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环境,以我国钢铁行业目前表现出的产能过剩现状作为切入点,以此来引申出关于当前我国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相关工作进展。本文站在动态性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在化解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以及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致力于寻找出更加适合我国钢铁产业解决产能过剩的具体对策,以及能够不断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路径,从而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实现高效化和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结构升级一、我国钢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质量。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产量同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了8.54%,这是继1996年之后,我国连续十八年成为了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总体钢铁产量占据了去年全球钢铁产量的50%左右。
(一)钢铁行业总体产能持续增长和扩张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是持续扩张和产量逐渐增多的态势。自1996年我国总体钢铁产量超过一亿吨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国之后,发展至今,我国始终是世界钢铁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已经比1996年的钢铁总产量翻了六倍之多[1]。
(二)钢铁市场总体需求有限且需求环境不佳
当前全球中的很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后发展时期,即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变缓,且产业结构也更加倾向于高新科技行业转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市场对钢铁的需求是持续递减的,这样存在一定限制的钢铁需求同持续递增的钢铁产能对比起来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 钢铁行业生产企业净效益不高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官网数据中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尽管比2014年多,但是总净收益较2014年相比却降低了2.11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总体净效益水平持续走低,不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持续化发展[2]。
(四)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环境任务繁重
我国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下,对地方钢铁产业的发展限制更多,这在很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地方钢铁产能扩大的作用。然而在多项环境标准的影响下,钢铁企业在既定标准下生产出的钢铁产能考虑的环境因素更多,企业面临的环境任务较为繁重。
二、我国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趋势为快速增长型向稳定发展型过渡,表现出来的状态便是经济发展比率逐渐下降,经济总体的发展脚步趋向变缓。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柱,钢铁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3]。
(一)压减钢铁总体产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影响大
从地方经济水平来看,如果过度压减地方区域的钢铁行业总体产能,会给地方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消极影响,使钢铁市场会直接发生不同程度的投资损失。由于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因此会出现一旦钢铁产能有所缩减的话,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使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比如焦炉煤气、煤焦油以及精细化工等类型的企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出现对下游产业的总体钢铁供应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而造成企业的工业产值和总体经济效益都受到影响。
(二)钢铁企业面临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且还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过程环节复杂导致对环境的威胁程度过高的弊端。伴随国际大力倡导各个国家实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出了很多生态角度的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绿色除尘等。在这些硬性要求标准下,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较重,在自身产业结构单一和滞后的发展任务下,外界环境治理的压力让钢铁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因此目前我国很多钢铁生产企业都处于生存较为艰难的状态。
(三)过度压缩钢铁产能对金融资产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我国新的金融资产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标准下,金融市场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不论是自身的发展模式、技术支持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都处于标准和良好的状态。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金融市场实现绿色和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体市场经济在高科技技术的带动下实现高效化发展。
然而针对钢铁行业而言,本身由于处于重工业的发展领域,不论是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是对在整体技术含量上面都较为薄弱,无法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占据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在原本就产量限制的状态下再度压减钢铁产能总量,会造成钢铁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资产总值持续下降,非常不利于保持钢铁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4]。
(四)钢铁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且企业重组进程过慢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产业集中程度较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钢铁产业链条还不是非常完善。并且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还有很多处于“负经营”状态的钢铁企业,使本身集约化程度较低的钢铁市场的发展步伐更为缓慢,从而也导致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进程滞后,无法跟上钢铁市场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钢铁企业打着重组的旗号而不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和联合,仍然处于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和独立发展的状态之中,这样的发展形态很难保障我国钢铁实现充分的资源整合,也无法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导致市场资源过度浪费,拉低了整体钢铁行业的成长速度。
三、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科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此来推动钢铁产业实现优质化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国家应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化解钢铁行业产能的政策
为了实现正确引导我国钢铁企业走上科学规划钢铁产能和产能分配的道路,政府要发挥领导性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应的钢铁产能有效分配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加快化解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脚步。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范围内的增加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政策,对钢铁产能分配效益好且产能调节效果明显的钢铁企业给予合适金额的财政补贴或者奖励补偿,以此来提升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国对于京津唐地区的钢铁产业便出台了相关的产能调整优惠政策,以此来推动京津唐地区钢铁产能的调整力度,加快京津塘地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规范性发展的脚步。
(二)加大对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作为一种集中性和辐散性并存的行业,其不仅需要钢铁产业保证自身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要保障钢铁产业对其他行业生产的辐散性,以此来保证整体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为了提升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集约性,需要利用合理的钢铁企业重组的方式,来促进各个钢铁之间的合作性和优质性,淘汰低下、资源消耗过大且产能不均衡的钢铁企业,在优胜劣汰的背景中加快钢铁企业重组进度,为本身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添砖加瓦,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钢铁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保障钢铁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与此同时,在企业重组的推动下,大大推动了钢铁行业整体的合作程度,加快了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
