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传》中的歌谣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tb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谣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试图研究《左传》中的歌谣。
  【关键词】:《左传》歌谣;定义;类型;思想
  一、“歌”、“谣”以及“歌谣”
  在原始社会时期,在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歌谣。当时主要是靠人们口耳相传,之后逐渐开始有了相关收集与记载,像《诗经》中的《国风》便是由官方采集民歌加工集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的歌谣和谚中有一部分已经遗失,有的零散地存载于先秦典籍中,正是这些零散的存在于史书的歌谣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目前对春秋时期歌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经》上,对其它典籍中记录的歌谣研究较少。但我认为,其它典籍中的歌谣也非常重要,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就试图分析一下《左传》中的歌谣。《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其中保存了二十一则歌谣。首先,我们要搞清什么是“歌”,什么是“谣”,什么“是歌谣”。
  歌谣是一种文体。文体是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歌谣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与诗歌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我着重谈一下他们体制和语体方面的区别。体制方面,歌谣一般很短,很少有很长的歌谣,并且歌谣每句的字数是没有限制的。诗歌对句子的字数做了明确的区分,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乐府等。语体方面,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叙述了一些特别的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诗歌对押韵和不押韵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歌谣的作者是人民大众口头的创作,具有脱口而创的特点,具有便捷性、直接性的特点,贴近生活,妥帖的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歌谣采用的是口语;而诗歌的创作一般都是有明确作者的,表达的是作者本人对社会,对政治,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是作者自己才华、文思的展现,经过作者自己的精雕细琢而成,诗歌采用的是书面语。
  歌与谣的区分并不明显,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方式。有合在一起用的,也有分开来用的。
  首先,歌与谣的分称最早见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这里“歌”和“谣”用“且”字分开,主要强调两者的不同。《说文解字》曰“谣”,徒歌也,“歌”为和乐。“乐”指乐曲或乐器,而“和乐”就是说有乐曲为其伴奏;而“徒歌”就是没有乐器伴奏,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清唱。谣,即徒歌,是人民为了发泄内心的情绪而作的,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极其整齐的格调韵律;歌主要是乐工们为了表演而编制的,注重形式,韵律。徒歌只有单独的人的声音,而歌就是加上了不同乐器的声音。
  另外,“歌”“谣”连用的有,《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在宋朱熹的《朱子文集·答潘叔恭书》也说:“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其中歌谣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意思。
  其实,“歌”和“谣”本无太大区别,从声音上来讲,只是一个徒歌,一个和乐的不同。本文侧重将“歌”和“谣”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
  二、《左传》中歌谣的类型
  《左传》内容丰富,记事完备。其中的歌谣都是社会现象、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反映,这些歌谣类型丰富,有:
  (1)反映人们对高层统治者的态度的:
  先秦时期人们对统治者有什么褒贬的态度时候,一般都是通过歌谣,民间小故事等来对统治者形成影响的。如《左传·宣公二年》的《宋城者讴》:晘其目,皤其腹,弃其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左传》记载,华元丢盔弃甲以败军之将的身份逃回宋国,但却没有因为打了败仗而感到惭愧。当他担任城墙修葺监工时,依然瞪着大眼睛,满脸络腮胡,挺着大肚子,一副高傲自大的样子。这首歌谣运用讽刺的手法嘲讽貌似威严,实际上人们对他早就心生不满,表现了人民群众高超的讽刺艺术。并且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细节的刻画,将华元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像亲眼目睹一般,并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华元的丑态。
  (2)反映人们对当时的政治的看法的:
  人民群众创作的歌谣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其中有许多表达人们对时政的看法的歌谣。
  如《左传·僖公五年》的《士蒍赋》: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狐裘:狐皮制作的外衣,是大夫的服饰。尨茸:蓬松杂乱的样子。三公:晋献公、重耳、夷吾。这首赋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公子,我究竟该忠心于谁。说明公子多且地位都不巩固,同时也反映了晋国权事不一,国政将乱的现实。其中既有对晋献公德行不修的批判,也有对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这些讽喻时事类的歌谣有的只是描写事件的本身,有的表达人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对时政的批评是丝毫不含蓄的。
  (3)谶纬歌谣
  古代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不是很多,他们把一些解释不清楚的事情,或者想要做某些事情而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的事情,就会进行占卜或者夜观星象,或是解释一些出现的奇怪的事情,来为自己的行动找理由。谶纬歌谣就是把谶的神秘性、预言性与谣的通俗性、流行性就合起来的一种具有预言性的神秘歌谣,是用通俗的形式表达神秘的内容并预言未来人事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一种歌谣,或假借预言铺陈的政治手段。如(《左传·僖公五年》):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在这则材料中,我们看到晋献公问卜偃攻打虢国的具体日期,卜偃根据童谣判断为九月、十月之交,果不出所料,虢公后来在此时逃亡,然后晋献公就在此时进攻虢国。
  另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一则《鸜鹆谣》预言鲁昭公将要灭亡。
  如今我们自然不会认为现实发生的某些事情,是因为谣谚的预言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导致的。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谣谚确有这样一种神秘且巨大的力量。上层统治者也喜欢从反映人民心声的谶谣中去考察政治的得失以及国家的命运。
  三、《左传》中的歌谣表达的思想
  歌谣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感受的真实表达,通过这些短小的歌谣去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美刺政治、表达民情、抒发感情的作用。因此,这些歌谣包包含着富的思想内涵。如:
  (1)重视人民的思想
  歌谣最早是由下层人民创作和传播的,所以歌谣最初是不被上层统治者们所欣赏的,认为其粗俗,缺乏文采,不显高雅。直到周朝采诗兴起,上层阶级才开始对去逐步关注它,把它视为下层人民生活的缩影,并通过广泛收集歌谣去了解下层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春秋时代将歌谣收录到专门记录历史的史传性作品中,体现了一种重民思想。
