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探索非遗活化的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举例分析法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为理论依据,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分析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形象、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乡村旅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围绕文化IP形象设计、文创品牌建立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再设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产业链。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设计,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还能够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3
0 引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泛[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呈现的重要载体,因此,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优质海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如何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振兴当地乡村发展,是当今各界关注的重点。设计拥有交叉性强的学科属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非遗活化和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本文以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节——田横祭海节为例,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分析传统海洋文化保护传承方法和创新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1 概述
1.1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一方面是指面对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和社会的冲突,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摒弃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设计的无用产品,理性设计,有节制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改善生活质量[2];另一方面是指可持续性发展和转型的活动,在各行业中实现以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基底的经济价值的增长,不断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更优的平衡状态[3]。
1.2 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市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资源,其中以非遗民俗节为特色的渔业非遗民俗文化品牌尤为知名。从单纯的渔业捕捞到海洋非遗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当地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海洋民俗文化节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强当地凝聚力、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弘扬海洋文化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当前海洋非遗民俗节缺乏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严重的商业化对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如何在海洋非遗民俗节的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永续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3 田横祭海节发展现状
青岛东部的田横祭海节是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祭海活动[4]。古代田横地区的人们以渔猎为生,但这一区域常发生海难,人们为了找寻精神依托,在海边修建龙王庙,祈求出海平安和满载而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最初形式简单,也没有固定日期,后来日期定为当地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或妈祖娘娘的生日,把渔网等捕捞工具抬上船,开始统一行祭祀大礼,祭海节便由此诞生[5],如下图所示。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祭海节由原来纯粹地向海神祈福求安,演变成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文化表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田横的祭海节也体现了妈祖文化与当地海洋文化的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祭海节暂停开放,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祭海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产业转型进行分析。
2 海洋非遗可持续设计振兴乡村创新思路
2.1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6],中国的乡村环境、民俗风情、人文历史造就了乡村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中国存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7]。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完美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其传承和保护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它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结合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和其他产业,形成一股强劲的动力,从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环境,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
2.2 青岛海洋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罗兰·巴特根据索绪尔符号学理论提出一种符号一般具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两个层次。外延意义即符号本身直接反映出的视觉要素;内涵意义又分为隐喻层、行为层、叙事层[8],主要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分别对社会内容、人的精神情感、风俗习惯、心理需求等的一种反映。
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为例,它是青岛海洋文化特色之一,是中国北方渔牧文化、妈祖文化的代表。因此,应增强其视觉品牌意识,视觉形象的设计应紧扣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主题,通过视觉设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时代重新建立联系。该品牌在长期发展中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渔牧、祭祀等,而是不断改革创新,成为更多人祈愿的方式,表达当地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2.3 青岛海洋非遗与乡村文创产品设计
非遗文创产品是指设计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再加工,产生的具有实用美观等功能的创意性创新产品[9]。而非物质文化遺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去深入挖掘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设计出实用且时尚、富有创意的非遗品牌文创产品。
