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通过了省政府“两基”验收。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丽江县分设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玉龙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优质教育资源被划出。分设初期,全县没有职业高级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农村幼儿园仅有1所,玉龙教育面临着规模小、校点分散、师资不配套、设施不齐全、体系不完备、质量低、成本高、“两基”巩固提高难度大等问题。玉龙县教育局始终把“两基”的巩固提高作为重中之重,与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民族教育强县、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主题有机整合,开创了民族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分设之初,全县有学校408所,其中一师一校校点就有317个。为改变这种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局面,办出有规模、上档次的学校,教育局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幼儿教育,完善教育体系,集中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2007年,完成了进修学校建制;2009年8月,总投资5740万元新建的职高校舍投入使用;2010年,一中和民中取消了初中部,还撤并了4所初中,所撤并初中的招生任务由玉龙和白沙等5所学校承担,现已发展成优质初中。目前,幼儿园已由分设时的1所发展到24所,学前入园率达72.5%;撤并过于分散的教学点276个,建成寄宿制学校63所;投资1.27亿元,新建扩建校舍10.4万平方米;配置了寄宿制学校后勤员工和兼职校医,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校保安队伍。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改变了山区学生提着冷饭、摸黑赶路、跋山涉水求学的状况,终结了家长点着火把、打着电筒送孩子上学的历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逐步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效益化,使广大农村子弟有学上、上好学,提升了“两基”质量。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零星的树苗、破旧的校舍、残缺的桌凳,勾画出了玉龙教育曾经的艰难与苦涩。县委、政府把办好教育提到“是改善民生之基、振兴民族未来之要”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确立了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竞争力、抓未来的理念,下定决心就是再苦再难、砸锅卖铁,也要把“两基”这场硬仗打下来。书记、县长带头谋划教育,一位县委副书记联系教育,一位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教育,举全县之力,攻“两基”之坚,使教育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历史性嬗变。2003年至今,全县完成投资1.98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3.9万平方米(不含职高项目),顺利完成了2008年3月省校安办危房库锁定的1.1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排危任务。完成了投资 2.3 4亿元、建筑面积 5万余平方米的县一中整体迁建项目,今年9月,全省首家钢结构的现代化高级中学胜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教育局还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投入510万元,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系统,使师生充分利用农远工程,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到西发项目、香江社会资助基金会、YTT公益基金会等各种社会团体援助的图书25.6万册,装备了14所中学和101所完小图书室;投入 149万元,为鲁甸完小等6所西发项目学校配置了电脑、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如今,在6392平方公里的玉龙大地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是教室。“两基”攻坚岁月,是玉龙教育投入最多、学校面貌改变最快、教育环境优化最显著的时期。
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教育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规范安全管理。按50:1的比例,为寄宿制学校配置了炊事员、生活老师、校医;采取招录公益性岗位、安置退伍人员等方式,为学校配备了安保人员。与公安、工商、文化、卫生、食品等部门协作,加大对学校周边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理。培训学校保安人员,对学生多的学校安装了安全监控设备,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始终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通过开展作风、廉政文化进校园、“三生”教育等活动,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通过社会各种项目支持,组织学历达标和晋级培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2003年至今,共组织校长培训11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30余期,还多次组织了教师综合素质和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了教学竞赛、教学论文和教学技能评比活动。三是把教研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组建了“送教下乡讲学团”,分片组织送教下乡、校本教研、师能培训活动。四是组织了校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内蒙、昆明等地学习,“走出去”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五是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先后有122位城区教师到边远农村支教。六是组建了100名骨干教师队伍,每人每年发给2000元骨干津贴。七是自2003年至今,从重点院校引进本科生83名,从外县引进高中骨干教师11名;凡进必考,招聘中小学教师167名,转正100名;清退代课教师54名;与云南师大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研究院联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教师提高学历搭建了平台。今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9.7%,一本上线121人,创历史新高。教育,正在成为玉龙的一扇窗口、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多措并举,控辍扫盲。教育局每年都以学期开学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两基”知识。组织教职工进村入户广泛动员,把宣传资料和入(复)学通知书,一并发放到家长或监护人手中,敦促其送子女或监护人入(复)学。结合实际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为“控辍保学”提供制度保障。认真落实“一堵二扫三提高”方针,充分发挥中小学师生主力军作用,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包教相结合的办法,推行学校包村、教师包班、学生包户包人责任制,使扫盲对象、时间、地点、教师、教材、经费一一到位。针对零星的青壮年文盲,每年还组织全县成职教专干专项培训,与农技干部一起组织实施适用技术培训及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力争做到脱盲与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相促进、扫盲与技术培训接轨。