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豫籍作家阎连科于1988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耙耧系列”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展开故事。这一系列作品中,具有河南方言特征的语气词、河南方言土语、俚语俗语以及作者自制的方言词语等河南本土化语言被廣泛运用,这不仅有利于作品整体语言环境的营造,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从方言运用的总体概况、方言运用的具体表现以及运用河南方言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对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尝试探讨河南方言土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阎连科;耙耧系列;方言土语
阎连科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迄今为止,已有5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近年来,研究阎连科作品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大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作品文本本身包括主题(死亡主题、苦难主题、抗争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展颇多,但从语言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选取了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程故里》、《寨子沟,乱石盘》、《受活》、《日光流年》四部作品,通过分析文本中方言的运用情况,说明方言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
一、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方言运用的总体概况
文学作品中,在一定情境中方言的运用是成功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及揭示地域文化的一种得力工具。阎连科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河南方言、社会方言,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还自制一些方言,使读者在亲切和陌生之间转换。如“满全脸”“当间”“田旁头”“洋火“儒妮子”“死冷”“当间”等这些深深扎根于河南豫西伏牛山麓的豫西方言被阎连科信手拈来,不仅使小说的地方色彩更加浓郁,而且给读者以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二、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方言运用的具体表现
(一)具有河南方言特征的语气词
如哩、啥、呢、嘛、呀、啦等。
例:“乡政府让咱村报个模范哩。”
“那你嘛。”
“我也不富呀。”
“贷款已还得不差啥儿。”
(以上例句均出自《两程故里》)
恰当运用符合作品故事背景的方言语气词,是为文学作品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一大途径。而方言语气词的使用在人物对话中较为普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感情的表达方面也有独特的效果。在上述例句出现的《两程故里》中,贫穷落后的程村里,村民们之间的日常对话运用大量具有方言特征的语气词,不仅更加贴合小说本身的故事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融入故事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得包括小说主人公程天青在内的村民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饱满。这恰恰也就例证了方言语气词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的必要性。
(二)河南方言土语、俚语俗语的运用
如“玉蜀黍”、“日头地”、“麦罢”、“歇晌”“沟沟岔岔”
例:
1、只见女人们拿着烧火棍往村子当央跑。(当央:即中间)
2、从屋里出来一旗子人。(一旗子:即一群)
3、钱你不用应记。(应记:即操心、担忧)
(以上例句均选自《两程故里》)
4、让司机把车立马开过来。(立马:即立即)(《受活》)
正如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样,方言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是为其增添独特魅力的妙趣所在。一系列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在“耙耧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此外,也有“一下忘得鸟净”、“见利上,见坡滚”这样的俚语俗语夹杂其中。使用这些与人们日常经验相关的词语,就是为了恢复被普通话所遮蔽的生活面貌,形成方言所属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作者自制的方言词语
如“平展展”、“苦凄凄”、“试巴试巴”、“山响山响”
例:
1、茫白白的山坡上,剪收小麦的受活人,如一群羊在动弹着,散散落落哩, 剪子声在雪地冰凌脆脆地响。
2、在一天夜里飘飘落落乱了规矩了。
(以上例句均来自《受活》)
3、日光在司马虎的头顶如烧热的菊花汁液黄爽爽地浇下来。(《日光流年》)
在“耙耧系列”小说中,阎连科使用了不同形式的重叠词,这种带有方言色彩的原创性词汇,使小说的叙述充满了特殊的河南特色和韵味。
三、运用河南方言创作的影响
方言创作一方面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形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全新的写作和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其运用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诚如阎连科所言:“用方言写作可以引起大家对方言的重视,丰富人们的词汇库,更广泛地领会到汉语言的非凡魅力。”
在普通话对方言土语的重度挤压下,对方言土语的重视不应变成本土作家的专属使命,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人,到每一位热爱阅读的读者,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方言保护使命感。当文学作品中的本土化语言更加恰当适时地得到深入研究与广泛地宣传,方言土语的传承与地域文化的弘扬也将不再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李新凯《阎连科小说语言风格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2]刘培《阎连科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3]陈富志《试论豫西方言在阎连科小说中的运用》学术交流2014年第2期