青岛大多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任其被动缓慢发展甚至消失。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的发展态势,可对田横祭海节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其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让文创产品走进市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以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10]。对于田横祭海节传统文化,应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用设计语言创造出满足现代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品。同时将工业化、标准化引入文创产业中,使概念化产品真正落地。在现代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搭建桥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诠释与传承。 2.4 青岛海洋非遗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青岛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分析田横祭海节旅游业的发展发现,祭海节周边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且当地酒店住宿极少,即便有也大多是价格低廉、服务质量差且缺少管理的自营类型,抑或在几十公里外,交通极为不便。当地餐饮行业档次较低,餐饮种类单一,缺乏统一管理,且消费群体以本地居民为主。当地商业类型单一,以面向本地居民的自营产业为主,较为封闭,没有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制造产业,很难吸引游客,这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外,由于对祭海节及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对该项非遗及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不了解。
3 海洋非遗文化可持续设计与乡村振兴实践
3.1 青岛海洋非遗文化视觉形象设计
以田横祭海节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对其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进行解析,为青岛海洋非遗文化视觉形象设计提供建设性意见。首先,田横祭海节传统文化的主题为对美好生活、和美吉祥的追求,在当地生机勃勃的渔牧文化之上表现出当地人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憧憬。确立“和美吉祥”的主题形象思路,结合现代大众对都市文化的审美,弘扬当代主流价值观和优秀精神风貌,摒弃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其次,通过对田横祭海文化物质层“形”的视觉元素提取,围绕“和美吉祥”,根据其所代表的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渔牧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形象以及色彩元素进行提取和筛选,然后根据文化主题对符号进行进一步选取与转化,对部分较为典型的造型进行解构和重组。对图案或纹饰等进行排列组合、分割变异,抽象成新的与主题更相似的元素符号。提取主题色彩后,将与主题色彩搭配的色彩进行提取归纳。适当融合数字化时代文化创意产品等流行视觉要素。整合所有视觉元素后,根据均衡饱满、代表性强、图文并茂等原则进行视觉形象艺术效果的呈现,最后再进行色彩调整,使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美观,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田横祭海文化。
要通过符号学内涵意义中的行为层、叙事层对上述形象进行进一步交互设计,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情感表达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等,赋予IP形象交互动作,以及叙事形象表达等,充分展示当地的生活习惯。随着网络新媒体、移动设备的普及,大众审美的多元化、交互式审美逐渐显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轨,对互联网渠道的充分利用,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利用当下流行的微信表情包、自拍特效等实现IP形象的交互式转化,既能给当地人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又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也更符合当下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3.2 海洋非遗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与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视觉形象体系后,可以充分实现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跨界融合,形成专属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如田横作为青岛的重要渔牧码头之一,盛产青岛海鲜,可根据这一特色,对其进行包装设计,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关于当地的妈祖文化,可以将其设计转化为祈求美好生活的纪念品等,向各地人民传播本地“和美吉祥”的传统文化。还可与美妆、服饰、装饰品等多行业合作,在当地建立产品开发方、生产方、销售方等多个利益共同体,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也应对该非遗品牌进行产业化管理,保证文创产品的质量,避免简单的IP形象与其他产品生硬堆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要对当地旅游环境进行空间设計改造,增强商业文化旅游活力,充分开发利用田横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当地的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商业承载力。充分弘扬和体现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青岛海洋文化,利用AR、VR等现代技术,对民俗文化空间进行再次打造。针对田横本地民俗特色、传统手工艺以及青岛特色文化设计不同的展示专题,如博物馆展示专题、风情饮食街(小镇)专题、民俗故事体验专题以及影视展示专题等,具体可展示的当地民俗以及青岛传统特色罗列于下表。对旅游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熟知并认可,也能够带动本市特色传统文化发展。
4 结语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的可持续设计对当地产业链升级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能带动沿海一带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艺术设计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发展。要从设计师层面出发,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维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在创设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建设良好的非遗视觉品牌,保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守护传统文化,增强其感召力和亲和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从而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家飞.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2] 姚君.可持续产品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4):1-9.
[3] 武毅,徐金利.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J].走向世界,2019(15):52-55.
[4] 王前前.文化记忆重构中的政府行为——以田横祭海节的复兴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4):11-15.
[5] 黄朝斌,顾琛.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以傩雕工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50-54.
[6] 桂胜,陈山.乡村振兴中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之认识[J].河北学刊,2020,40(3):162-167.
[7] 魏旭,华天骅.应用型高校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9,40(14):204-208,223.
[8] 刘福青,刘红秀.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中艺术设计的作用——评《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20,39(11):260.
[9] 彭云思,秦羽.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四川戏剧,2020(10):189-192.
[10] 姜乃彬,赵琳,陈晓菲.数据驱动下青岛海洋文化乡村的旅游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6):200-202.
