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破格提拔引发的九次君臣“交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熙宁三年(1070),北宋发生了一起震动朝野的破格提拔官员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秀州判官李定因知审官院孙觉所荐,召至京师以待补用。李定到后,又被王安石向宋神宗举荐。宋神宗召见李定后,对其答问十分满意,当即下令任其知谏院。
  李定原担任的判官属于州县幕职官,在北宋文官体系中处于初等序列,又称选人。这时宰相曾公亮提出,本朝以来,还没有选人直接授任谏官的先例。于是宋神宗又下令,改授李定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整肃朝仪等事务,如遇大事则向皇帝上奏检举,如是小事则当面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此官的官品虽然不高,但权限极大,李定资历尚浅,依据惯例,出任御史须加“里行”,有点类似今天试用的意思。
  按照流程,皇帝旨意简要记录下来后,称为词头,需送舍人院,由知制诰起草正式诏书。不料词头送去后,当日轮值的宋敏求却提出,本朝旧制,御史应由御史中丞在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且曾任通判者中举荐,由于李定不符合任职条件,于是将词头封还退回。皇帝旨意被公然对抗,宋神宗一怒之下撤了宋敏求的职,第二次将词头送去。
  这一次轮值的是苏颂(宋代著名天文学家,水运仪象台的发明者)。苏颂接到任务后,重申了宋敏求的理由,并表示,李定从州县幕职官突然入居朝廷纠绳之任,与其任职资历不符,即使当前朝中急需人才,这一决定也是超越了正常的人事安排,破坏了法律制度,肯定会招人背后议论。最终,苏颂没有草拟诏书,而是第二次将词头封还。
  连续碰了两次壁,这回宋神宗不再简单以罢官了事,而是不动声色地命人第三次将词头送去,以此表示皇帝的坚持。这回轮值的是李大临,可惜宋神宗的愿望再次落空了,李大临同样毫不留情地将词头封还。
  皇帝旨意一而再、再而三被臣下退回,宋神宗怒不可遏,坚决下令再次送去词头,并直接要求苏颂按照旨意撰写诏辞。然而宋神宗的难堪远没有结束,这一次苏颂不但继续抗命,而且从容不迫、洋洋洒洒地跟宋神宗讲起了用人的道理:天下未定之时,士人往往流落于民间,因此不得不广开搜扬之路,这才出现一些地位低微但德才兼备之人立即升任高官的现象。如今已是太平时代,做每件事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因此不能不按照授官的原则行事。李定以幕职之官,既没有资历,又没有功绩,只是因为说话合您心意,就授予御史的官职,如此,恐怕天下人都会认为高官可以通过“旁门左道”获得。况且御史选授早有定制,如朝廷确实认为李定“才实非常”,则不妨另授他官,何必为他一人坏了制度!我实在不是故意顶撞,只是担心诏书下来后,朝中议论纷纷,有碍您听取治国的意见。
  后续
  看到第四次被退回的词头以及苏颂的辩词,宋神宗不禁大发牢骚:“里行之谓,本来就是为资历不够之人所设,因此才特意令李定加以里行,为何判官就不能出任呢?”然而事情几番受阻,众臣竟也纷纷劝告宋神宗就此罢了算了。这时王安石忍不住表示了强烈不满,说:“已经下达的圣令,于义有何不可?如果听任这些人几次三番封还词头,陛下的威望会逐渐降低,这有失为君之道啊!”并指出皇帝特旨原本就是为突破定制所设,这次任命虽然破坏了既定条例,也应该立即实行。
  在王安石的鼓励下,宋神宗第五次将词头送至舍人院,并亲自作了御批:“经查去年诏令,当时便已言明,今后御史台有缺,可委付御史中丞奏举,并不拘官职高下。”
  接到御批后,蘇颂、李大临再次和宋神宗打起了“笔墨官司”:陛下所说去年诏令臣等也仔细看过了,当时虽说不拘官职高下,但并不表示选人也可在此例,否则陛下何不直接以判官身份授任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却还要同时加太子中允呢?李定原属初等职官资序,调任京官已蒙特恩,如今一跃而入御史台,先朝以来未有此例。臣等之所以喋喋有言,不避斧钺之诛,只是“为爱惜朝廷之法制,遵守有司之职业耳”,而且条例不可妄开,规则一旦被打破,这种事将来肯定时常出现。
  面对苏颂等人的坚持,宋神宗只能徒劳地再次送去词头,强硬要求苏颂撰写诏辞,而苏颂也依然“执奏如初”,并向宰相曾公亮表示:“虽有圣上特旨,但仍无以为据,如一定要写,恳请陛下特批‘特旨所除,不碍条贯’,方可草制。”
  做臣下的不仅屡屡抗命,而且向皇帝提条件,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而苏颂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实际上还是以退为进,算准宋神宗不会屈从臣下要求,因此以“不可能的条件”来回绝。不过宋神宗是有名的“拗皇帝”,在李定授官这件事上也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按照苏颂提出的要求,宋神宗当真作出了御批,明确表示李定授官“是特旨,不碍近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不为例”,要求苏颂疾速撰辞。
  尾声