[4]梁鸿《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6期
关键词:阎连科;耙耧系列;方言土语
阎连科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迄今为止,已有5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近年来,研究阎连科作品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大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作品文本本身包括主题(死亡主题、苦难主题、抗争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展颇多,但从语言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选取了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程故里》、《寨子沟,乱石盘》、《受活》、《日光流年》四部作品,通过分析文本中方言的运用情况,说明方言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
一、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方言运用的总体概况
文学作品中,在一定情境中方言的运用是成功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及揭示地域文化的一种得力工具。阎连科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河南方言、社会方言,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还自制一些方言,使读者在亲切和陌生之间转换。如“满全脸”“当间”“田旁头”“洋火“儒妮子”“死冷”“当间”等这些深深扎根于河南豫西伏牛山麓的豫西方言被阎连科信手拈来,不仅使小说的地方色彩更加浓郁,而且给读者以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二、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方言运用的具体表现
(一)具有河南方言特征的语气词
如哩、啥、呢、嘛、呀、啦等。
例:“乡政府让咱村报个模范哩。”
“那你嘛。”
“我也不富呀。”
“贷款已还得不差啥儿。”
(以上例句均出自《两程故里》)
恰当运用符合作品故事背景的方言语气词,是为文学作品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一大途径。而方言语气词的使用在人物对话中较为普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感情的表达方面也有独特的效果。在上述例句出现的《两程故里》中,贫穷落后的程村里,村民们之间的日常对话运用大量具有方言特征的语气词,不仅更加贴合小说本身的故事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融入故事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得包括小说主人公程天青在内的村民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饱满。这恰恰也就例证了方言语气词在恰当的时候出现的必要性。
(二)河南方言土语、俚语俗语的运用
如“玉蜀黍”、“日头地”、“麦罢”、“歇晌”“沟沟岔岔”
例:
1、只见女人们拿着烧火棍往村子当央跑。(当央:即中间)
2、从屋里出来一旗子人。(一旗子:即一群)
3、钱你不用应记。(应记:即操心、担忧)
(以上例句均选自《两程故里》)
4、让司机把车立马开过来。(立马:即立即)(《受活》)
正如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样,方言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是为其增添独特魅力的妙趣所在。一系列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在“耙耧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此外,也有“一下忘得鸟净”、“见利上,见坡滚”这样的俚语俗语夹杂其中。使用这些与人们日常经验相关的词语,就是为了恢复被普通话所遮蔽的生活面貌,形成方言所属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作者自制的方言词语
如“平展展”、“苦凄凄”、“试巴试巴”、“山响山响”
例:
1、茫白白的山坡上,剪收小麦的受活人,如一群羊在动弹着,散散落落哩, 剪子声在雪地冰凌脆脆地响。
2、在一天夜里飘飘落落乱了规矩了。
(以上例句均来自《受活》)
3、日光在司马虎的头顶如烧热的菊花汁液黄爽爽地浇下来。(《日光流年》)
在“耙耧系列”小说中,阎连科使用了不同形式的重叠词,这种带有方言色彩的原创性词汇,使小说的叙述充满了特殊的河南特色和韵味。
三、运用河南方言创作的影响
方言创作一方面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形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全新的写作和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其运用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诚如阎连科所言:“用方言写作可以引起大家对方言的重视,丰富人们的词汇库,更广泛地领会到汉语言的非凡魅力。”
在普通话对方言土语的重度挤压下,对方言土语的重视不应变成本土作家的专属使命,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人,到每一位热爱阅读的读者,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方言保护使命感。当文学作品中的本土化语言更加恰当适时地得到深入研究与广泛地宣传,方言土语的传承与地域文化的弘扬也将不再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李新凯《阎连科小说语言风格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2]刘培《阎连科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3]陈富志《试论豫西方言在阎连科小说中的运用》学术交流2014年第2期
[4]梁鸿《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