作者简介:房津津(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机工程学与情感化交互设计。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3
0 引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泛[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呈现的重要载体,因此,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优质海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如何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振兴当地乡村发展,是当今各界关注的重点。设计拥有交叉性强的学科属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非遗活化和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本文以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节——田横祭海节为例,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分析传统海洋文化保护传承方法和创新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1 概述
1.1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一方面是指面对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和社会的冲突,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摒弃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设计的无用产品,理性设计,有节制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改善生活质量[2];另一方面是指可持续性发展和转型的活动,在各行业中实现以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基底的经济价值的增长,不断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更优的平衡状态[3]。
1.2 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市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资源,其中以非遗民俗节为特色的渔业非遗民俗文化品牌尤为知名。从单纯的渔业捕捞到海洋非遗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当地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海洋民俗文化节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强当地凝聚力、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弘扬海洋文化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当前海洋非遗民俗节缺乏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严重的商业化对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如何在海洋非遗民俗节的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永续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3 田横祭海节发展现状
青岛东部的田横祭海节是青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祭海活动[4]。古代田横地区的人们以渔猎为生,但这一区域常发生海难,人们为了找寻精神依托,在海边修建龙王庙,祈求出海平安和满载而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最初形式简单,也没有固定日期,后来日期定为当地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或妈祖娘娘的生日,把渔网等捕捞工具抬上船,开始统一行祭祀大礼,祭海节便由此诞生[5],如下图所示。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祭海节由原来纯粹地向海神祈福求安,演变成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文化表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田横的祭海节也体现了妈祖文化与当地海洋文化的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祭海节暂停开放,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祭海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产业转型进行分析。
2 海洋非遗可持续设计振兴乡村创新思路
2.1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6],中国的乡村环境、民俗风情、人文历史造就了乡村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中国存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7]。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完美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其传承和保护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它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结合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和其他产业,形成一股强劲的动力,从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环境,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
2.2 青岛海洋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罗兰·巴特根据索绪尔符号学理论提出一种符号一般具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两个层次。外延意义即符号本身直接反映出的视觉要素;内涵意义又分为隐喻层、行为层、叙事层[8],主要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分别对社会内容、人的精神情感、风俗习惯、心理需求等的一种反映。
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为例,它是青岛海洋文化特色之一,是中国北方渔牧文化、妈祖文化的代表。因此,应增强其视觉品牌意识,视觉形象的设计应紧扣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主题,通过视觉设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时代重新建立联系。该品牌在长期发展中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渔牧、祭祀等,而是不断改革创新,成为更多人祈愿的方式,表达当地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2.3 青岛海洋非遗与乡村文创产品设计
非遗文创产品是指设计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再加工,产生的具有实用美观等功能的创意性创新产品[9]。而非物质文化遺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去深入挖掘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设计出实用且时尚、富有创意的非遗品牌文创产品。
