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我国体育哲学的定位进行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体育哲学定位不准确,体育哲学需要在理论奠基、体育哲学思想系统化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关键词: 体育哲学 定位 观点
1.综述
我国体育哲学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首届体育辩证法学术会在沈阳体育学院召开,主题是唯物辩证法运用于体育领域和有关体育方面问题的哲学研究。1982年8月,在西安体育学院召开的体育辩证法学术讨论会,初步议定把体育辩证法统称为体育哲学。1983年8月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及原北京体院联合召开体育哲学、体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在新技术形势下体育的科学化与体育哲学的任务。1985年,体育哲学的研究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领导之下。[1]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体育哲学研究走入了低谷,造成这种现象既有体育哲学学科自身的原因,又有外部原因。体育哲学走向低谷的自身原因是,目前我国体育哲学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础理论比较薄弱,并且与我国体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等等;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体育界还存在轻基础理论研究,重应用性研究的实用主义倾向。[2]
2.我国体育哲学定位的三种观点
2.1我国学者龙天启在《体育哲学基础》中提出:体育哲学是在哲学走向现代化和应用化的形势下与体育实践、体育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处于体育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科学解释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3]
2.2我国学者惠蜀在《体育哲学》中提出:体育哲学以一般哲学为指导,以具体体育学科为基础,是探讨体育本身及其发展同人类对体育认识的发展关系学科。体育哲学不同于一般哲学,也不从属于教育哲学,而是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是哲学和体育嫁接的产物。[4]
2.3我国学者卢元镇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中提出:体育哲学不仅要回答“什么是体育”,而且要探究“体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前者反映了体育的本质,后者反映了体育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体育哲学是运用哲学方法探究体育本质及其价值的一门学科。[5]
3.分析与讨论
3.1第一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1.1体育哲学是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张理论要为改变世界服务,用来改造世界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科学研究的另一目标是发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与改变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正确地研究具体对象的特殊性,才能科学地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确定研究目标的方法。[6]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内涵。
3.1.2体育哲学处于最高层次,这个最高层次的立足点没有点明。如果是以研究方法为层次判断依据,就需要考察本体论、认识论,研究材料的方法,建构理性具体的方法。但是《体育哲学基础》没有延续这一条线索,因而上述推论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
3.1.3体育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把体育哲学局限于理论研究,从而把体育的实证功能排除在外。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主张研究要从经验事实出发。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特点并不在于其完全是独创的,而在于其对于每种方法的运用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个角度看,以上论述存在哲学基本概念混淆的事实。
3.2第二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2.1如果体育哲学以一般哲学为指导,那么这个一般哲学究竟指的是什么?与一般哲学相对应的还有特殊哲学概念,如何区分一般和特殊?由此会引申出体育哲学是一般哲学的反向推论。
3.2.2体育哲学不从属于教育哲学,而是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哲学研究是不断进步的,体育运动和研究也在持续步进,体育哲学始终会在哲学与体育内容变更的夹缝里挣扎,被新的内容和新的研究成果掩没。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造成经不起推敲的立足点,只能跟在时代的潮流后面被动推进。
3.2.3体育哲学是哲学和体育嫁接的产物。这个嫁接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这才是体育哲学能不能成立的关键。
3.3第三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3.1体育哲学是运用哲学方法探究体育本质,解决“什么是体育”的问题。这个观点中的解决“什么是体育”的立足点不明确,体育是在运动中呈现的,是基于人身体的方式彰显的。如果忽略这点进行研究,很容易形成失去实践意义的繁琐哲学。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科学的解释,属于纯记叙性的体育本质现象探讨;规范的解释:对于体育规范、道德义务、动机选择、行为对错提出正面的肯定答复;后设式解释:澄清道德概念或判断,设定相关的标准,等等。
3.3.2体育哲学应当探究“体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反映体育的价值,意味着体育角度价值观的研究。价值观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两类:稳定和清晰的健康与安全类层次;动荡而且模糊的自尊、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但是,这里没有解决一个重要的命题:体育能弘扬什么?《试论体育教育的六大层面》认为由低到高取向的六大层面为:身体活动层面;心理活动层面;知识探求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体育教育智慧层面;体育教育思想与目标的终极层面。以上一、二合成最低限度的体育存在价值;三、四、五是对真善美及其价值的探寻与创造;六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终极意义存在的根源。[7]这个第六层正是上文中意识到而没有彰显的内容。体育哲学的研究需要设定其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终极目标的存在才能反映体育的价值。
3.3.3这种观点的体育哲学没有重视体育哲学的创造,也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体育哲学方法论。因为体育哲学的创造与方法论的建立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分离的。
3.4其他观点的简析
张峰(2010)在《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入手,借鉴“本体论哲学(Ontology)”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结论认为,体育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体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人体运动。[8]其中缺乏身与心交融的高级目的,或者说通过身体运动、活动促进主体心性的提高,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和大众生活需求。这也正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照,在心灵上或观念中实现“我欲仁,斯仁至矣”。
4.结语
4.1体育哲学的定位反映了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足迹。目前,体育哲学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4.2体育哲学迫切的需求在理论奠基、前后一致的思维程序、新颖明晰的语言表达、体育哲学思想系统化等方面研究的突破。
4.3建议体育哲学的研究,以身体哲学为立足点,并进行相关的拓展研究,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的体育哲学。
参考文献:
[1]龙天启等编著.体育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6;11.
[2]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78.
[3]龙天启等编著.体育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6;15.
[4]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06;17.
[5]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81.
[6]袁银传,郭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新论[J].哲学研究,2010,10;22.
[7]范大明等.试论体育教育的六大层面[A].体育理论研究与应用[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08;28.
