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贵州作为四大药材产区之一,苗药也位列四大民族医药之中。贵州中药尤其是民族药立足黔中,敞开大门,将现代化进行到底
6月20日,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贵州省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进行课题验收。
其中,由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4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12个,申请专利14项,建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近2万亩,带动农户创收3526.50万元,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方协作的成果转化新模式。
由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杠板归4种药材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8个,申请专利12项,初步建立杠板归修复石漠化技术体系。
自2001年与四川、吉林、云南一同进入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大盘子以来,贵州中药现代化进阶之路徐然打开。
异军突起的黔地中药
2009年,当西部民族药业整体处于低谷期时,贵州民族药业率先反弹,异军突起,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此后几年,平均以31.2%的速度递增,如今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后续支柱产业。
谋定而后动。贵州中药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基于贵州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和审时度势的发展动向。
去年以来,贵州先后出台《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等文件,全面建立了“研发、种植、加工、监管”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此前出台的《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民族医药制造、中药相关产品、中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依托突出的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优势,主推中药民族药。目前,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多达88家,占全部药业企业的53%。
中药材种植面积、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75.29万亩,同比增长30.9%,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杜仲、金银花、厚朴、花椒、五倍子、银杏、黄柏、刺梨、喜树、桃仁、钩藤、香桂、吴茱萸、薏苡仁、艾纳香、太子参、石斛、百合、鱼腥草、玄参、党参、白术、天麻、葛根、淫羊藿等30个。而太子参、金银花、金钗石斛、刺梨、钩藤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贵州作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其中太子参、半夏等品种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6月23日,来自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消息称,贵州省从今年起每年将投入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将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23个重点发展品种和山药、玄参、刺梨等27个鼓励发展品种,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截至去年,贵州有41个中药材品种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2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药现代化的独家出品
贵州在世纪之交就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的征程。
1999年设在贵州省科技厅的“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见证了贵州中药现代化的起步到壮大。
2005年,贵阳医学院承担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09年建成。这为贵州中药、民族药的研发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现代中药、民族药技术研究平台。
在一系列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下,贵州中药企业呈集群式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益佰、百灵、同济堂、神奇、信邦、健兴等中药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该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2004年成为贵州省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5年年连续7年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100强。公司董事长窦啟玲告诉记者:“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益佰一直坚持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益佰研发的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及外周循环障碍的有效药物,“克咳”系列产品深受百姓信赖。现在,益佰已申请发明专利200件,涉及产品的处方、工艺、质量控制方法、新用途、联合用药等方面。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填补了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空白,荣获“世界骨伤科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拥有数十个专利品种和独家品种,妇科再造丸、芪胶升白胶囊、妇科再造胶囊、复方枇杷叶膏等品牌名声在外。据公司董事长姚厂发介绍,目前公司正致力于将领头产品妇科再造丸打造成妇科用药领先品牌。
独家制造,是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在现代化过程的明智选择。在中药和中成药市场庞杂的现状冲击下,突出贵州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叫响市场的强力“操盘手”。这在贵州民族医药界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推出独家品种,烙上贵州印记,塑造产品生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立足“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贵州)基地”的建设,着力改变过去对仿制改剂型新药品种的研究取向,将重点放在中药、民族药原创性新药品种的研发上,实现从“模仿秀”到“原创秀”的蜕变。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将“本土存在”打造成“本土出品”。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依据民族药理论,进一步完善古方,优化工艺,明确疗效。一批“原生态”、“贵州味”的品牌名声鹊起:克咳胶囊、天麻头风灵胶囊、乙肝散、银杏天宝、热淋清颗粒……目前,有154个民族药(苗药)成分制剂或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
贵州中医药作为后起之秀,为顺应市场发展,加速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贵州省药学会理事长罗小刚在谈及贵州医药产业发展时指出,贵州医药产业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药企整体呈散弱状态;产品结构较单一,且中药(民族药)的大品牌较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地道药材资源紧缺,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缺乏中药材专业市场。
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的肖小河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在肯定了贵州中医药取得成就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黔中有灵药,夜郎当自大”,要有信心做好民族医药;“敞开黔大门”,引进人才联合研发;加强苗药的临床试验和推广;严格规范中药现代化的标准等。
