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为例,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关系开展理论研究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初步给出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工作绩效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包括职业倦怠、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等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率为88.57%。被试样本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兼顾性别、工龄、职务、岗位等背景变量。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即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其中心理健康以焦虑、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来体现。问卷中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调查问卷为课题组自己编制,信度和效度经过检验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焦虑部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这三个量表是心理测试中最为常用的量表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分析
2.1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数据见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即职业倦怠水平越高,高校教职员工其工作绩效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就越低,其焦虑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职业倦怠水平与高校教职员工的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 系,也就是说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职业倦怠、焦虑水平越高,其工作绩效越低,反之亦然。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密切联系,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中重要衡量因素焦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三者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成显著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所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就越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2.2 职业倦怠和焦虑交互作用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影响
研究发现,低职业倦怠且低焦虑水平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高,而高职业倦怠且低焦虑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低,不难理解对于高校教师乃至其他群体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相对应的是高焦虑和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应该其工作绩效最低,而数据分析却表明低焦虑、高倦怠的工作绩效最低。在调查中发现:存在很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将对工作失去很大的兴趣,工作目标丧失,虽倦怠但不焦虑,两者之间反而不再共生共处。
3 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倦怠问题突出,两者和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职业倦怠方面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
3.1.1 构建高校和谐教育环境
第一,高校必须坚持推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宽松、公平的学校教育环境。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一线教师都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全体教师的声音,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产生心理认同,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要统筹考虑多方因素,做到公平合理。
第二,学校管理层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全面统筹,多方位思考,科学、合理协调科研、教学、行政等工作。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行政、学生工作同等重要,全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份子,切忌人为把教师分等级。全体教师都应在工作中营造良性的竞争的氛围,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平等的接纳态度去工作,去生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3.1.2 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
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还不到位。鉴于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针对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可以聘请知名的心理学、社会学专家定期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排解教师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心理情绪。此外,很多高校每年都为新入校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试,此项制度亦可推广到教师中间,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充分利用已有的心理测试软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测试,及时把测试的结果反馈给教师,让高校教师更好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3.1.3 树立积极心态,提高自身修养
高校教师自身要善于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压力,要不断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努力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用来指导和解决自己平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工作的竞争、角色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压力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去应对。
3.2 合理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3.2.1 完善高校管理环境
首先,应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减少刚性、硬性的规定,多些宽松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创新,教学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决策,掌握改革信息等。在管理上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每一个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再者,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方式激励全体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合理要求,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
3.2.2 提高高校教师自身认识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造成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也绝对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原因,教师自身内部方面也存在问题,也有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首先,高校教师个人应该接受当今时代对教师赋予的角色期望,学会自我接纳,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心态,多阅读大师著作,加强人文底蕴的培养,勤思考,多创新。其次,高校教师要加深对高校教育行业的了解,关注国家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能在大环境下思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
3.2.3 积极关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在家庭上面临上下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会面临家庭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学校高层应该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科学公平的测评机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青年骨干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体现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等各项事务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
总之,应该看到,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绩效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工作目标,针对这个目标,学校应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合理应对职业倦怠上做文章,只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逐步提升,职业倦怠感会逐步降低,工作绩效会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工作绩效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包括职业倦怠、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等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率为88.57%。被试样本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兼顾性别、工龄、职务、岗位等背景变量。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即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其中心理健康以焦虑、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来体现。问卷中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调查问卷为课题组自己编制,信度和效度经过检验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焦虑部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这三个量表是心理测试中最为常用的量表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分析
2.1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数据见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即职业倦怠水平越高,高校教职员工其工作绩效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就越低,其焦虑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职业倦怠水平与高校教职员工的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 系,也就是说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职业倦怠、焦虑水平越高,其工作绩效越低,反之亦然。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密切联系,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中重要衡量因素焦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三者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成显著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所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就越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2.2 职业倦怠和焦虑交互作用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影响
研究发现,低职业倦怠且低焦虑水平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高,而高职业倦怠且低焦虑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低,不难理解对于高校教师乃至其他群体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相对应的是高焦虑和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应该其工作绩效最低,而数据分析却表明低焦虑、高倦怠的工作绩效最低。在调查中发现:存在很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将对工作失去很大的兴趣,工作目标丧失,虽倦怠但不焦虑,两者之间反而不再共生共处。
3 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倦怠问题突出,两者和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职业倦怠方面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
3.1.1 构建高校和谐教育环境
第一,高校必须坚持推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宽松、公平的学校教育环境。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一线教师都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全体教师的声音,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产生心理认同,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要统筹考虑多方因素,做到公平合理。
第二,学校管理层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全面统筹,多方位思考,科学、合理协调科研、教学、行政等工作。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行政、学生工作同等重要,全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份子,切忌人为把教师分等级。全体教师都应在工作中营造良性的竞争的氛围,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平等的接纳态度去工作,去生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3.1.2 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
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还不到位。鉴于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针对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可以聘请知名的心理学、社会学专家定期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排解教师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心理情绪。此外,很多高校每年都为新入校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试,此项制度亦可推广到教师中间,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充分利用已有的心理测试软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测试,及时把测试的结果反馈给教师,让高校教师更好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3.1.3 树立积极心态,提高自身修养
高校教师自身要善于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压力,要不断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努力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用来指导和解决自己平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工作的竞争、角色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压力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去应对。
3.2 合理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3.2.1 完善高校管理环境
首先,应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减少刚性、硬性的规定,多些宽松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创新,教学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决策,掌握改革信息等。在管理上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每一个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再者,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方式激励全体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合理要求,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
3.2.2 提高高校教师自身认识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造成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也绝对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原因,教师自身内部方面也存在问题,也有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首先,高校教师个人应该接受当今时代对教师赋予的角色期望,学会自我接纳,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心态,多阅读大师著作,加强人文底蕴的培养,勤思考,多创新。其次,高校教师要加深对高校教育行业的了解,关注国家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能在大环境下思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
3.2.3 积极关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在家庭上面临上下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会面临家庭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学校高层应该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科学公平的测评机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青年骨干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体现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等各项事务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
总之,应该看到,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绩效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工作目标,针对这个目标,学校应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合理应对职业倦怠上做文章,只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逐步提升,职业倦怠感会逐步降低,工作绩效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