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师德建设 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实绩为例,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激发教师自主成长内驱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师德建设;创新;德州模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既是对教育者——教师立师德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学生立学德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决定了师德是学德的前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并以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工作实绩为例进行了一些剖析,以就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自我调整行为规范、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身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通过教育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意义所在,是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对理想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理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在不断交流互动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首先“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教师崇德向善,乐观积极,敬业乐群,爱生如子,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创新师德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十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学手段重新定义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快速提升了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与之极不协调的却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以致在“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各地高考“捷报”频传的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甚至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屡见报端,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要任务。
  二、“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囿于对其内涵、作用的片面认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表现为“一阵风”,只解决了眼前问题、局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能将高尚师德转化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事实上,师德建设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过程,它永远在路上。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由此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与其专业能力(师能)是共生共存的辨证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高尚的师德是成就精湛师能的根本动力,精湛的师能是实践和成就高尚师德的必要条件,而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应是高尚师德和精湛师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开展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应是“以德导能,以能养德,以能表德”,即“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三、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深入发展
  教育部于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重要意见。立足于文件精神,德州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有益探索。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全市師德建设组织机构。德州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联合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又成立了专门的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师德督导员队伍和专家库;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普遍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室,为师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制度。德州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涵盖了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工作模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积分评价、星级化建设、师德工作室、专家库等属全国首创。
  三是设计了科学系统的师德建设规划。德州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本着高效、有序的原则,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设计了九年三阶段的科学规划,由浅入深,全面推进,逐步提升。即:2010—2012年为强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通过师德建设“三三三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化教师日常职业行为;2013—2015年为深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以发展教师职业特长为载体,集中发力,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2016—2018年为升华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在教师优化个人职业行为并逐渐形成个人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优化服务,助力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收获职业幸福。
  四是建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德州市政府自2013年以来连续数年划拨近百万元经费,支持开展师德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建设研发基地,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四、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
  确保师德建设实效
  要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使“一体互融,德能同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师德建设载体并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为此,德州市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5N1”工作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3”即上文所说的九年三阶段的师德建设规划;“5”即着力构建市级教育行政、县级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等五个层次的师德建设主体系统,分别从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县域推进、选载体搭平台、抓落实做管理、强师德做名师等不同层级和维度发力,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五级联动,全面推进。“N”即N个研发基地,德州市指导和扶持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开发建设成为德效工资制、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名师成长俱乐部、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基础教育积分管理等优秀工作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即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模式——“复制粘贴”,德州市师德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来源于基层学校教师的工作实践,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基本上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立竿见影。
  五、师德建设“德州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1.成效
  德州市在师德建设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教育管理者的难题,诸如师德师能“两张皮”的问题,系统、有序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问题,务实高效的师德评价管理问题等,越来越接近于实现预期目标。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幸福指数、教育社会满意度等四个方面的提升,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其师德建设工作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反思
  师德建设不是孤立的,其持久发展需要合适的生长土壤。德州市的师德建设之所以能够常抓常新,不断发展并取得突出成效,从大环境上说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如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兑现职称工资,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这使得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就师德建设工作本身而言,德州市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的重新解读与定位,得益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建构,得益于师德建设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得益于源自基层易于推广的“草根本质”。当然,当前的师德建设依然并可能长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者仍然对师德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大面积整体推进。二是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怎样从当代教育科学的高度解读师德建设,怎样总结提升师德建设的新成果,怎样建构新的普遍适用的师德建设理论体系,还需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三是师德建设成果转化问题。如何更加高效地推广、应用已经取得的经验成果,为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大的源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如此,师德建设一定能够继续为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正能量,取得新业绩。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趣味性和语言难度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将其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落实新课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语料库的方法,挑选出适合初中学生拓展阅读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以该作品为例,分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开展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文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语料库  
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必须优质发展薄弱高中。农村薄弱高中主要集中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也有少数位于城乡接合部。以改造农村薄弱高中为抓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现阶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农村薄弱高中优质发展的使命  “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把“确保全纳、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陕西省汉中市教研室党支部结合教研工作实际,于10月9日联合南郑区教研室党支部在南郑区青树镇中心小学以“喜迎党的十九大,教研工作走基层”为主题开展党日 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市区教研室和学校围绕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进行交流探讨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科研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推进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加强校车管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采取公开招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率全省之先搭建起“全程录像、动态监控、定时查询、轨迹回放”智慧管理模式,为学生筑牢交通安全“防火墻”,有效确保校车运行安全,预防和减少校车交通事故。  新余市先后组织教育、交通、安监、交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探讨安装智慧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抽调人员深
[摘 要]针对现今的社会及音乐课堂在欣赏音乐时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尝试在音乐课堂增加音乐欣赏礼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共同创造适于聆听的环境,保证有效聆听音乐,在新的时代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会欣赏礼仪文化。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礼仪;文化差异  听音乐要遵守音乐欣赏礼仪,在此所述的音乐欣赏礼仪并非那些特定的诸如婚丧喜庆场景中的音乐仪式,而是指在欣赏音乐时,人们所表现出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和实施水平,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迈进规范运行新阶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有关省份自查的基础上,组织由国家督学、政协委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9个督导组,于2016年5月30日至6月5日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营养
在STEM领域,科学和技术正在不断与人类社会产生互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回首十八世纪末,当以欧洲为代表的精密仪器制造术进入鼎盛时期,一些极富才华的工程师把创造力挥洒在艺术创作领域,制造出了机械娃娃、机械动物、音乐盒……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美好时代。科技不仅是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科技本身也具有人文性,也包含了艺术的特质。近年来已不断有专家和学者提出,应将STEM扩充为STEA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照学校安全有关工作要求,提高安全工作认识,开展隐患排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做好舆情应对,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广大学生生命安全。  一是要切实提高学校安全工作认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刻认识新时代做好学校安全
胡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核心组成员,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先后七次获得宿迁市青年教师基本功、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省级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运用的策略研究”工作。在各级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  [摘 要]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决定
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也都会有独特的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学校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诞生的历史及其文化背景,二是学校里发生的故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地,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能给师生“制造”美好回忆、讲好学校的故事。因为那些美好的校园故事,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构筑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園。  一、故事是校园“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