
2 高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概述
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以及与高校、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大家都认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企业都有益处,其能够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相匹配。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高校没有完全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造成了配套的教学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其二用以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应政策法规并不健全;其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没有完全放开。针对于上述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认识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有利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2 理解模式内涵,强调“能力为本”的课程论
全面理解高校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否则直接会影响到实施的效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技术性人才,更应该注重“能力为本”的观念。高校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堂以及企业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理论以及操作水平。计算机专业新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企业岗位、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计算机相关岗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取向,本文提出的“能力为本”课程论思想描述如下:
首先,以企业计算机相关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依据,对课程进行设置,克服以往“学科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按能力所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精简。比如:可以淡化公共基础课、注重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
其次,高校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考核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考核内容,涉及到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针对评价体系,高校可以结合国家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获得计算机方面的等级以及技能证书。
另外,高校应该注重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构建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最终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基地、企业实训所等,安排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对应场所去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走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3 注重学生的“分散式实习”,进一步提高技能
“分散式实习”是指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时间分解到各个学期,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所有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有去工作实践第一线实习的机会。详细一点而言,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入校后的第一学期集中安排一些理论课程,第二学期至毕业可以不间断地轮流地进入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实习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半个月左右。
“分散式实习”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分散式实习”的不间断性,实习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总之,“分散式实习”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感受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学习知识性,而且“分散式实习”也符合“从做中学”的理念,是一种在经验情境中思维的模式,强调认识与行动的结合。
2.4 加强实训指导,提高高校教师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高校应该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借助于有效途径,提高高校计算机系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推动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向前发展。
首先,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以及教育的成败,当然其他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学生的品德养成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见教师师德是何等的重要。高校要引导教师以《教师法》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可以借助于有效的师行德考核机制,将师德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与相关的职称以及奖惩相挂钩。
其次强化教师自身技能的培训。如果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缺少充分的技能,那么要求学生达到如何如何的计算机技能等级是不现实的。可见,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必须的。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鼓劲教师多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研,可以采用挂职顶岗以及下厂锻炼等形式,经常派一些计算机专职教师去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与企业协作,进行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开发以及应用。
另外,通过招聘,引进高素质的兼职计算机教师。高校可以不将聘用兼职教师作为本校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可以作为一项策略来实施。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合作企业的兼并重组,从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强、实践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技能优良同时具备高校教师基本条件的人员来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这就是所谓的“请进来”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外的兼职教师流动站,借助于签约,可以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的需求吸纳一些专家以及教授入校进行讲授,让这些兼职专家以及教授可以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品德、创业以及技能等全方位的培养。
3 外部环境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法规
在我国,开展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是有的,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支持的。但是,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会发现存在支持力度的不够。
要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市场经济方面的手段,可以借助于立法以及经济杠杆调节的方式进行有效调控。这一方面,外国一些国家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比如:美国允许高校使用相关条款去进行合作教育计划的实施,美国允许其在法律范围内享受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合作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可见,政府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倡导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是直接的动力源泉。
3.2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联合体,从而达到互赢、共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合作企业选择时,高校必须明确基本的原则,涉及到:
1)共同目标的原则。高校与企业应该达到共识,都具备一致的目标、意向以及价值观。
2)优势互补的原则。校企联合并不只是注重双方力量的叠加,更注重的是双方的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力量达到最佳。
3)信誉良好的原则。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在进行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时,都必须注重信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大大提升合作成功的机率。
同时,高校也应注重对合作企业的支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磁场”,构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在根据合作企业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对应性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办学特色,保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改变以往高校求着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的情况,用品质说话,吸引相关企业到高校竞争要人,争取与相关企业站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平等的地位,才能做到真正的合作、“双赢”。
4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呈现递增的趋势。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计算机技术、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英杰夫·惠迪.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唐瓷,李婧晖.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1(2).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4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面的渗入拓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产与学双方互赢,而且能够借助于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探讨一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剖析
所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通常是由企业作为出资方,高校提供师资,从而构建企业级的大学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两种主要的模式,分别是: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导。
针对以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是指由高校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并且安排相关师资帮助企业完成。该模式下,企业可以将被培训人员派遣至高校,也可以邀请高校师资进入企业。但由于高校与企业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组织,所以高校培训内容往往会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的现象,可见这种模式并不是一种有效运行方法。
