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字形体的讹误校订古书一例

来源 :中国文字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归纳出土文字和俗字某些容易混淆的书写特点,并用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文献互相比较,指出《春秋繁露·王道》中“刑鬼侯之女取其環”的“取”字应该是“俎”字之误,“環”字应该是“骸”字之误,并顺便讨论了《史记》中的某个词义问题.
其他文献
“季”字,《说文》释为“少偁”,即伯、仲、叔、季排行中最小的一个,字;分析字义为“从稚省声”.林义光以为把“禾”分析为“从稚省声”不合理,因此改释为从子禾,释义也改为“幼禾”,以为是“稺”的古文.不过,甲骨文的“季”字上部所从的“禾”有几个特别标出禾穗,比较像是成熟的谷子,而不像是“幼禾”.综合各种条件,我们以为“季”的本义应该是“概”,栽种时过于密集的谷子,成熟时禾穗较不饱满,因此农人收割后被挑出放在一旁,由小孩子扛回去.音再转就是《诗经·大田》中的“穧”.
荆州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二年秦戈铭文“蜀”后之字当释为“假”,在铭文中为代理之义.此戈所附铜鐏上有二字“资中”,很可能就是五十二年秦蜀郡戈的铸造地.铜戈胡上的“丹阳”应为置用地名,此戈出土于江陵(荆州市)郢北村鸡公山墓地,对于探讨战国时期“丹阳”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对目前所见西周初期有关召氏家族的铜器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召公、燕侯克、燕候旨、父辛、召伯父辛等相关人物及其关系进行了辨析,讨论了西周初期召氏家族封于燕国和留于畿内的两支世系.
将《楚辞·招魂》“稻粢穱麦,挈黄粱些”中的“穱”和金文中的“(米焦)”联系,认为“穱”“穛”“(米焦)”乃一字之异体.且“焦((米焦))”作为农作物,亦见于甲骨文.据《说文》及段注、《集韵》的解释,“穱”为“黍之不黏者”.
战国时期赵国的刻铭青铜钟虞,存虎形底座和框套.自名为“虎(兔又)”,铸于十五年三月,重百镒.铭文所记器主“阜平君”为赵国封君,大约生活在武灵王时期,典籍失载.二次所刻“阳文君”即赵豹,曾任赵国相邦.铭文对研究赵国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对春秋时期邾季簠中的邾季后两字作了详细考释,一个是从“口”,“夗”声,释为“夗”,一个是从“(芔)”,“辠”声,读为“萃”,“夗萃”乃邾季私名.另外,“中(仲)娸”之“嫫”是女子国的姓氏,即“媿”姓.这对研究古“邾”国与媿姓的联姻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麟之趾》诗旨理解各家不一,本文通过安大简《诗经》异文材料为“振振”解作兴盛、众多之义提供力证,并对“麟”的字形演变与词义意象做了分析,进而肯定闻一多先生关于“诗乃纳征之乐歌”的观点.
通过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对《易·系辞下》有关史前发明记载的考证,证明了古代口耳相传的远古发明有如下特点:1、传世文献所记器物发明制作的年代多晚于考古所见同类器物之年代;2、所记发明制作之种类则少于考古所见之种类;3、时代说得比较笼统、模糊的,多可与出土的实物相印证;4、时代说得比较具体的,很多不能与出土实物相吻合;5、流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篡改、增益的情况.
流言:寒冷的冬日,老老少少都用上了保温杯.不少人还会在保温杯里加几粒枸杞子,这样喝起来甜甜的.有人说,枸杞子功效多,任何人都适合,这是真的吗?rn真相:枸杞子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里面的一种,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具有药品的属性.但枸杞子并不适合所有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而食用.
期刊
前情提要rn10班的孩子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那一年也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刚刚当班主任的我没有什么经验,又很想了解学生,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我让他们每个星期写一篇周记,内容不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