[8]张峰.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440.
关键词: 体育哲学 定位 观点
1.综述
我国体育哲学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首届体育辩证法学术会在沈阳体育学院召开,主题是唯物辩证法运用于体育领域和有关体育方面问题的哲学研究。1982年8月,在西安体育学院召开的体育辩证法学术讨论会,初步议定把体育辩证法统称为体育哲学。1983年8月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及原北京体院联合召开体育哲学、体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在新技术形势下体育的科学化与体育哲学的任务。1985年,体育哲学的研究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领导之下。[1]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体育哲学研究走入了低谷,造成这种现象既有体育哲学学科自身的原因,又有外部原因。体育哲学走向低谷的自身原因是,目前我国体育哲学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础理论比较薄弱,并且与我国体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等等;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体育界还存在轻基础理论研究,重应用性研究的实用主义倾向。[2]
2.我国体育哲学定位的三种观点
2.1我国学者龙天启在《体育哲学基础》中提出:体育哲学是在哲学走向现代化和应用化的形势下与体育实践、体育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处于体育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科学解释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3]
2.2我国学者惠蜀在《体育哲学》中提出:体育哲学以一般哲学为指导,以具体体育学科为基础,是探讨体育本身及其发展同人类对体育认识的发展关系学科。体育哲学不同于一般哲学,也不从属于教育哲学,而是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是哲学和体育嫁接的产物。[4]
2.3我国学者卢元镇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中提出:体育哲学不仅要回答“什么是体育”,而且要探究“体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前者反映了体育的本质,后者反映了体育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体育哲学是运用哲学方法探究体育本质及其价值的一门学科。[5]
3.分析与讨论
3.1第一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1.1体育哲学是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张理论要为改变世界服务,用来改造世界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科学研究的另一目标是发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与改变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正确地研究具体对象的特殊性,才能科学地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确定研究目标的方法。[6]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内涵。
3.1.2体育哲学处于最高层次,这个最高层次的立足点没有点明。如果是以研究方法为层次判断依据,就需要考察本体论、认识论,研究材料的方法,建构理性具体的方法。但是《体育哲学基础》没有延续这一条线索,因而上述推论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
3.1.3体育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把体育哲学局限于理论研究,从而把体育的实证功能排除在外。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主张研究要从经验事实出发。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特点并不在于其完全是独创的,而在于其对于每种方法的运用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个角度看,以上论述存在哲学基本概念混淆的事实。
3.2第二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2.1如果体育哲学以一般哲学为指导,那么这个一般哲学究竟指的是什么?与一般哲学相对应的还有特殊哲学概念,如何区分一般和特殊?由此会引申出体育哲学是一般哲学的反向推论。
3.2.2体育哲学不从属于教育哲学,而是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哲学研究是不断进步的,体育运动和研究也在持续步进,体育哲学始终会在哲学与体育内容变更的夹缝里挣扎,被新的内容和新的研究成果掩没。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造成经不起推敲的立足点,只能跟在时代的潮流后面被动推进。
3.2.3体育哲学是哲学和体育嫁接的产物。这个嫁接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这才是体育哲学能不能成立的关键。
3.3第三种定位观点的分析
3.3.1体育哲学是运用哲学方法探究体育本质,解决“什么是体育”的问题。这个观点中的解决“什么是体育”的立足点不明确,体育是在运动中呈现的,是基于人身体的方式彰显的。如果忽略这点进行研究,很容易形成失去实践意义的繁琐哲学。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科学的解释,属于纯记叙性的体育本质现象探讨;规范的解释:对于体育规范、道德义务、动机选择、行为对错提出正面的肯定答复;后设式解释:澄清道德概念或判断,设定相关的标准,等等。
3.3.2体育哲学应当探究“体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反映体育的价值,意味着体育角度价值观的研究。价值观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两类:稳定和清晰的健康与安全类层次;动荡而且模糊的自尊、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但是,这里没有解决一个重要的命题:体育能弘扬什么?《试论体育教育的六大层面》认为由低到高取向的六大层面为:身体活动层面;心理活动层面;知识探求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体育教育智慧层面;体育教育思想与目标的终极层面。以上一、二合成最低限度的体育存在价值;三、四、五是对真善美及其价值的探寻与创造;六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终极意义存在的根源。[7]这个第六层正是上文中意识到而没有彰显的内容。体育哲学的研究需要设定其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终极目标的存在才能反映体育的价值。
3.3.3这种观点的体育哲学没有重视体育哲学的创造,也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体育哲学方法论。因为体育哲学的创造与方法论的建立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分离的。
3.4其他观点的简析
张峰(2010)在《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入手,借鉴“本体论哲学(Ontology)”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结论认为,体育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体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人体运动。[8]其中缺乏身与心交融的高级目的,或者说通过身体运动、活动促进主体心性的提高,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和大众生活需求。这也正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照,在心灵上或观念中实现“我欲仁,斯仁至矣”。
4.结语
4.1体育哲学的定位反映了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足迹。目前,体育哲学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4.2体育哲学迫切的需求在理论奠基、前后一致的思维程序、新颖明晰的语言表达、体育哲学思想系统化等方面研究的突破。
4.3建议体育哲学的研究,以身体哲学为立足点,并进行相关的拓展研究,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的体育哲学。
参考文献:
[1]龙天启等编著.体育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6;11.
[2]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78.
[3]龙天启等编著.体育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6;15.
[4]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06;17.
[5]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81.
[6]袁银传,郭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新论[J].哲学研究,2010,10;22.
[7]范大明等.试论体育教育的六大层面[A].体育理论研究与应用[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08;28.
[8]张峰.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