  在《左传》中的重民的歌谣,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国家将要兴盛,听取百姓的意见;将要灭亡,听取神明的意见。杜预对“国将兴,听于民”解释为“政顺民心”直接写出政治治理要顺应民心,强调要重视民众力量,国家要兴旺,要倾听民众的心声,否则将会导致灭亡。
  (2)扬善弃恶思想
  如《宋野人歌》云:“既定尔娄猪,何归吾艾豭!”它犀利地讽刺了南子与公子朝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人们对这种事的不屑、羞耻之情,同时告诫人们不要这样不知廉耻。再如《莱人歌》说:“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讽刺了高层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也劝解人们不要只顾自己的权势和利益。总之,这都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褒贬美刺,在其中饱含了扬善弃恶的思想倾向。
  结语
  歌谣是下层人民群众心声的流露和表达,到了春秋时代,除了专门的诗歌总集《诗经》外,人们开始把歌谣引入当时典籍中。通过解读歌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的面貌。歌谣记载了劳动人民对时政、社会的看法和他们的真实感受,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为后人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人物的品评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朱自清《中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来观照《不-不仔》中父亲和母亲的形象。父亲性格中的敏感、犹豫不决、多愁善感、容易激动、爱哭等一系列女性化的倾向,证实了父亲身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阿尼玛原型;同样地,母亲性格中的坚决果断、冷漠、严厉、残酷等一系列男性化的倾向,也证实了其身上易见的阿尼姆斯原型。由于这两种原型表现得非常明显,导致在家庭中父母两人角色的互换。正是这种互换在无形中影响着主人公一郎的命运。  
期刊
【摘要】:公众演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效应,而其中修辞手段的使用更是使得其效果显著。在回顾反问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语言顺应论探讨反问句在公众演说中的人际语用功能,结合当红电视剧《芈月传》中经典演说桥段分析在心理因素和社交因素影响下反问句功能的语境顺应性,指出反问句的顺应性对于公众演说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顺应理论;反问句;芈月传;公众演说;  一、引言  反问句即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
期刊
【摘要】:越南刘皇导演的电影作品《穿白丝绸的女人》,是越南电影史上一部比较有地位和研究价值的电影作品。影片以一件白丝绸的奥黛为主要纽带,讲述了主人公丹一家在战争中虽然颠沛流离,艰难讨生,但依然保持着对未来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电影所反映的越南历史阶段与战争背景;(2)越南的奥黛形象分析;(3)越南民族主义与战争及其历史文化的关系。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我希望能夠通过
期刊
【摘要】: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也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卓越才能和丰富想象力,擅于将梦境的主观世界变为客观而令人激动的画面,对现实主义、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诸多作品中对非理性和潜意识的不断探索成为达利超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特征,同时也成就了达利矛盾、梦幻的画风。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索,综合他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经历及风格趋向,揭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关系,是一种相互背离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婚姻;矛盾  一、《红楼梦》爱情与婚姻背离的表现  (一)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1、婚姻缔结全凭父母之命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婚姻的悲剧史,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更是贯穿这部悲剧史的主要线索。作者通过贾府舍弃“木石前盟”,选择“金玉良缘”,将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演绎得淋漓
期刊
【摘要】:第一次听到凯绥·珂勒惠支这个名字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课堂上,直到看到她的一幅幅版画,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著名女版画家才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因为不是所有创作者都可以用灵魂创作,而凯绥·珂勒惠支却毫无疑问的被认为是拥有灵魂的艺术家。  【关键词】:版画;反抗;母爱  凯绥·珂勒惠支留下的二百多幅画作和几十件雕塑作品中,有一百多幅是她的自画像。这些自画像有些共同的特征,
期刊
【摘要】:新的信息和新交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改变对政府和国家作用的认识,是促使市场的作用不断扩大,如今,世界上有近一半的工业产值是由跨国企业创造的,这些企业在何地生产从事什么活动,会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相互依赖;国家  一、全球化的各个方面  1.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英美知识界,诞生于跨国公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里。而现在被定义为
期刊
【摘要】: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所研究的过程和现象的  主要特征、主要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达出  来的一种结构,即把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抽象构造出相应的  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模型的研究使原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数学模型  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随着高效课堂下数学课改的不断深入,  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  力,已成为
期刊
【摘要】:丰子恺先生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大致上可分为儿童漫画、宗教漫画、抒情漫画、社会漫画和叙事性插图五大类,大都以毛笔绘成,构图简洁,线条优美。他以儿童漫画创作成就最高,画面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创作视角新颖独特,并汲取传统的美学思想,将艺术置身为纯洁透明的童心之中,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漫画;童心;艺术教育  丰子恺先
期刊
中午,放学时候,楼下院里又响着孩子们吹小军号的声音,过些时日就是儿童节了。孩童们总能从简单的事物里找到无尽趣味,此刻刺耳的吱啦声,他们吹得多卖力呀。这声响,将我的记忆带到多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晌午。  八十年代中期,小学里对儿童节很重视,每逢节日,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要穿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打红领巾。那些中队长、大队长更是要把二道杠、三道杠比往常更骄傲地戴在大臂。那个时候,走在路上的孩子们竟比平日里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