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晨,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老先生驾鹤西去。
旁人言及周老,是因他在红学界极大的名气,但周老自我早有执言,他首先是钻研唐诗宋词的。于其立场之间,诗源分作两端:一是中华民族的诗性与诗心;二乃汉字语文的诗境与诗音,不懂此两端者,就不懂中国诗的特色——那是种极独特的美学特征。由此说起,诗心诗意,乃是大美,对于国人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和吸引。
但凡“时代”者,可以暂缺旷世的诗人、鲜见流芳的名句,却不能拒绝诗心诗意的存在。无法见容于诗心的社会,如同一片缺乏生命和灵魂的沙丘,枯燥、乏味、丑陋,滋生着野蛮、轻浮、无聊的文化氛围。
何为诗心诗性?如见皓月当空,一种人想的是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种人想的则是冰冷死星,继而求证其物质结构、开发利用。此二者谁是谁非,孰优孰劣?不是评判你短我长的问题,只是指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何等巨大!
诚如斯例,唐诗宋词等中华语言,美就美在其无法言说的曼妙叙事,一说,便俗。借助于意象、炼字、格律、文化等等,且韵且雅,呼去觉满口生香,形诸声色,动人心眼。
想当年,白居易谋生艰难,投到诗人顾况门下。当时白乐天纯属籍籍无名之辈,顾况看着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免语出调侃:“洛阳米贵,怕是居之不易。”接着,他翻开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佳句,一时被诗中美妙震撼,旋即改口:“若能写出此等好诗,客居洛阳轻而易举。”在唐朝,首都是长安,洛阳相当于目下之“魔都”上海——凭借诗心诗意动人,继而安身立命,我想此非孤例,这倒是应了周老那句“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
诗人的辉煌早已远去,诗心随之成了稀罕之物。可若是细想,精神文明建设,怎么可能消亡了为灵心慧性而诞生、而存在的诗心呢!
诗人海子曾给后人留下一段辛酸的对话:某次,这位贫寒的诗人走进一家饭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满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显然,在缺乏诗心的时代,在金钱比优美语言更能打动人的现实底下,读者与诗人渐次浮躁,接受方对细腻情感的觉知能力丧失殆尽,抒发方对细腻情感的描述能力同比下滑,口水诗、梨花体批量出现,不以为忤,反谓之创新……诗人自己抛弃了诗歌。
中国人的诗心能否失而复得?心好诗歌的周汝昌老先生最终没能等到这一日。
本文谈及诗心,却并非要求读者重头拾起韵典格律,五千年积累下的故纸已然足够,皓首穷经的年代也早已远去。诗心不过是某种表情方式——进言之,以写诗的心情生活,这才有似模似样的诗心。看杜甫,年轻时裘马轻狂,中晚年颠沛流离,然而心灵依旧“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诸多大家传世的文集中,诗心真真不假。
李白有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则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心之下,他二人千万领悟,寻到各自知音。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阅读中国诗歌正是在体会风雨江山之外的那种“不得已者”的诗心,那些不该为人淡忘的传统又带点高贵的人文情怀。
丙午端午,周汝昌老先生曾于榴光照眼之窗下文字写意:“我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在中华文化中无所不在……不待烦言而自明。”如今,壬辰端午未至,周老已殁,国人心性与诗意渐行渐远,前后之变化令人唏嘘扼腕。
以我所觉:通达诗心实非难事,源于天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那些星月灿烂的夏夜,庭院如洗,西瓜新切,纳凉时分,孩子眼中游动着满天星光,像一群小蝌蚪,刚长出小尾巴。他们从彼此的眼睛里数着星星——你我各种人生启蒙,不正是来自这浑然天成的诗心诗性么?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般诗意,如跃纸上,闻之忘俗。
谨以此文,吊古怀人,并送行周汝昌老先生。
2012年5月31日晨,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老先生驾鹤西去。
旁人言及周老,是因他在红学界极大的名气,但周老自我早有执言,他首先是钻研唐诗宋词的。于其立场之间,诗源分作两端:一是中华民族的诗性与诗心;二乃汉字语文的诗境与诗音,不懂此两端者,就不懂中国诗的特色——那是种极独特的美学特征。由此说起,诗心诗意,乃是大美,对于国人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和吸引。
但凡“时代”者,可以暂缺旷世的诗人、鲜见流芳的名句,却不能拒绝诗心诗意的存在。无法见容于诗心的社会,如同一片缺乏生命和灵魂的沙丘,枯燥、乏味、丑陋,滋生着野蛮、轻浮、无聊的文化氛围。
何为诗心诗性?如见皓月当空,一种人想的是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种人想的则是冰冷死星,继而求证其物质结构、开发利用。此二者谁是谁非,孰优孰劣?不是评判你短我长的问题,只是指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何等巨大!
诚如斯例,唐诗宋词等中华语言,美就美在其无法言说的曼妙叙事,一说,便俗。借助于意象、炼字、格律、文化等等,且韵且雅,呼去觉满口生香,形诸声色,动人心眼。
想当年,白居易谋生艰难,投到诗人顾况门下。当时白乐天纯属籍籍无名之辈,顾况看着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免语出调侃:“洛阳米贵,怕是居之不易。”接着,他翻开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佳句,一时被诗中美妙震撼,旋即改口:“若能写出此等好诗,客居洛阳轻而易举。”在唐朝,首都是长安,洛阳相当于目下之“魔都”上海——凭借诗心诗意动人,继而安身立命,我想此非孤例,这倒是应了周老那句“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
诗人的辉煌早已远去,诗心随之成了稀罕之物。可若是细想,精神文明建设,怎么可能消亡了为灵心慧性而诞生、而存在的诗心呢!
诗人海子曾给后人留下一段辛酸的对话:某次,这位贫寒的诗人走进一家饭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满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显然,在缺乏诗心的时代,在金钱比优美语言更能打动人的现实底下,读者与诗人渐次浮躁,接受方对细腻情感的觉知能力丧失殆尽,抒发方对细腻情感的描述能力同比下滑,口水诗、梨花体批量出现,不以为忤,反谓之创新……诗人自己抛弃了诗歌。
中国人的诗心能否失而复得?心好诗歌的周汝昌老先生最终没能等到这一日。
本文谈及诗心,却并非要求读者重头拾起韵典格律,五千年积累下的故纸已然足够,皓首穷经的年代也早已远去。诗心不过是某种表情方式——进言之,以写诗的心情生活,这才有似模似样的诗心。看杜甫,年轻时裘马轻狂,中晚年颠沛流离,然而心灵依旧“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诸多大家传世的文集中,诗心真真不假。
李白有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则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心之下,他二人千万领悟,寻到各自知音。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阅读中国诗歌正是在体会风雨江山之外的那种“不得已者”的诗心,那些不该为人淡忘的传统又带点高贵的人文情怀。
丙午端午,周汝昌老先生曾于榴光照眼之窗下文字写意:“我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在中华文化中无所不在……不待烦言而自明。”如今,壬辰端午未至,周老已殁,国人心性与诗意渐行渐远,前后之变化令人唏嘘扼腕。
以我所觉:通达诗心实非难事,源于天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那些星月灿烂的夏夜,庭院如洗,西瓜新切,纳凉时分,孩子眼中游动着满天星光,像一群小蝌蚪,刚长出小尾巴。他们从彼此的眼睛里数着星星——你我各种人生启蒙,不正是来自这浑然天成的诗心诗性么?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般诗意,如跃纸上,闻之忘俗。
谨以此文,吊古怀人,并送行周汝昌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