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法智慧探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阳明认为在临摹古帖时首先要做到“凝思静虑”,即注意力集中,使心不受纷扰而处于思虑状态。其次是“拟形于心”,即固然要在心中思量所临摹的古帖字形,但更要通过具体字形去体会书法家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到心如明镜,如实观照,不受既有观念影响。王阳明的书法智慧,从思想到实操自成一个完整体系,是其思想之奥与践履之实完满合一的体现。
  关键词:王阳明;书法;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书法已经成为现代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其书法作品亦被认为是可取法之对象,学界在王阳明书法作品鉴赏方面已进行了颇多细致研究。如孟莉认为王阳明的书法有颜真卿之神髓,王羲之、苏东坡等人之韵致,王阳明的书学圭臬为“重道尚意”理念[1]。王莹认为王阳明书法作品特色为端庄雄厚、中和流美及峻拔纵逸,其书法在本体论方面之大要有二:“根源在心”和“致良知”[2]。除了对王阳明书法作品进行赏析外,王阳明在作书时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他究竟如何作书?其中有何奥义?此类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细致探析。
  1 “不轻落纸,凝思静虑”
  在王阳明遗作当中,关于书法的论述,多为学界注意的是《年谱》中记载:“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3]由此记载可知,首先,王阳明以非常勤奋的态度学习书法,每天都练习,且达到一定的量,甚至“数箧皆空”。其次,王阳明如普通人一样,刚开始学习时也是照着古帖的字形来模仿比拟。但是后来他作出了改变,是因为“止得字形”非其所欲。因此他通过“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来通晓自己所取法对象的作字之法。最后,他将作字之法纳入其思想体系之中,认为写好字的关键在于“敬”和“心上学”,心越精明,字越好。
  王阳明在行笔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不轻落纸,凝思静虑”。“不轻落纸”固然好理解,即作字时不轻易落笔,但若细究亦可发现别有意蕴。一般而言,轻易落笔固然是练字急切热情的表现,但是透出些许不稳重,而这不稳重会对练习效果产生影响。孔子就曾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朱子对其解读似更侧重于强调人外在容饰的庄重,他说“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4]。不过,其最终目的是“坚乎内”,所以孔子“君子不重”之语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求人们的内心厚重起来,而外在的厚重不过是内心厚重的助缘之一。那么孔子此言就是强调内心厚重对学习的有益影响。从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强调不轻易落笔,在文化渊源上,难免受到孔子影响。执笔在手,王阳明强调要处于一种“凝思静虑”之状态,而不轻易落笔无疑为这种状态获得留存时间,更严格地说二者是一体两面同时进行。
  关于“凝思静虑”的意蕴。“凝”与“冰”意思相同,是“水坚”之意[5]。“凝思”,凝乃使动用法,使“思”凝。这里颇容易将“凝思”理解为让思维活动停止下来,如水一般凝结,但这还有待商榷。在王阳明的生命实践中,他对“凝思”下过功夫。据记载,他曾受到一位“相士”指点,然后“每对书则静坐凝思”[3]。这里记述者亦使用了“凝思”二字。而如果将其理解为思维停止,那么王阳明看书则只是静坐着不成?所以这里的“凝思”乃是注意力集中之意,具体来说就是使取法他人书作时要专注,这种体验乃如水凝成冰一般。而关于“静”字,众所周知,“静”乃宋明诸儒为学修养的基本功夫,这里不作过多展开。“静虑”也就是说使心不受纷扰而处于思虑状态。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静虑”?其中义理宏富,这必须要提及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王阳明对“动静”问题有过一番讨论:“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嘗静也。”[3]在王阳明看来达到“静”的方法,就是要将自己的思虑至于良知的觉润朗照之下。良知具有知是知非的能力,而静只是按照良知来行动,即所谓“循理”而已。譬如,见孺子坠井,人常生恻隐之心,内心会生起想要救人的冲动,这就是良知发用流行的体现。这时人内心虽然有此冲动却并未积极展开行动,但由于其乃是良知发显,所以此时人内心在救援行动中仍然是“静”的。然而,若此人虽然内心有种想要去援救的冲动,但出于理性计度而犹豫不决,此时内心就会冲突不已,这是就处于“动”的状态。所以要真正做到在作字时处于一种“静”的状态,就要在日常践履中做到如孟子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2 “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作字接下来是“拟形于心”。从连贯性来看,“拟形于心”无疑是在凝思静虑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个状态一直贯穿于“拟形于心”始终。对于“拟形于心”的细致考察,每个概念都有深究的必要。《说文解字》一般版本认为“形”乃“象形”之意,但是段玉裁指出许慎本作乃是“形”为“像”也,意为“像似可见者”[5]。要言之,形就是指“可见者”。当然“形”还有使动用法,而“拟形于心”中的“形”无疑是名词用法,即“可见者”。在习字过程中,这个“可见者”就是所临摹作品的字形。依据《字源》,“拟”的本义是“揣度、推测、思量”[6]。因此“拟形于心”就是指在心中思量所临摹的古帖字形,然后再落笔写出。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可以窥见王阳明对具体如何“拟形于心”和“心”的状态作出了进一步规定。王阳明说:“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3]他认为圣人流传于世的著作,其中种种观点都最终指向人人具有的“天理浑然”的本心。