青岛大多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任其被动缓慢发展甚至消失。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的发展态势,可对田横祭海节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其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让文创产品走进市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以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10]。对于田横祭海节传统文化,应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用设计语言创造出满足现代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品。同时将工业化、标准化引入文创产业中,使概念化产品真正落地。在现代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搭建桥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诠释与传承。 2.4 青岛海洋非遗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青岛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分析田横祭海节旅游业的发展发现,祭海节周边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且当地酒店住宿极少,即便有也大多是价格低廉、服务质量差且缺少管理的自营类型,抑或在几十公里外,交通极为不便。当地餐饮行业档次较低,餐饮种类单一,缺乏统一管理,且消费群体以本地居民为主。当地商业类型单一,以面向本地居民的自营产业为主,较为封闭,没有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制造产业,很难吸引游客,这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外,由于对祭海节及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对该项非遗及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不了解。
3 海洋非遗文化可持续设计与乡村振兴实践
3.1 青岛海洋非遗文化视觉形象设计
以田横祭海节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对其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进行解析,为青岛海洋非遗文化视觉形象设计提供建设性意见。首先,田横祭海节传统文化的主题为对美好生活、和美吉祥的追求,在当地生机勃勃的渔牧文化之上表现出当地人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憧憬。确立“和美吉祥”的主题形象思路,结合现代大众对都市文化的审美,弘扬当代主流价值观和优秀精神风貌,摒弃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其次,通过对田横祭海文化物质层“形”的视觉元素提取,围绕“和美吉祥”,根据其所代表的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渔牧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形象以及色彩元素进行提取和筛选,然后根据文化主题对符号进行进一步选取与转化,对部分较为典型的造型进行解构和重组。对图案或纹饰等进行排列组合、分割变异,抽象成新的与主题更相似的元素符号。提取主题色彩后,将与主题色彩搭配的色彩进行提取归纳。适当融合数字化时代文化创意产品等流行视觉要素。整合所有视觉元素后,根据均衡饱满、代表性强、图文并茂等原则进行视觉形象艺术效果的呈现,最后再进行色彩调整,使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美观,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田横祭海文化。
要通过符号学内涵意义中的行为层、叙事层对上述形象进行进一步交互设计,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情感表达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等,赋予IP形象交互动作,以及叙事形象表达等,充分展示当地的生活习惯。随着网络新媒体、移动设备的普及,大众审美的多元化、交互式审美逐渐显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轨,对互联网渠道的充分利用,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利用当下流行的微信表情包、自拍特效等实现IP形象的交互式转化,既能给当地人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又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也更符合当下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3.2 海洋非遗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与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视觉形象体系后,可以充分实现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跨界融合,形成专属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如田横作为青岛的重要渔牧码头之一,盛产青岛海鲜,可根据这一特色,对其进行包装设计,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关于当地的妈祖文化,可以将其设计转化为祈求美好生活的纪念品等,向各地人民传播本地“和美吉祥”的传统文化。还可与美妆、服饰、装饰品等多行业合作,在当地建立产品开发方、生产方、销售方等多个利益共同体,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也应对该非遗品牌进行产业化管理,保证文创产品的质量,避免简单的IP形象与其他产品生硬堆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要对当地旅游环境进行空间设計改造,增强商业文化旅游活力,充分开发利用田横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当地的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商业承载力。充分弘扬和体现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青岛海洋文化,利用AR、VR等现代技术,对民俗文化空间进行再次打造。针对田横本地民俗特色、传统手工艺以及青岛特色文化设计不同的展示专题,如博物馆展示专题、风情饮食街(小镇)专题、民俗故事体验专题以及影视展示专题等,具体可展示的当地民俗以及青岛传统特色罗列于下表。对旅游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熟知并认可,也能够带动本市特色传统文化发展。
4 结语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的可持续设计对当地产业链升级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能带动沿海一带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艺术设计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发展。要从设计师层面出发,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维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在创设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建设良好的非遗视觉品牌,保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守护传统文化,增强其感召力和亲和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从而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家飞.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2] 姚君.可持续产品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4):1-9.
[3] 武毅,徐金利.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J].走向世界,2019(15):52-55.
[4] 王前前.文化记忆重构中的政府行为——以田横祭海节的复兴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4):11-15.
[5] 黄朝斌,顾琛.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以傩雕工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50-54.
[6] 桂胜,陈山.乡村振兴中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之认识[J].河北学刊,2020,40(3):162-167.
[7] 魏旭,华天骅.应用型高校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9,40(14):204-208,223.
[8] 刘福青,刘红秀.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中艺术设计的作用——评《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20,39(11):260.
[9] 彭云思,秦羽.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四川戏剧,2020(10):189-192.
[10] 姜乃彬,赵琳,陈晓菲.数据驱动下青岛海洋文化乡村的旅游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6):200-202.
作者简介:房津津(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机工程学与情感化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