2007年至今,各乡镇中心校联系农科站等涉农部门共开办农技班351期,参训2.2万人次。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三农”工作发展。 落实政策,争取援助。自2006年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教育局严格落实这一惠民政策,管好用好经费,使“两免一补”真正落到实处。2008年至今,共为1757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动员全县干部每年按正处级500元、副处级400元、正科级300元、副科级200元、一般干部100元的标准,进行爱心助教。实施干部职工助教、领导干部联系中小学校、县直机关挂钩农村学校制度,解决学校图书、活动器材、卫生保健、厨房设备等困难,全县形成了“党重教、政兴教、民支教、师乐教”的浓厚氛围。还争取到美国培志基金会、世界宣明会、中华至善协会、国家彩票中心等社会各界援助。区县分设至今,共筹集到援助资金2212.2万元。以外,还通过地方财政、银行贷款、中央转移支付、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争取上级专款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了贫困生助学机制。2006年,玉龙被确定为“中国—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项目实验县,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学前教育发展项目(ECD)在玉龙实施。捐资助学行善若水,心系教育厚德载物。社会各界的慈善义举和助学美德,成为玉龙穷县办大教育的重要推力,广大师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关怀,更要接纳全新的理念,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成长。从今年3月起,实现了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供餐和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
特色教育,绚丽绽放。纳西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继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1999年,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成功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使得玉龙这方神奇的玉璧金川,成为民族艺术成长的沃土,给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教育提供了优良环境。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教育局以“一团五基地”为示范点,在全县开展艺术教育。先后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工作、地方艺术教育教材教师培训班、艺术教师教育研讨活动;开展了以“纳西集体打跳、重走红军长征路、锅庄舞、勒巴舞”等民族舞蹈为载体的课间活动;选送了“勒巴舞、白沙细乐、月亮花”等节目,多次参加省中小学艺术展演并获奖;编写了丽江地方艺术教育教材,被教育部列为艺术教育重点课题,于2005年开始作为学校地方艺术教材使用;发行了《玉龙校园歌曲》;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歌声校园”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校园文化和绿色校园建设特色学校。这些措施,切实加强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提升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健康水平、艺术素养。2007年1月,石鼓镇八一爱民学校学生杨鲜,赴京参加中央军委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2010年11月,玉龙县代表丽江市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对 “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受到督导团的高度评价。翌年10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也对玉龙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玉龙县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2012年9月5日,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系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分设之初,全县有学校408所,其中一师一校校点就有317个。为改变这种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局面,办出有规模、上档次的学校,教育局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幼儿教育,完善教育体系,集中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2007年,完成了进修学校建制;2009年8月,总投资5740万元新建的职高校舍投入使用;2010年,一中和民中取消了初中部,还撤并了4所初中,所撤并初中的招生任务由玉龙和白沙等5所学校承担,现已发展成优质初中。目前,幼儿园已由分设时的1所发展到24所,学前入园率达72.5%;撤并过于分散的教学点276个,建成寄宿制学校63所;投资1.27亿元,新建扩建校舍10.4万平方米;配置了寄宿制学校后勤员工和兼职校医,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校保安队伍。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改变了山区学生提着冷饭、摸黑赶路、跋山涉水求学的状况,终结了家长点着火把、打着电筒送孩子上学的历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逐步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效益化,使广大农村子弟有学上、上好学,提升了“两基”质量。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零星的树苗、破旧的校舍、残缺的桌凳,勾画出了玉龙教育曾经的艰难与苦涩。县委、政府把办好教育提到“是改善民生之基、振兴民族未来之要”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确立了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竞争力、抓未来的理念,下定决心就是再苦再难、砸锅卖铁,也要把“两基”这场硬仗打下来。书记、县长带头谋划教育,一位县委副书记联系教育,一位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教育,举全县之力,攻“两基”之坚,使教育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历史性嬗变。2003年至今,全县完成投资1.98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3.9万平方米(不含职高项目),顺利完成了2008年3月省校安办危房库锁定的1.1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排危任务。完成了投资 2.3 4亿元、建筑面积 5万余平方米的县一中整体迁建项目,今年9月,全省首家钢结构的现代化高级中学胜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教育局还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投入510万元,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系统,使师生充分利用农远工程,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到西发项目、香江社会资助基金会、YTT公益基金会等各种社会团体援助的图书25.6万册,装备了14所中学和101所完小图书室;投入 149万元,为鲁甸完小等6所西发项目学校配置了电脑、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如今,在6392平方公里的玉龙大地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是教室。“两基”攻坚岁月,是玉龙教育投入最多、学校面貌改变最快、教育环境优化最显著的时期。