6月20日,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贵州省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进行课题验收。
其中,由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4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12个,申请专利14项,建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近2万亩,带动农户创收3526.50万元,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方协作的成果转化新模式。
由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杠板归4种药材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8个,申请专利12项,初步建立杠板归修复石漠化技术体系。
自2001年与四川、吉林、云南一同进入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大盘子以来,贵州中药现代化进阶之路徐然打开。
异军突起的黔地中药
2009年,当西部民族药业整体处于低谷期时,贵州民族药业率先反弹,异军突起,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此后几年,平均以31.2%的速度递增,如今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后续支柱产业。
谋定而后动。贵州中药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基于贵州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和审时度势的发展动向。
去年以来,贵州先后出台《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等文件,全面建立了“研发、种植、加工、监管”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此前出台的《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民族医药制造、中药相关产品、中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依托突出的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优势,主推中药民族药。目前,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多达88家,占全部药业企业的53%。
中药材种植面积、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75.29万亩,同比增长30.9%,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杜仲、金银花、厚朴、花椒、五倍子、银杏、黄柏、刺梨、喜树、桃仁、钩藤、香桂、吴茱萸、薏苡仁、艾纳香、太子参、石斛、百合、鱼腥草、玄参、党参、白术、天麻、葛根、淫羊藿等30个。而太子参、金银花、金钗石斛、刺梨、钩藤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贵州作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其中太子参、半夏等品种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6月23日,来自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消息称,贵州省从今年起每年将投入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将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23个重点发展品种和山药、玄参、刺梨等27个鼓励发展品种,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截至去年,贵州有41个中药材品种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2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药现代化的独家出品
贵州在世纪之交就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的征程。
1999年设在贵州省科技厅的“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见证了贵州中药现代化的起步到壮大。
2005年,贵阳医学院承担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09年建成。这为贵州中药、民族药的研发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现代中药、民族药技术研究平台。
在一系列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下,贵州中药企业呈集群式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益佰、百灵、同济堂、神奇、信邦、健兴等中药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该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2004年成为贵州省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5年年连续7年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100强。公司董事长窦啟玲告诉记者:“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益佰一直坚持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益佰研发的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及外周循环障碍的有效药物,“克咳”系列产品深受百姓信赖。现在,益佰已申请发明专利200件,涉及产品的处方、工艺、质量控制方法、新用途、联合用药等方面。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填补了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空白,荣获“世界骨伤科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拥有数十个专利品种和独家品种,妇科再造丸、芪胶升白胶囊、妇科再造胶囊、复方枇杷叶膏等品牌名声在外。据公司董事长姚厂发介绍,目前公司正致力于将领头产品妇科再造丸打造成妇科用药领先品牌。
独家制造,是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在现代化过程的明智选择。在中药和中成药市场庞杂的现状冲击下,突出贵州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叫响市场的强力“操盘手”。这在贵州民族医药界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推出独家品种,烙上贵州印记,塑造产品生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立足“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贵州)基地”的建设,着力改变过去对仿制改剂型新药品种的研究取向,将重点放在中药、民族药原创性新药品种的研发上,实现从“模仿秀”到“原创秀”的蜕变。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将“本土存在”打造成“本土出品”。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依据民族药理论,进一步完善古方,优化工艺,明确疗效。一批“原生态”、“贵州味”的品牌名声鹊起:克咳胶囊、天麻头风灵胶囊、乙肝散、银杏天宝、热淋清颗粒……目前,有154个民族药(苗药)成分制剂或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
贵州中医药作为后起之秀,为顺应市场发展,加速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贵州省药学会理事长罗小刚在谈及贵州医药产业发展时指出,贵州医药产业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药企整体呈散弱状态;产品结构较单一,且中药(民族药)的大品牌较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地道药材资源紧缺,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缺乏中药材专业市场。
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的肖小河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在肯定了贵州中医药取得成就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黔中有灵药,夜郎当自大”,要有信心做好民族医药;“敞开黔大门”,引进人才联合研发;加强苗药的临床试验和推广;严格规范中药现代化的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