  算起来,这已经是和皇帝第七次交锋了,然而苏颂依旧没有退缩的意思。接到宋神宗御批后,苏颂除了继续阐述之前的理由,进而提出,如若定要拔擢李定,可“采听群议”“询访近臣”,看一看李定之才是否“果足以副陛下特旨之擢”。看来,这一次苏颂使出的是拖延计——待到遍访群议,已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这一次,宋神宗终于忍无可忍,当即下令罢免苏颂。这时王安石建议,再给苏颂一次机会,如仍抗命,再免不迟。
  尽管经历如此波折,宋神宗对苏颂仍没有放弃。于是,词头第八次直送苏颂。然而,苏颂再一次“辜负”了宋神宗的期望,这一次他推脱的理由是当日非他轮值。不得已,词头转了一圈,送到轮值的李大临手里。不出所料,李大临第九次封还了词头。
  事已至此,再无挽回。宋神宗终于下发了罢免苏颂、李大临的诏令,并愤怒地作出批示:“李大临、苏颂轻侮诏命,反复若此,国法岂容!”苏颂、李大临,加上此前罢官的宋敏求,合称“三舍人”,而围绕此次李定破格提拔所引发的纷争,也就是后世所称“三舍人事件”。
  启示
  “三舍人事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牵涉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启动变法。变法一开始就受到巨大阻力,赞成者不多,反对者不少。在无法取得当朝大臣普遍支持的情形下,不论是宋神宗还是王安石,都急于寻找或培养支持力量。李定“少受学于王安石”,属于拥护变法一派,宋神宗急欲通过破格提拔李定向外界宣示变法的决心。而苏颂等人属于反对变法一派,同样竭力阻止李定的任命,不惜屡犯天威,以防止一旦开启“破格提拔”之门,那些在仕途路上奔走的人会天天盼着自己也能不依寻常次序而得到升迁。
  尽管如此,即便考虑到上述因素,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这一起破格提拔事件,仍给了我们极大震撼。比如,宋代政治制度设计中,中书舍人的“封还”权以及门下省的“封驳”权,都为制约皇权起到了很大作用。又比如,宋代对于大臣的宽容,促使大臣勇于担当、敢于进言,而不只是简单地唯上是从。还比如,宋神宗尽管最后撤了三人的职,但他在词头九次封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大克制、忍耐与包容,种种一切,我们今天仍为之惊叹。
  回到事件本身,苏颂等人关于破格提拔的争论同样值得探究。
  第一,破格提拔的适用问题。其实,不论是苏颂等人,还是历代有识之士,都没有对循资渐进或破格提拔简单予以赞成或反对,而是认为二者各有适用。总的来说,就是“天下无事则循守资序,有事则简拔才器”,即一方面对少数异能者破格提拔,另一方面对多数守常者循序渐进,惟其如此,才能既保持官员队伍的稳定,使“庶品有伦”,又为优异人才留出空间,使“殊才不滞”。
  第二,破格提拔与遵守制度之间的关系。破格就是打破常规,这与守制之间似乎永远存在悖论。但实际上,苏颂等人并没有否定破格提拔的存在,并且在几次进言中还列举了唐太宗破格提拔马周、宋真宗破格提拔张知白的事例,他们所坚持的,是纵使破格也应有所限度,不能过于“超越资品”、一步登天,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破格不能出格”,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第三,破格提拔更应注重德才实绩。既然破格属于打破常规,对于破格者更应严格考核,苏颂等人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他们所提出的“明白之效”“采听群议”也切中肯綮,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说“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不能不说,当时王安石急于推动变法,大量任用资历较浅的官员,只要能为他尽力办事的,都会得到提升。这造成了用人上的颇多失误。例如,他所举荐倚重的吕惠卿、邓绾等人,都被历史证明德行有亏,以至于后世戏称王安石颇有“小人缘”。回到“三舍人事件”中的李定上来,李定一路攀升直至御史中丞,却在后来炮制推动了构陷苏轼的“乌台诗案”,并利用职权,事隔多年不忘打击报复苏颂,为时人所不齿。“三舍人事件”这最后的尾声,也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其他文献
《春秋》礼义,治国要旨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①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②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升庵集》)  【解读】  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杨慎,号升庵,他一生著作很多,文学作品主要收录在《升庵集》里。这首词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将其用于开篇,流传极广。  杨慎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
期刊