针对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是指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师资集中等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该模式不但可以克服以高校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容易与企业状况相脱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校方与企业方的优势,实现互赢与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企业大学的调配权,从而能更好地获得企业所需人才。近年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现象越来越普遍,合作效果也是越来越显著。本文研究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该模式下的办学方式。
2 高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概述
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以及与高校、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大家都认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企业都有益处,其能够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相匹配。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高校没有完全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造成了配套的教学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其二用以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应政策法规并不健全;其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没有完全放开。针对于上述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认识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有利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2 理解模式内涵,强调“能力为本”的课程论
全面理解高校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否则直接会影响到实施的效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技术性人才,更应该注重“能力为本”的观念。高校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堂以及企业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理论以及操作水平。计算机专业新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企业岗位、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计算机相关岗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取向,本文提出的“能力为本”课程论思想描述如下:
首先,以企业计算机相关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依据,对课程进行设置,克服以往“学科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按能力所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精简。比如:可以淡化公共基础课、注重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
其次,高校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考核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考核内容,涉及到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针对评价体系,高校可以结合国家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获得计算机方面的等级以及技能证书。
另外,高校应该注重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构建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最终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基地、企业实训所等,安排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对应场所去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走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3 注重学生的“分散式实习”,进一步提高技能
“分散式实习”是指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时间分解到各个学期,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所有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有去工作实践第一线实习的机会。详细一点而言,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入校后的第一学期集中安排一些理论课程,第二学期至毕业可以不间断地轮流地进入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实习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半个月左右。
“分散式实习”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分散式实习”的不间断性,实习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总之,“分散式实习”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感受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学习知识性,而且“分散式实习”也符合“从做中学”的理念,是一种在经验情境中思维的模式,强调认识与行动的结合。
2.4 加强实训指导,提高高校教师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高校应该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借助于有效途径,提高高校计算机系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推动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向前发展。
首先,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以及教育的成败,当然其他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学生的品德养成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见教师师德是何等的重要。高校要引导教师以《教师法》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可以借助于有效的师行德考核机制,将师德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与相关的职称以及奖惩相挂钩。
其次强化教师自身技能的培训。如果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缺少充分的技能,那么要求学生达到如何如何的计算机技能等级是不现实的。可见,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必须的。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鼓劲教师多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研,可以采用挂职顶岗以及下厂锻炼等形式,经常派一些计算机专职教师去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与企业协作,进行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开发以及应用。
另外,通过招聘,引进高素质的兼职计算机教师。高校可以不将聘用兼职教师作为本校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可以作为一项策略来实施。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合作企业的兼并重组,从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强、实践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技能优良同时具备高校教师基本条件的人员来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这就是所谓的“请进来”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外的兼职教师流动站,借助于签约,可以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的需求吸纳一些专家以及教授入校进行讲授,让这些兼职专家以及教授可以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品德、创业以及技能等全方位的培养。
3 外部环境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法规
在我国,开展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是有的,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支持的。但是,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会发现存在支持力度的不够。
要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市场经济方面的手段,可以借助于立法以及经济杠杆调节的方式进行有效调控。这一方面,外国一些国家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比如:美国允许高校使用相关条款去进行合作教育计划的实施,美国允许其在法律范围内享受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合作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可见,政府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倡导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是直接的动力源泉。
3.2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联合体,从而达到互赢、共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合作企业选择时,高校必须明确基本的原则,涉及到:
1)共同目标的原则。高校与企业应该达到共识,都具备一致的目标、意向以及价值观。
2)优势互补的原则。校企联合并不只是注重双方力量的叠加,更注重的是双方的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力量达到最佳。
3)信誉良好的原则。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在进行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时,都必须注重信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大大提升合作成功的机率。
同时,高校也应注重对合作企业的支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磁场”,构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在根据合作企业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对应性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办学特色,保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改变以往高校求着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的情况,用品质说话,吸引相关企业到高校竞争要人,争取与相关企业站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平等的地位,才能做到真正的合作、“双赢”。
4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呈现递增的趋势。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计算机技术、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英杰夫·惠迪.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唐瓷,李婧晖.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