(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为了保障我国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创新力,专业人才作为推动钢铁行业不断进步的载体,对实现钢铁行业产能分配均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结构升级一、我国钢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质量。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产量同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了8.54%,这是继1996年之后,我国连续十八年成为了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总体钢铁产量占据了去年全球钢铁产量的50%左右。
(一)钢铁行业总体产能持续增长和扩张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是持续扩张和产量逐渐增多的态势。自1996年我国总体钢铁产量超过一亿吨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国之后,发展至今,我国始终是世界钢铁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已经比1996年的钢铁总产量翻了六倍之多[1]。
(二)钢铁市场总体需求有限且需求环境不佳
当前全球中的很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后发展时期,即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变缓,且产业结构也更加倾向于高新科技行业转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市场对钢铁的需求是持续递减的,这样存在一定限制的钢铁需求同持续递增的钢铁产能对比起来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 钢铁行业生产企业净效益不高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官网数据中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尽管比2014年多,但是总净收益较2014年相比却降低了2.11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总体净效益水平持续走低,不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持续化发展[2]。
(四)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环境任务繁重
我国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下,对地方钢铁产业的发展限制更多,这在很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地方钢铁产能扩大的作用。然而在多项环境标准的影响下,钢铁企业在既定标准下生产出的钢铁产能考虑的环境因素更多,企业面临的环境任务较为繁重。
二、我国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趋势为快速增长型向稳定发展型过渡,表现出来的状态便是经济发展比率逐渐下降,经济总体的发展脚步趋向变缓。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柱,钢铁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3]。
(一)压减钢铁总体产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影响大
从地方经济水平来看,如果过度压减地方区域的钢铁行业总体产能,会给地方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消极影响,使钢铁市场会直接发生不同程度的投资损失。由于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因此会出现一旦钢铁产能有所缩减的话,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使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比如焦炉煤气、煤焦油以及精细化工等类型的企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出现对下游产业的总体钢铁供应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而造成企业的工业产值和总体经济效益都受到影响。
(二)钢铁企业面临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且还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过程环节复杂导致对环境的威胁程度过高的弊端。伴随国际大力倡导各个国家实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出了很多生态角度的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绿色除尘等。在这些硬性要求标准下,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较重,在自身产业结构单一和滞后的发展任务下,外界环境治理的压力让钢铁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因此目前我国很多钢铁生产企业都处于生存较为艰难的状态。
(三)过度压缩钢铁产能对金融资产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我国新的金融资产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标准下,金融市场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不论是自身的发展模式、技术支持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都处于标准和良好的状态。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金融市场实现绿色和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体市场经济在高科技技术的带动下实现高效化发展。
然而针对钢铁行业而言,本身由于处于重工业的发展领域,不论是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是对在整体技术含量上面都较为薄弱,无法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占据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在原本就产量限制的状态下再度压减钢铁产能总量,会造成钢铁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资产总值持续下降,非常不利于保持钢铁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4]。
(四)钢铁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且企业重组进程过慢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产业集中程度较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钢铁产业链条还不是非常完善。并且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还有很多处于“负经营”状态的钢铁企业,使本身集约化程度较低的钢铁市场的发展步伐更为缓慢,从而也导致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进程滞后,无法跟上钢铁市场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钢铁企业打着重组的旗号而不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和联合,仍然处于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和独立发展的状态之中,这样的发展形态很难保障我国钢铁实现充分的资源整合,也无法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导致市场资源过度浪费,拉低了整体钢铁行业的成长速度。
三、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科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此来推动钢铁产业实现优质化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国家应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化解钢铁行业产能的政策
为了实现正确引导我国钢铁企业走上科学规划钢铁产能和产能分配的道路,政府要发挥领导性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应的钢铁产能有效分配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加快化解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脚步。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范围内的增加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政策,对钢铁产能分配效益好且产能调节效果明显的钢铁企业给予合适金额的财政补贴或者奖励补偿,以此来提升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国对于京津唐地区的钢铁产业便出台了相关的产能调整优惠政策,以此来推动京津唐地区钢铁产能的调整力度,加快京津塘地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规范性发展的脚步。
(二)加大对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作为一种集中性和辐散性并存的行业,其不仅需要钢铁产业保证自身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要保障钢铁产业对其他行业生产的辐散性,以此来保证整体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为了提升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集约性,需要利用合理的钢铁企业重组的方式,来促进各个钢铁之间的合作性和优质性,淘汰低下、资源消耗过大且产能不均衡的钢铁企业,在优胜劣汰的背景中加快钢铁企业重组进度,为本身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添砖加瓦,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钢铁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保障钢铁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与此同时,在企业重组的推动下,大大推动了钢铁行业整体的合作程度,加快了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
(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为了保障我国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创新力,专业人才作为推动钢铁行业不断进步的载体,对实现钢铁行业产能分配均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