汉灵帝中平年间,羊续就任南阳太守,当时,南阳地区,士族富豪很多,生活奢靡,羊续“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纠正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有一次,县丞送来一条鱼,羊续不好意思当面拒绝,就收下挂在庭院中,后来,县丞又来送鱼,看到院子里已经晒干的鱼,自惭形秽。自此,羊续被世人称为“悬鱼太守”。  羊续并非不知道鱼的肉质鲜美,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但是,在“鱼和熊掌”面前,他选择了为官的操守。羊续
期刊
编者按:“经史子集”分类法是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式,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训诂、字书、韵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著作,子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今天,虽然西方的图书分类法已经普遍采用,但“经史子集”分类法仍是我们接近古籍的绝佳路径。据此,本栏目将从“经”“史”“子”“集”中分别选摘名篇名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貌。  昔者仲
期刊
清仁宗嘉庆帝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第五代君主,身处大清国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比较模糊,只有两件事让人念念不忘:一是亲自执政之后,用果断而老练的手段铲除了和珅集团,为国家清除了毒瘤;二是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社会矛盾激化,造反的天理教一度攻入紫禁城,嘉庆帝不得不心有余悸地自嘲“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此外,他的生与死都是个谜,他的出生地点,官方各种文献居然记载不一,莫衷一是;他的死
期刊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谈“四个全面”,强调从严治党。2014年6月30日,他在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从政环境,即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政治制度的约束,对官员从政行为予以规诫,从而形成特定的政治生活氛围。政治生态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国家强盛
期刊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①,得侍皇太子饮、博②。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③,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
期刊
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光德垍(jì)在中书。有故人,官亦不卑,自远相访。裴公给恤优厚,从容款洽。在其第,无所不为,乘间求京府判司。裴公曰:‘公诚佳士,但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某必不可。’”  这里的“裴光德垍”就是唐朝大臣裴垍,“在中书”,就是中书省这一决策机构。有个老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这个老朋友
期刊
“三阳开泰”还是“三羊开泰”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农历羊年了,逢羊年人们常说“三阳(羊)开泰”,究竟哪个字正确呢?  “三阳开泰”之说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坤”为十月的卦象,为纯阴之象;“复”为十一月卦象,一阳生于下;“临”为十二月卦象,二阳生于下;“泰”为正月卦象,乾下坤上,三阳生于下。泰卦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祥语,表示新一年周期的开始。  明代吴承恩《西
期刊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闽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朱子,后人视其为儒学宗师。  朱熹五岁开蒙,十八岁举乡贡,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潜心于儒学。他在继承程颢、程颐学说的同时,又独具创见,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术体系——“程朱理学”。  朱熹曾任地方官九年,又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