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设计实验、策划动手实践、质疑问难等有效措施,让初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关键词:参与;体验;态度
“体验”的涵义十分广泛,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主体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从体验中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它包含三层意思:经历、情感、认识。从实际的教学活动角度看,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反思、理解、感受、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重视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去学物理、爱物理、用物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体验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知识和技能很难用书本或文字作出完美的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了,单靠读教科书,在课堂上听课也是不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造特定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利用物理科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利用物理学史中发现物理规律的优秀素材,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能促使学生体验科学,并从这种体验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运动”时,笔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一个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玩意儿在游动,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一抓竟抓到一颗德国子弹,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能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想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愿望,把积极学习的潜力调动起来。经过学习和探索,知道了原因,弄清了道理,学到了新知识,更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奥秘。
(二)从生活生产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但是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或者观察到了也往往不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利用好身边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体验,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例如,在学习完“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后,笔者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那么为什么照镜子的时候,把镜子拿得离我们越远,照到的身体部位就越大呢?”多数学生很感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说:“镜子不是平面镜”,有的同学说:“这就是物理有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虽然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更好地学好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能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推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课后“科学窗”中介绍了“海市蜃楼”现象。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如果只作一般介绍,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笔者在网络上找到有关资料图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短片进行播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观看“海市蜃楼”的情景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促使他们在课堂上产生了活跃、昂扬、进取的心理状态,进而使他们有效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二、设计实验,体验学习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既动脑又动手,既学到了知识又磨练了意志,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很了好的提高。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由学生本人充当电阻,用手感受串联电路中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深入浅出,记忆深刻。
初中物理教材设置了许多主动探索的实验,使实验不再是物理教学中的点缀,而成为学生自主研究获取物理规律的最有效途径。
(二)体验过程
物理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便会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如能巧设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还能使学生理解难点、突破重点。如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等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双耳效应时,笔者让一组同学站在讲台前,用黑布蒙上双眼、耳塞堵住一只耳朵,并让其在原地转几圈。在教室任一角落里的另一位同学敲响一支音叉,请这些同学判断音叉的方位,结果他们大多都判断不准确;然后,让这些同学取出耳塞,另一位同学再敲响音叉,请他们再判断音叉的方位,这时他们大多都准确地判断出来了。于是,学生通过体验得出:凭听觉判断声源方位,用两只耳朵比一只耳朵准确得多。
(三)设计“互动”实验
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在做课堂演示时只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较少关注实验的设计、注意事项等诸多细节,其目的只是将实验过程完美地展示出来,将课程需要的现象和结果顺利得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把演示实验演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趣味的合作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如在学习“滑轮”时,笔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滑轮作为引入,这样学生不难发现旗杆的顶部、小区的健身器材、窗帘的拉绳上端等都有滑轮在起作用。接着,笔者以“为何生活中需要滑轮”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完成对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够省一半力的作用研究。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产生疑问又主动解决时得到收获,学会思考。这样,由学生参与、师生合作的实验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活跃非凡。 三、动手实践,体验学习
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思维能力受到阻碍,教师要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例如,针对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这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笔者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探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附上电路图。要求学生或利用电流表,或利用电压表,或利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找出坏灯泡并说出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就授予“电气工程师”奖牌。学生对此兴趣颇高,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了一种或多种方法时,都异常兴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欢愉。通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动手得到了内化,并在其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四、质疑问难,体验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那些不用多大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他们又容易产生畏难、厌倦情绪,而对于那些通过一定独立思考或经过启发思考而能够回答的问题最感兴趣,并对问题的解答方法、技巧记忆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质疑问难,引起学生深思,甚至辩论,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进而促使生动活跃的教学局面的形成。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有两种途径可以得到结论,一是通过实验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二是利用已学过的压强、浮力知识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在讲第二个方法时,笔者就质疑问难:“一边长为L的立方体浸没在密度为?籽液的液体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接到问题,一学生回答:“用弹簧秤可以称出来?”教师:“在没有附加仪器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思考当中,教师这时引导提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能激发起学生对疑问的探讨,学生个个积极思索“物体受到浮力转化为它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不仅开展了积极思维活动,又掌握了解题方法,并对F浮=?籽液gV排有了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此时,他们兴趣浓、思维活,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小火花,引导他们各抒已见,尽情争辩。这样,在争辩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真谛,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参 考 文 献]
[1]刘德春.物理教学中的学生体验及其培养策略[J].学理论,2010(18).
