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离子检测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研制及其在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分析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anl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发和改进可用于真空放电等激发方式产生的高能离子诊断的分析仪器对高能等离子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种用于高能量等离子体诊断的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结合铝材料真空放电离子源,实现了H+、H2+、C2+、Al3+、C+、Al2+、O+和Al+离子的定性分析,离子能量涵盖23~150 keV.考察了离子门的脉宽和脉冲的电压值对TOF-M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子门脉宽为100 ns、加速电压分别为20和50 kV时,离子门最优电压分别为±500 V和±2500 V.加速电压为50 kV时,质量分辨率可达22 FWHM(Full width at half maxium).进一步通过调节离子门脉冲的延迟时间,考察了离子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
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n( 206Pb)/n( 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 8±2. 7 Ma、421. 5±0. 8 Ma和417. 0±3. 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
全球尚无植硅石成矿的先例,近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石炉坑发现一种植硅石沉积的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赋矿岩石由浅灰色—灰黑色植硅石岩,是由大量植硅体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植硅石,不含孢粉也极少见硅藻,形成于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温暧湖泽环境沉积.硅碳矿石主要由微米—纳米级石英和固定碳组成,含少量其他杂质;SiO2 含量65%~85%、固定碳9%~20%,硅和碳矿物具多孔结构.硅碳矿石通过超细研磨和分选的方式,可获得微米级石英产率49. 7%,SiO2 含量99. 95%,其中粒度在80~200 nm 的纳米级石英产率可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
岩石孔隙是储层储集油气的重要场所,通过铸体薄片进行岩石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铸体薄片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干扰因素,致使常规方法面孔提取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引入一种多阈值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方法(ctsPore方法)进行孔隙区域提取和面孔率估计,方法综合利用HSV色彩空间中不同参数提取孔隙区域.本文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确定了一套ctsPore阈值参数,以解决溶蚀孔与噪声易混淆的问题.实验以伊拉克A油田中新统 Asmari组A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对所使用算法进行了效果
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可通过多光子吸收过程将低能激发光转化为高能发射光.UCNPs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包括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力强、耐光漂白、背景荧光值小、化学稳定性良好和毒性低等,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为传感检测、生物成像以及生物分析等领域中的分析检测提供了多种可能,推动了荧光标记探针的发展.本文对UCNPs的合成和功能化策略进行了总结,综述了近年来UCNPs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讨论了目前UCNPs的合成和应用中面临
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① 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② 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
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快速、准确、即时地检测病原体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前提.核酸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成为病原体检测的主要技术.然而,传统的病原体核酸检测通常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仪器设备,不利于病原体的现场检测.利用纸基材料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轻巧便携、成本低、结果直观等优点,与核酸扩增检测方法相结合,适用于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目前,纸基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侧流层析试纸条和纸基微流控芯片两种类型.本文对侧流层析试纸条、纸基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技术进行了
基于碳量子点镶嵌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2 NTAs/CQDs)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PEC)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形貌规整的自支撑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2 NTAs),纳米管内径约80 nm、长度约8μm,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制备CQDs,直径3~9 nm,然后通过水热处理将CQDs修饰到TiO2 NTAs上,构建了PEC传感器用于5-羟色胺(5-HT)的检测.电镜图显示,CQDs镶嵌在TiO2纳米管内外壁,分布均匀.CQDs的修饰可有效减小材料的禁带宽度,增强其在可见光下的响应,并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