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教育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规范安全管理。按50:1的比例,为寄宿制学校配置了炊事员、生活老师、校医;采取招录公益性岗位、安置退伍人员等方式,为学校配备了安保人员。与公安、工商、文化、卫生、食品等部门协作,加大对学校周边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理。培训学校保安人员,对学生多的学校安装了安全监控设备,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始终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通过开展作风、廉政文化进校园、“三生”教育等活动,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通过社会各种项目支持,组织学历达标和晋级培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2003年至今,共组织校长培训11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30余期,还多次组织了教师综合素质和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了教学竞赛、教学论文和教学技能评比活动。三是把教研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组建了“送教下乡讲学团”,分片组织送教下乡、校本教研、师能培训活动。四是组织了校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内蒙、昆明等地学习,“走出去”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五是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先后有122位城区教师到边远农村支教。六是组建了100名骨干教师队伍,每人每年发给2000元骨干津贴。七是自2003年至今,从重点院校引进本科生83名,从外县引进高中骨干教师11名;凡进必考,招聘中小学教师167名,转正100名;清退代课教师54名;与云南师大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研究院联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教师提高学历搭建了平台。今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9.7%,一本上线121人,创历史新高。教育,正在成为玉龙的一扇窗口、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多措并举,控辍扫盲。教育局每年都以学期开学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两基”知识。组织教职工进村入户广泛动员,把宣传资料和入(复)学通知书,一并发放到家长或监护人手中,敦促其送子女或监护人入(复)学。结合实际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为“控辍保学”提供制度保障。认真落实“一堵二扫三提高”方针,充分发挥中小学师生主力军作用,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包教相结合的办法,推行学校包村、教师包班、学生包户包人责任制,使扫盲对象、时间、地点、教师、教材、经费一一到位。针对零星的青壮年文盲,每年还组织全县成职教专干专项培训,与农技干部一起组织实施适用技术培训及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力争做到脱盲与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相促进、扫盲与技术培训接轨。2007年至今,各乡镇中心校联系农科站等涉农部门共开办农技班351期,参训2.2万人次。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三农”工作发展。 落实政策,争取援助。自2006年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教育局严格落实这一惠民政策,管好用好经费,使“两免一补”真正落到实处。2008年至今,共为1757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动员全县干部每年按正处级500元、副处级400元、正科级300元、副科级200元、一般干部100元的标准,进行爱心助教。实施干部职工助教、领导干部联系中小学校、县直机关挂钩农村学校制度,解决学校图书、活动器材、卫生保健、厨房设备等困难,全县形成了“党重教、政兴教、民支教、师乐教”的浓厚氛围。还争取到美国培志基金会、世界宣明会、中华至善协会、国家彩票中心等社会各界援助。区县分设至今,共筹集到援助资金2212.2万元。以外,还通过地方财政、银行贷款、中央转移支付、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争取上级专款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了贫困生助学机制。2006年,玉龙被确定为“中国—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项目实验县,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学前教育发展项目(ECD)在玉龙实施。捐资助学行善若水,心系教育厚德载物。社会各界的慈善义举和助学美德,成为玉龙穷县办大教育的重要推力,广大师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关怀,更要接纳全新的理念,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成长。从今年3月起,实现了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供餐和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
特色教育,绚丽绽放。纳西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继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1999年,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成功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使得玉龙这方神奇的玉璧金川,成为民族艺术成长的沃土,给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教育提供了优良环境。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教育局以“一团五基地”为示范点,在全县开展艺术教育。先后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工作、地方艺术教育教材教师培训班、艺术教师教育研讨活动;开展了以“纳西集体打跳、重走红军长征路、锅庄舞、勒巴舞”等民族舞蹈为载体的课间活动;选送了“勒巴舞、白沙细乐、月亮花”等节目,多次参加省中小学艺术展演并获奖;编写了丽江地方艺术教育教材,被教育部列为艺术教育重点课题,于2005年开始作为学校地方艺术教材使用;发行了《玉龙校园歌曲》;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歌声校园”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校园文化和绿色校园建设特色学校。这些措施,切实加强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提升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健康水平、艺术素养。2007年1月,石鼓镇八一爱民学校学生杨鲜,赴京参加中央军委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2010年11月,玉龙县代表丽江市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对 “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受到督导团的高度评价。翌年10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也对玉龙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玉龙县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2012年9月5日,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系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