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学科,生态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与再利用要平衡,而文化生态学在文化遗产维度上强调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程度良莠不齐,如何实现保护与再利用的平衡,是我国工业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结合文化生态学的知识与理论,来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光明之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青岛啤酒博物馆
  2020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再次提上了日程。文件第三部分第三条明确指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目前国内拥有多处大大小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技价值,对于政府和学者研究工业遗产的产业化开发、群众教化、审美提升、经济发展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前身为1903年德国人殖民时期的日耳曼啤酒厂(即青岛啤酒厂),在2003年改造成为国内唯一的啤酒工业博物馆,在产业开发、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十分出色,故选择其作为分析范例。
  1 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
  1.1 文化生态学内涵
  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斯图尔德将原本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独立的概念联系起来,即“文化”与“生态”,将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文化学的领域,从而促使了“文化生态学”这一学科的诞生。“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2 文化生态学特点
  1.2.1 学科理论的交叉性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便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化学领域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它可以借生态学系统论观点中的整体观、共生观、动态开放观、多样平衡观等观点来研究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在国际上传播,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从微观层面看,文化生态学亦可以用生态学理论中的持续发展观、协调观等来研究历史遗址、经典作品、民间传说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 学科知识的实用性
  文化生态学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善,更注重实际应用,为解决许多人文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例如,可以将国际结构置于文化生态系统中,来为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文化自信、文化传播力度等提供最优方案。
  1.2.3 学科价值的多元性
  首先,文化生态学丰富了人文学科结构,为解决人类文化上的问题提供了更多方案;其次,文化生态学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结构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最后,文化生态学促进人类文化系统可持续发展,增加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2 文化生态学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耦合性研究
  2.1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文化生态学的内容构成
  如前文所述,文化生态学是由文化学和生态学交叉而成的学科,生态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要平衡,对应地,文化生态学体现在遗产维度上,强调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使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处于一个充分保护与价值再生的文化生态动态系统中。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生态学范畴内的问题,是其内容构成。
  2.2 文化生态学方法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路径
  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活动中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等多元价值的工业遗存。随着老旧厂房改造、老工业城市更新等议题的提出与进行,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部分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主体建筑的整体结构、空间、内外装饰的保存方面受到损坏,甚至有些工业遗址建筑被用作库房存放杂物,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其次,工业遗产保护过于注重技术方面,但技术并不是鼓励存在的部分,而应注重历史、文化、美学、技术等方面的协调性、系统性;最后,工业遗产利用模式单一,多改造为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如北京首钢工业景观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如北京798、751创意产业区)等,缺乏新意和创新模式。针对以上问题,以“动态平衡”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学可以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使工业遗产不再荒废或动辄过度开发,而是凭借“保护”和“利用”的“两条腿走路”共赴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
  3 青岛啤酒博物馆实例分析
  3.1 青岛啤酒博物馆概况
  青岛啤酒博物馆是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于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厂建厂百年之际开馆,是全国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和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作为一个工业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展馆,其在藏品、布展、参观动线设计、互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集啤酒文化展示、生产线参观、啤酒生產介绍、酒吧品饮与游客参与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2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3.2.1 保护与再利用的动态平衡观
  青岛啤酒博物馆遵循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动态平衡观。首先,青岛啤酒博物馆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德国、日本与民国经营时期青岛啤酒厂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包括德国建厂时期的办公大楼、生产车间和质检大楼三座主体建筑,糖化锅、1893年生产的西门子电机、敞开式发酵池、二次发酵桶、棉花式过滤机、洗瓶机、装酒机等生产设备以及当时的规划图、设计图纸等。其次,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原主体建筑与内部空间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实现再利用:将办公楼、生产车间用作博物馆A馆与B馆,分别展示图文资料与生产工艺;将保存完好的工业生产设备展出,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还原传统生产工艺;在原啤酒厂内进行景观改造,使游客收获青岛啤酒博物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妙体验。最后,青岛啤酒博物馆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并添加了多功能区与互动性设施,既实现了保护的完整性,又实现了对其利用的经济效益,遵循了保护与再利用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观。   3.2.2 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共生观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而要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共生。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工业遗产较为丰富的青岛市市北区登州路56号,博物馆前是2005年投资建成的青岛啤酒街,游客可以在这里满足“哈(喝)啤酒,吃蛤蜊”的青岛诉求;其与青岛著名的台东步行街也仅隔一站公交的距离,使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的路线规划;另外,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德式建筑风格与其周边的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完美诠释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环境。正是由于青岛啤酒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共生,才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营造了一种和谐感受,而非矗立在不甚协调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3.2.3 传统与现代的协调观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啤酒生产工艺与流程参观动线是按照“传统+现代”的模式设计的。一方面,将保存完好的旧生产设备展出,还原了旧生产工艺;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博物馆是依托青啤“一厂”而建的,其巧妙之处在于借助玻璃视窗等方式为游客展示真实的生产车间,更方便其理解新生产工艺。以啤酒生产流程为根据,设计了旧糖化车间、新糖化车间、传统的敞开式发酵池、现代的不锈钢发酵桶、旧过滤设备、新过滤设备、旧包装与新包装车间等,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因此而拥有从传统穿越到现代、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体验。工业遗产项目若想成功,必须做到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传统显得古板,太现代又失去了文化底蕴。
  4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系统路径
  通过对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工业遗产进行文化生态学分析,总结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系统路径如下。
  4.1 遵循动态平衡观,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中,要始终遵循动态平衡观,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只保护不利用,会使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只利用不保护,竭泽而渔,最终会导致工业遗产的崩坏。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常维护,常更新,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2 遵循整体观,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既不应该过分注重技术层面,也要跳出“工业遗产保护等于实物保护”的固定思维,遵循文化生态系统整体观,既要保护工业主体建筑、内部架构与生产设备,也要保护历史、文化、技术等非实体遗产,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4.3 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
  “在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应详细了解其修建年代、结构特点、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开发模式”,摆脱多数模式的桎梏,勇于创新,实现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多样性。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既可使项目免于单调乏味,亦有利用工业遗产项目的长久性发展。
  4.4 遵循共生观,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工厂、码头、铁路等工业项目建造初期,是综合考虑了周边环境、地理位置、人民需求而设立的,是与周边环境共生存在的。因此,在规划工业遗产利用时也应遵循共生观,将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使之在生态、人文方面彰显和谐,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5 总结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枚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科技价值,目前却面临着大部分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对其保护过于注重技术层面以及再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文化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化学的问题,为文化学中存在的问题打开了思路,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将工业遗产置于文化生态系统中,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探索总结了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路径:遵循动态平衡观,堅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遵循整体观,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遵循共生观,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唐建军.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8(1):53-63.
