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联盟促发展 特色教育创品牌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s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城区回民小学和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是两所各具特色的民族学校。多年来,两所学校以深化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为核心,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不断增强学校各民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专业交流,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两所学校都成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在东城区域内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随着东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两所学校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于2014年7月正式签署“深度联盟特色教育”办学协议,在两校“深度联盟特色教育”机制保障下,进一步打破学校的壁垒,进行以“理念联通、师生联动、资源联用、课程联建、品牌联创、效应联升”为目标的深度联盟,通过一系列的联盟活动,携手探索民族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学校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师生的共同发展,两所学校一直不懈追求的是通过学校搭建的广阔平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深度联盟的机制保障下,两校加强了“师生联动、资源联用、课程联建”等联盟工作,逐步形成常态化、系列化、特色化的长效合作模式,丰富和拓展了师生发展平台,促进了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1.资源联用的常态化、系列化,服务师生成长
  两所学校注重将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资源联用的方式,发挥1 1〉2的资源利用效果,为满足师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例如,学期初,两校结合“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及课程的特点,将各自拥有并合作效果好的优质社会资源相互推荐,为两校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课堂。同时,两所学校校内的教师资源、教育资源在“民族团结教育周”“学校文化节”等各项主题活动中进行“联用”,彼此促进。
  2.课程及活动的联盟特色化,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建立“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实践课程及活动长效联盟机制。2005年,回民小学参与了“蓝天工程”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回民实验小学是从2010年两区合并后才进行“蓝天工程”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于是,回民小学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主动邀请回民实验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师到学校,就“蓝天工程”的工作理念、实施方式、方法、途径、师资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翔实、细致地介绍和沟通,面对面地解答联盟学校领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回民小学还邀请联盟校领导参加学校“蓝天博览课”现场观摩活动,两校师生实地进行学习和探讨。在相互的交流中,两校树立师生资源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蓝天博览课”教材,为学生三级课程的学习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利用“巨人杯”教学大赛契机,进行精品课程的观摩学习
  北京市“巨人杯”民族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民族教育研究会主办、为民族学校的广大教师搭建精品课程观摩学习的平台。两所联盟校抓住分别承办大赛的契机,组织两校教师进行课程的展示观摩,交流备课思路,探讨教学效果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提升青年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打造精品课堂。
  目前,两所学校在“理念联通、师生联动、资源联用”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联盟合作,增进了两校师生的情感,促进了双方共赢发展。今后,两所学校还要继续加强“课程联建、品牌联创、效应联升”,着力打造两校间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蓝天博览课”等特色课程,组建由两校教师组成的课程、活动研究团队,共同组织具有特色的教师培训和交流,同心创立学校品牌项目,合力促进民族学校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综述  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从2011年起,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验区县共同开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的研究和实践。为及时总结研究实验的经验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挖掘提炼经验成果的理论支撑,不断把握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规律,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北京教育杂志社将分专题进行系列报道。  本期以学区化管理为主题,刊登了东城区、海淀区和朝
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制以其面向大众的高效著称,以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为主。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内在精神的构建,是情感态度的高度认同,如果我们用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适合,再加上应试的评价体系,极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没有完善,反而成为青少年最不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解决文化传承的大众化、可量化的效率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个性化、不可量化的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矛盾
校园文化是根植于学校历史的精神积淀,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导向作用,引领和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使学校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我校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书香校园”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书香浓郁的特色校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对中国基础教育略有所知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它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第一个成立计算机教研组,开设计算机课;建立了第一个光纤网络,后来发展为数字景山网络联盟;产生了第一批特级教师;第一个与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同时,它还占据了一个唯一:景山学校是唯一一所自编教材的学校。它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中国中学生排球协会主席校
综合创意实践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实践活动”指导思想提出的,基于学校所在地域、学生和家长需求的“育·英”课程体系中的发展力课程。2012年,我们在4-8年级2000多名学生和家长中进行了“问道”调研,梳理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与发展方向。一是贴近生活实际、能拓展知识面、利于身心健康的课程;二是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展示自我才能的课程;三是提高个人气质和修养的课程;四是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五是
一双眼看懂了学生的内心,一双脚走遍了学生的家庭,一颗心永远挂念着孩子们。这就是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用诚心、爱心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名学生的国子监中学老师赵淑芳。   32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奉献是赵老师的人生信条;1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学生是赵老师心中的唯一。每天,她要跟许多的家长电话、短信沟通;每个假期,她要走遍每一个学生的家。执著的追求使赵老师体会到一种付出的快乐与幸福。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透过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去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实,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不在于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不在于课堂活动设计有多么新颖,衡量一节课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卷入程度,只有学生身心的真实卷入才能够促成学习的真实发生。而很多时候这种发生不是外在显现的,而是存在于学生的个体实践与思考中。 由此,“自主”也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根据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构建了育英学校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音乐学习,学习和参与两部分课程,即必备的基础课程和发挥特长的特色课程。两大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使学生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100%的学生能较高水平演奏一种乐器,100%的学生都能娴熟掌握一种其它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被聘为教育部名校长工程导师,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办学中主张坚守基础教育本真,提出了“五养”教育理念,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其推进的学校管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已进行10年了。在此,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10年测评结果做一总结,力求通过梳理10年来的各项测评数据,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并对其做进一步反思,以期深入探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测评数据反映出的思想道德状况  1.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