书中记载的圣人行事、举止言行都是圣人本心在事物上的流行发用,但是只通过文字记录,并不能完全呈现圣人本心,所以关键在于人们要通过书中记载的这些“形状”来反求诸己,体会圣人之心即我们人人具有的本心,而不是执着于这些圣人所记载的本心之迹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   这里的“形状”之“形”和“拟形于心”之“形”具有相同含义。因为圣贤之著述是对本心之形,也就是对由本心应对事物而发的内心一念以及行为举止的描摹,而临摹古帖不过是对自己所取法的书法家的字形的描摹。从这段材料来看,王阳明认为要通过圣人对本心之形的描摹来反求本心,其实质就是要探求形背后的精神气象。对待圣贤书要反求其中气象,那么类比开来,模仿他人书法作品则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字形上,更在于要模仿取法对象在作字时的精神气象。简言之,就是临摹作品时要通过具体字形去体会书法家的精神。进言之,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心中真正优秀的书法是建立在本心之上的。因为他认为圣贤之书是对本心的描摹,具体而言就是记录在本心发用流行之下的行为举止之“形”。如果将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定义为具有完美品格的圣人所作的字,和圣贤之书具有相同地位的话,那该书法作品就应当是在圣人本心即人人本来就具有的本心朗照之下创作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王阳明的书法才能独具标格。
  3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进一步考察,在“拟形于心”过程中,不仅要探求书法家的精神,还必须保证内心不被既有观念干扰。弟子问:“圣人应变无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3]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心如同明镜一样,在应对事物时并没有事先安排,只是以此随感随应之心来自然“照物”。此时心中在应接此事物时没有留有关于此事物之前的影子或者形状,如果有的话就是“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以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若在应接某人时,还持过去的“刻板印象”,就属于上述情况。这就提示我们在临摹字帖时,需要不带“先见”地去如实观照书法家的字。
  王阳明这个观点颇有微妙处。在王阳明妹婿徐爱为《传习录》作的序中,有人反对将阳明之言刻成《传习录》而流通。王阳明曾经指出圣贤教育他人就如医生用药,要“因病立方”而不是执着于一种方法,否则“鲜不杀人矣”。王阳明的这种理念,与关于心与“形”的讨论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在没有具体诊断病人之前,不能事先就想治药方或套用以前的方案而不具体施策,“形”在這里就是指用药方案。即强调要如实观照,摒弃“先见”干扰。徐爱将阳明既往之语刻录成书,与医治他人时不因病用药相类似,因此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反对者的想法亦有道理,因为就普通人而言,对于看书而习得的知识、方法很可能会信奉受持以至于墨守成规,从而造成思想和行为固化而不能应对新的情况。但是,徐爱高明地指出反对者的想法也是一种执着,“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3]。从这个例子可见,要注意不被“先见”所干扰并非易事,其中包括对“先见”的识别和克服。
  综上所论,“拟形于心”的深意在于要努力体会字形背后的精神气象,而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如实观照,不受既有观念影响,如此长期磨炼才能“久之始通其法”。当然王阳明不是只通某家之法,而是通作字之圆满普遍之法。在上文提及的关于王阳明书法理论的记载中,王阳明还讲到“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精明”不可误解为为了“货色名利”而善于计度、算计。这是儒家学派君子之基本态度,也是王阳明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要求在静坐中“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3]。“精明”乃指良知“精明”,“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3]。
  如何“精思”良知?“粗”是什么意思?其中义理宏富,别有天地,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详细阐述的。只需知道“精明”之意归于良知,在这个意义上,“精明”与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中“光明”具有同等的内涵。所以,王阳明指出作字与我们内心的关系,内心如果无人欲之私,纯乎天理,则自然而然作得好字。结合上文分析来看,“此心精明”意味着在临帖作字时,要能更快地进入凝思静虑状态、更能透过字形去体会书法家的精神、“拟形于心”之时更能如实观照而不受“先见”影响、更能发于内心主动练习。
  众所周知,王阳明以成圣为第一等事,可想而知书法作字并非其所执着关注的内容。王阳明将作字与内心磨炼联系起来,无疑是为书法注入更多形而上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书法艺术更多的超越性意义。王阳明对于书法的态度,是其对待所有技艺的缩影。他认为阅读诗书、弹奏古琴、练习射箭的目的都是 “调习此心”,他强调“志道而游艺”而不是沉溺于技艺”[3]。显然,王阳明将所有技艺都作为一种手段而纳入成圣目标之中。
  4 结语
  通过对王阳明作字状态及其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说王阳明的作字过程是其心学思想的生动展现。王阳明的书法智慧从思想到实操自成一个完整体系,将其思想之奥与践履之实合一,这正是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王阳明思想简易直接,若能深切体会其书法观念并付诸实践,进入广大精微之境不可谓之无望。当然,除了本文着重探究的王阳明这段关于书法作字理论的文字之外,他的作字理论还散见于其诸弟子如王龙溪等人的遗作当中,但是通过对这段话的细致探究,我们已能窥其大要,对于理解王阳明书法智慧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莉.王阳明书法艺术探赜[J].中国书法,2019(10):70-75.
