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长假后的几个交易日,沪深股市一路上扬,上证指数轻松踏破1500点“ju理大关”,冲向1600点。“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周年之际,市场的反映表明了投资者对这一轮股改的态度。
“股权分置改革”推开一年,沪深两市已经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共868家,占存在股权分置问题的1344家A股上市公司的65%。“股改”周年之际,证监会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将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在今年下半年集中解决特殊公司股改问题。与此同时,因股权分置改革暂停的新股首发(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也再次迈开了脚步。4月28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5月7日,又正式公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按照市场人士以往“技术分析”的习惯,扩容的消息很难被理解为利好,市场何以一反常态,做出热烈回应?或许是因为“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重新回到投资者的观察视野,成为分析资本市场走势最重要的参数。股市要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不断引进新的优质资产。“全流通”形成的市场价格约束机制,使得投资者不再担心扩容会扩进来更多只为“圈钱”的上市公司,在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上,有价值的资产,何愁没有相应的资金愿意跟进。
站在这个角度,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大门重新开启,有更多正面的解读。他们看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特征:行政性限制越来越少,市场价格约束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强调。不论是新股首发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审核程序都一再被简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为期一年的IPO辅导期将被取消;同时被取消还有对IPO以及再融资规模的硬性限制、IPO之前12个月内不得增资扩股、关联交易比例不得超过30%等规定。
但另一方面,新“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控制却越来越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新股发行人的主体资格和独立性作了严格限制,特别是提高了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个“门槛”,规定公司上市必须符合“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的硬性指标。《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则规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最近三十六个月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的上市公司才能在股市再融资。
从“股权分置改革”到两个新“管理办法”出台,证监会的一系列改革,目的以一贯之,就是要破除以“融资”为根本出发点的股市政策设计,强调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两个“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强调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严格信息披露义务,这一“软”一“硬”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证监会逐渐把注意力从审查“融资资格”转向监督上市公司融资之后如何运用资金。相应地,企业想从证券市场融资,就不能再把精力只放在谋取“壳资源”上,必须在持续盈利能力上下功夫。
将股市比做赌场并非毫无道理,两者中都有风险,都存在输赢概率。股市与赌场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者在股市中玩的不是“零和游戏”,投资也好,投机也罢,作为整体的证券市场把当代最重要的资源——资金配置到了相对合理的地方。反过来说,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和个人想要看到股市一路飘红,实现“共赢”,最终依靠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历经中国股市20多年风风雨雨,也渐渐明白,真正能救市,能让大盘长“红”不衰的不是一篇分析、一个政策、一笔资金,而是建立起一个职能完善,能够吸引优良资产的资本市场。
市场信心来之不易,能不能留住投资者的希望和热情,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新一轮证券市场改革的契机,将两个“管理办法”的精神落在实处。一方面不在“融资资格”上设置非市场因素壁垒,制造新的“壳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为投资者的市场决策提供翔实可信的信息。
建立一个职能完善的证券市场在当前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股市本身。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资产证券化率却不断下滑,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现代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资本市场发展失衡将严重影响资金运用效率。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企业的融资绝大部分集中于银行系统,既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又使房地产等部分行业投资热难以抑制,而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渠道。无论从防范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的角度,还是从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角度,都需要尽快启动证券市场的各种职能,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推开一年,沪深两市已经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共868家,占存在股权分置问题的1344家A股上市公司的65%。“股改”周年之际,证监会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将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在今年下半年集中解决特殊公司股改问题。与此同时,因股权分置改革暂停的新股首发(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也再次迈开了脚步。4月28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5月7日,又正式公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按照市场人士以往“技术分析”的习惯,扩容的消息很难被理解为利好,市场何以一反常态,做出热烈回应?或许是因为“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重新回到投资者的观察视野,成为分析资本市场走势最重要的参数。股市要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不断引进新的优质资产。“全流通”形成的市场价格约束机制,使得投资者不再担心扩容会扩进来更多只为“圈钱”的上市公司,在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上,有价值的资产,何愁没有相应的资金愿意跟进。
站在这个角度,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大门重新开启,有更多正面的解读。他们看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特征:行政性限制越来越少,市场价格约束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强调。不论是新股首发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审核程序都一再被简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为期一年的IPO辅导期将被取消;同时被取消还有对IPO以及再融资规模的硬性限制、IPO之前12个月内不得增资扩股、关联交易比例不得超过30%等规定。
但另一方面,新“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控制却越来越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新股发行人的主体资格和独立性作了严格限制,特别是提高了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个“门槛”,规定公司上市必须符合“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的硬性指标。《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则规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最近三十六个月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的上市公司才能在股市再融资。
从“股权分置改革”到两个新“管理办法”出台,证监会的一系列改革,目的以一贯之,就是要破除以“融资”为根本出发点的股市政策设计,强调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两个“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强调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严格信息披露义务,这一“软”一“硬”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证监会逐渐把注意力从审查“融资资格”转向监督上市公司融资之后如何运用资金。相应地,企业想从证券市场融资,就不能再把精力只放在谋取“壳资源”上,必须在持续盈利能力上下功夫。
将股市比做赌场并非毫无道理,两者中都有风险,都存在输赢概率。股市与赌场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者在股市中玩的不是“零和游戏”,投资也好,投机也罢,作为整体的证券市场把当代最重要的资源——资金配置到了相对合理的地方。反过来说,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和个人想要看到股市一路飘红,实现“共赢”,最终依靠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历经中国股市20多年风风雨雨,也渐渐明白,真正能救市,能让大盘长“红”不衰的不是一篇分析、一个政策、一笔资金,而是建立起一个职能完善,能够吸引优良资产的资本市场。
市场信心来之不易,能不能留住投资者的希望和热情,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新一轮证券市场改革的契机,将两个“管理办法”的精神落在实处。一方面不在“融资资格”上设置非市场因素壁垒,制造新的“壳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为投资者的市场决策提供翔实可信的信息。
建立一个职能完善的证券市场在当前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股市本身。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资产证券化率却不断下滑,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现代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资本市场发展失衡将严重影响资金运用效率。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企业的融资绝大部分集中于银行系统,既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又使房地产等部分行业投资热难以抑制,而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渠道。无论从防范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的角度,还是从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角度,都需要尽快启动证券市场的各种职能,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