  [2]郭帅.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下的青岛殖民时期工业遗产保护更新[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45-47.
  [3]艾智科.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其反思[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1):19-23.
  [4]龚克,侯婷婷,蓝祧彪.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中外建筑,2013(1):58-59.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展览内容策划是关系展览成败的基础工作,文章以国家海洋博物馆专题展览“从风帆到行轮”为例,对博物馆专题展览内容策划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内容策划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确定选题、展品选择及研究、编制展览大纲、编制展览内容脚本、编制展品说明牌等,为进一步指导展览形式设计提供方向和基础。  关键词:专题展览;内容策划;展陈大纲;展览脚本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行业
期刊
摘 要: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了大量宋代饮食器具,包括酒具、茶具、食具,反映出宋代饮食中瓷质用具十分普及。大量茶具的出现是四川地区作为宋代重要茶叶产地的重要佐证,而器具上的纹饰则是宋代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遂宁金鱼村窖藏;宋代;饮食;纹饰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
期刊
摘 要:陶瓷是中国璀璨文化的瑰宝,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文明。为了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享受陶瓷盛宴,桂林博物馆推出了中英陶瓷名称说明牌,但馆内陶瓷名称译文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目的论的视域研究桂林博物馆陶瓷名称译文存在的问题,探究导致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今后陶瓷名称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陶瓷英译;桂林博物馆;目的论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博物馆作为典藏、展示及研究
期刊
摘 要: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是扬州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根据文物的病害状况,制定保护修复步骤,恢复其完整性,做到保护修复视觉效果“远看一致、近看有别”。这件执壶也是扬州出土的大量长沙窑瓷器之一,可见唐代长沙窑瓷器通过扬州转运,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关键词:长沙窑;保护修复;模印贴花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扬州博物馆对馆藏陶瓷器进行了全面整理、拍照和基本信息采集。
期刊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博场馆如何在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同时开发旅游产品、刺激旅游消费、开拓旅游市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博场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为例,通过文献资料的调阅研究和网络数据汇总,分析了文博行业在现阶段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从“互联网+”与文博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文博品牌以及文博IP作用全域旅游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讨论
期刊
摘 要:元代龙泉寺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现存较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庙,在元、明、清三代非常兴盛,属典型汉式寺庙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有许多元代历史文物,为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已成为塞外著名的旅游景区。  关键词:元代;龙泉寺;塞外;典型汉式风格;藏传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对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
期刊
摘 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与优化,不仅有利于儿童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为博物馆培养未来的观众。信息时代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更多元化、更灵动、更发散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文章立足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如何在社教活动中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自主性思考,构建馆校契合的快乐课堂。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自主性思考 
期刊
摘 要:文章简明扼要介绍了王大凡的主要生平事迹及艺术风格。通过对其作品粉彩乐天诗意图瓶的题材内容、构图形式、笔法设色等进行阐述赏析,展现出王大凡中年阶段瓷上绘画的典型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同时,对定制者杜重远和受赠者穆藕初二人关系交集进行简单梳理,揭示出作品的制作背景及其礼馈性质。此瓶不仅是王大凡匠心之作,还见证了20世纪历史风云变幻以及杜重远与穆藕初的云天高谊,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期刊
摘 要: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是博物馆进行考古整理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是文化遗存的附属档案。为永久性保存和便捷利用这些资料,博物馆采用专业高清扫描技术对这些资料进行扫描数据化,开发相应的系统软件满足当前研究、整理、利用和管理的需求,方便随时随地共享交流,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博物馆;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数据化  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是指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博物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开展博物馆管理、服务工作。中小型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占比大、分布广,承担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等任务。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发挥广大中小型博物馆的作用,需要每个基层博物馆人不断地实践和摸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型博物馆;应用  从电子计算机到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