[2]林琳.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关键词:参与;体验;态度
“体验”的涵义十分广泛,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主体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从体验中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它包含三层意思:经历、情感、认识。从实际的教学活动角度看,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反思、理解、感受、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重视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去学物理、爱物理、用物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体验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知识和技能很难用书本或文字作出完美的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了,单靠读教科书,在课堂上听课也是不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造特定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利用物理科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利用物理学史中发现物理规律的优秀素材,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能促使学生体验科学,并从这种体验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运动”时,笔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一个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玩意儿在游动,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一抓竟抓到一颗德国子弹,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能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想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愿望,把积极学习的潜力调动起来。经过学习和探索,知道了原因,弄清了道理,学到了新知识,更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奥秘。
(二)从生活生产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但是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或者观察到了也往往不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利用好身边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体验,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例如,在学习完“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后,笔者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那么为什么照镜子的时候,把镜子拿得离我们越远,照到的身体部位就越大呢?”多数学生很感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说:“镜子不是平面镜”,有的同学说:“这就是物理有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虽然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更好地学好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能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推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课后“科学窗”中介绍了“海市蜃楼”现象。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如果只作一般介绍,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笔者在网络上找到有关资料图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短片进行播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观看“海市蜃楼”的情景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促使他们在课堂上产生了活跃、昂扬、进取的心理状态,进而使他们有效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二、设计实验,体验学习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既动脑又动手,既学到了知识又磨练了意志,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很了好的提高。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由学生本人充当电阻,用手感受串联电路中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深入浅出,记忆深刻。
初中物理教材设置了许多主动探索的实验,使实验不再是物理教学中的点缀,而成为学生自主研究获取物理规律的最有效途径。
(二)体验过程
物理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便会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如能巧设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还能使学生理解难点、突破重点。如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等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双耳效应时,笔者让一组同学站在讲台前,用黑布蒙上双眼、耳塞堵住一只耳朵,并让其在原地转几圈。在教室任一角落里的另一位同学敲响一支音叉,请这些同学判断音叉的方位,结果他们大多都判断不准确;然后,让这些同学取出耳塞,另一位同学再敲响音叉,请他们再判断音叉的方位,这时他们大多都准确地判断出来了。于是,学生通过体验得出:凭听觉判断声源方位,用两只耳朵比一只耳朵准确得多。
(三)设计“互动”实验
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在做课堂演示时只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较少关注实验的设计、注意事项等诸多细节,其目的只是将实验过程完美地展示出来,将课程需要的现象和结果顺利得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把演示实验演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趣味的合作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如在学习“滑轮”时,笔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滑轮作为引入,这样学生不难发现旗杆的顶部、小区的健身器材、窗帘的拉绳上端等都有滑轮在起作用。接着,笔者以“为何生活中需要滑轮”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完成对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够省一半力的作用研究。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产生疑问又主动解决时得到收获,学会思考。这样,由学生参与、师生合作的实验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活跃非凡。 三、动手实践,体验学习
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思维能力受到阻碍,教师要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例如,针对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这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笔者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探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附上电路图。要求学生或利用电流表,或利用电压表,或利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找出坏灯泡并说出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就授予“电气工程师”奖牌。学生对此兴趣颇高,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了一种或多种方法时,都异常兴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欢愉。通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动手得到了内化,并在其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四、质疑问难,体验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那些不用多大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他们又容易产生畏难、厌倦情绪,而对于那些通过一定独立思考或经过启发思考而能够回答的问题最感兴趣,并对问题的解答方法、技巧记忆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质疑问难,引起学生深思,甚至辩论,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进而促使生动活跃的教学局面的形成。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有两种途径可以得到结论,一是通过实验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二是利用已学过的压强、浮力知识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在讲第二个方法时,笔者就质疑问难:“一边长为L的立方体浸没在密度为?籽液的液体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接到问题,一学生回答:“用弹簧秤可以称出来?”教师:“在没有附加仪器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思考当中,教师这时引导提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能激发起学生对疑问的探讨,学生个个积极思索“物体受到浮力转化为它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不仅开展了积极思维活动,又掌握了解题方法,并对F浮=?籽液gV排有了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此时,他们兴趣浓、思维活,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小火花,引导他们各抒已见,尽情争辩。这样,在争辩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真谛,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参 考 文 献]
[1]刘德春.物理教学中的学生体验及其培养策略[J].学理论,2010(18).
[2]林琳.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