  [2] 王莹.书由心学,书假道传[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 吴光,钱明,董平,等.王阳明全集(新编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227,1226,69-70,13,2080-2081.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0.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570,424.
  [6] 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071.
  作者简介:蒋佳俊(1997—),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阳明学。
其他文献
坚果什锦炒饭rn2人份 | 制作时间:20分钟rn备材料rn米饭2碗、胡萝卜半根、玉米半根、青椒半个、黑木耳半碗、核桃3个、巴旦木10颗、腰果适量,盐、油、小葱少许,黑胡椒粉、五
期刊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猛,加之生动灵活、趣味性高,与碎片化及快餐化的消费习惯十分契合,因此成为新型社交平台及大众主流娱乐方式之一。但短视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侵权问题,侵权行为认定难、短视频平台监管不到位、作品属性有争议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在阐述短视频概念、分类及行业侵权现象的基础上,详细剖析阻碍短视频著作权保护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真人秀一直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之一,但随着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形式固定化等问题的出现,此类节目的发展遇到了挑战。《五十公里桃花坞》大胆创新,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为真人秀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它也存在前期主题立意不明确、过度娱乐消解意义等问题,需要引起反思。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蕴含着浓浓中国风味的中国元素在受到本国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得到他国的青睐。如今,我们能在服饰、音乐、影视等诸多领域看到中国元素的身影,其中影视领域尤为突出。本文选取外国电影中运用中国题材进行创作的经典之作——《功夫熊猫》系列电影进行研究,从用象、言情和造境三个方面探析其中的中国元素之美。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  中图
摘要:近年来,社会美育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提及,这一现状表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提升。本文以社会美育话语体系生成历史为研究起点,寻找美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我国社会美育的发展脉络,探讨社会美育的价值体系,并为当下的社会美育提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社会美育;审美教育;民族自信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明清时期,盐商交易活动对扬州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盐商文化也随之渗透到扬州城的各个角落,尤其表现在盐商住宅的各式园林上。作为盐商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研究明清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独具特色的扬州园林凭借精巧的建筑与大气的布局,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扬州园林的代表——个园为例,从建筑设计、山石安排与植物配置三个方面,探究盐商文化对明清扬州园林设计的影响。
摘要:扶贫剧是一种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电视剧,以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为指导,以社会百态、百姓生活为剧本,反映了农村脱贫攻坚的实践,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变迁的壮丽画卷。扶贫剧在内容创新和价值构建上作出了有效探索,对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行了精彩呈现,但仍存在着作品缺乏问题意识、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叙事策略、人物塑造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为扶贫剧的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扶贫剧;创新;价值构建;创作问题  中
摘要:《龙猫》以一种平淡缓和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纯粹干净的童真故事,这部清新又温暖人心的影片展现出了强烈的生态回归意识,启迪我们回归自然、回归家园、回归初心,不能迷失于逼仄的城市生存空间,应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生态理念跨越时空局限,将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定“命运共同体”意识,克制自我私欲,维护生态平衡,进而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宫
摘要: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凸显,恐惧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表现为对特定事物或情境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心理,飞行恐惧症便是其中一种亚型,患者在飞行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恶心、眩晕、出冷汗及惊恐发作等症状。虚拟现实暴露疗法作为常用的干预手段之一,是把病人暴露在虚拟情境中,使其产生耐受的心理干预方式,效果已被验证有效。但虚拟现实暴露方案的设计存在高度依赖干预师、用户体验不够友好、患者的拒绝率和辍学率高的问
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二元对立,并借此分析了西方的广告图像。经典国产动画作品《葫芦兄弟》中的葫芦七兄弟、爷爷、蛇蝎二妖这几个意象,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生成了新的文化内涵,彰显出了中国动画的意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