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IP背景下网络文艺新的美学原则

来源 :网络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8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需要在理论上廓清其核心本质,以网络文学为基础的网络文艺需要在新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否则网络文艺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所谓的IP开发正是在遵循这样的原则之下才能发挥出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才能真正的实现。
  关键词:网络文学    美学原则   文艺   IP
  一、重新审视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
  网络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从20年网络文学文本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文学文本极其复杂,常规文本或者是规范的文本主要集中历史类、盗墓类、都市爱情、科幻和武侠类等经典通俗类型小说上,这些作品也是出版社相对集中关注度比较高。但是,还有大量浅显文字与软色情混搭的地摊文,因为傍上了互联网软件,也就轻而易举地走进了普通人的阅读视野。通常,我们会把常规文本,也就是与IP接近的这部分文本看做是网络文学,而对另一部分视而不见,其实,在网络文学实际经营中,那一部分才是真正代表网络文学的部分,而被我们视作网络文学的那一部分其实与传统文学是无限接近的,只不过网络的海量存量与传播手段是传统纸质期刊无法企及的。
  如此说来,网络文学是一个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词儿。问题不在网络,而在于文学。因为,我们总觉得传统文学已经失去了时代感,更在于传统文学已无力解决当下的精神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传统文学已经失去了大众,而网络无处不在,作为与时代的同步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首选。科技和时代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成功斩获时代的最佳位置,成为时代的封面图像。网络搭载的,或者利用网络来搭载的,都曾横行一时,风光无限。重回文学的议题上来。当无数人把对传统文学的失望转向网络的时候,或者说,当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带着渴求的目光阅读期刊的时候,网络的便捷便有了正当的理由,顺理成章地与新一代读者形成了攻守同盟的亲密关系,诚如痞子蔡二十年前的一部小说《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样暧昧而温柔地占据了年轻人的心。这说不上是网络文学的“幸”,更谈不上是傳统期刊文学的“哀”,今天看来,这算是技术让网络文流行起来。
  这就不能不说到“数字出版”这个技术变革下的行业产物,“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涵盖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原创文学两大板块。按照现有的出版机制,“数字出版”的边界地带相对模糊,因此,大量网络原创“地摊文”混迹在其中,成为监管的边界地带,而这一部分恰恰是前文所说的“网络文”,而不是“网络文学”。
  “网络文”的盛行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人的事。王德威在其《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文中将清末小说现代性作了一番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侠邪小说,虽为五四学者所诟病,却在开拓中国情欲主体相像上,影响深远。这些作品杂糅了古典情色小说的两大传统——感伤及艳情,而能赋予新意。如《品花宝鉴》(1849)总结了古典以来余桃断袖的主题,竟向《红楼梦》《牡丹亭》借鉴,敷衍成一大型浪漫说部。又如《花月痕》(1872)反写才子佳人的素材,因成就“才子落魄、佳人蒙尘”的凄艳故事。《海上花列传》(1892)作者韩邦庆为百年前一群上海妓女作“列传”;《孽海花》以花榜状元赛金花以淫邪之身,颠倒八国联军统帅,扭转国运,是20世纪最暧昧的神话之一。①这样的叙事传统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得到了延续与传承。上溯到中国古代,这也是中国自小说文体诞生以来的惯常的创作手法。这与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意识以及网络运营方的商业利益密不可分的。谭帆认为:“明末《欢喜冤家》《鼓掌绝尘》《宜春香质》《弁而钗》《载花船》等话本小说在文体形态上普通出现入话体制退化、叙事韵文运用大量减少。体制章回化、篇幅大增、情节更加丰富曲折等“适俗化”现象。这种文体形态变化的主要成因就是晚明以来书坊对通俗小说创作和传播的控制,以书商及其周围下层文人为主体的创作队伍有独特的创作指归,浓厚的商业传播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无疑是其中最为首要的因素,故而文体的变化实际表现为对小说商业传播性的考虑和对普通市民审美趣味的迎合。”②
  “网络文”的“情色”属性说到底是一种欲望的“消费表达”,与传统文学的“欲望消费”是不一样的。主要基于传统文学中的“欲望消费”是一种写作策略,其动因是基于“批判的手段”(我无意于对传统文学的辩护),而“网络文”是典型的“表达消费”,核心动力就在于“如何带动和刺激消费”。也就是说,写作的目的在于如何让人乐意消费。按照法国后现代批评家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的说法就是:“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并且如此,它和物质生产一样并非一种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③如此看来,“网络文”在网络上出现一种所谓的“爆款”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了,而且,生产方还要给它进行“精心打扮”,竭尽全力给这部分产品进行“包装”,甚至还要举办各种“发布会”“推销会”等等。这本身与评判性写作策略的“欲望消费”并不是一路子。
  “网络文”主要以“软情色”为主,聪明的人们也会给它各种合法的命名:吃鸡文、虐文、快穿、总裁、婚恋、古言等,其中对豹纹(爆文)还进行IP孵化的承诺,网络上各种自媒体群也是集中的“交易场所”,千字30-1000不等,明码标价。
  种类繁多的“网络文”之所以如此活跃,自然与消费群体的庞大有关。需要对大众阅读心理进行梳理。这类人群的“潜在阅读”毋庸置疑起到了“维稳”的作用,也带动了部分就业,比如作者和经营者,对社会短时间内并不形成巨大的破坏。批评家也是不屑关注这类人群,这类文本自然也不会登上大雅之堂,仅仅作为一种“潜在文本”流行于网络,活跃于民间。因此,当我们对“网络文学”寄寓更多期待的时候,甚至把“走向海外”的民族大任期许于“网络文学”的时候,海外的明白人自然是知道我们所说的“网络文学”是那一部分。但是,我们却对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怪诞与情色意味的“网络文”视而不见,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对“网络文学”的厘清就显得必要的了。在另一个角度上,很多研究者对此并不认同,甚至认为那些“网络文”是沉渣,是泥沙,这在根本上忽视了“网络文”存在的社会基础,如果客观地去看,自然也会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所谓的“沉渣”。这就引出了本文开头提出的对“网络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的命题。   在让·波德里亚看来,“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④显然,“网络文”有着自己的言语结构,也是阅读人群的心理显现。对“网络文”不仅不是一禁了之或是视而不见,而应看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执政党和国家把“扶贫”作为时代的主题之后,对“网络文”的研究与关注理应提到一个高度。需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命名。时代发展之快,我们都来不及好好为新的文学样式命名,直截了当的在网络与传统期刊文学之间划了一条分水岭,网络上发表的原创作品就是“网络文学”。现在想来,这样的判断显得多么的简单粗暴,不明所以然。
  当我们过分放大“网络文学”效应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传统期刊文应有的关注,放弃了对传统文学的改造与提升,更蔑视了传统文学对互联网社会的融入,从一个侧面也放任“网络文”在网络上形成的所谓“新社区”对所辐射到的新阶层的文化影响。这是当下所有网络文学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误区。
  二、网络文艺IP化的现实处境
  如果说以原創网络文学为源头的IP成为网络文艺的核心,那么,整个网络文艺的竞争核心将从数字版权向全版权转化的衍生。事实上,自从阅文集团、掌阅科技和爱奇艺三家网络文艺公司的相继上市,国内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文艺娱乐付费企业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下流行的知识付费模式是社会精英从传统方式向互联网转移的一种新的变革,而娱乐付费比知识付费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在付费习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网络文艺将在付费模式的倒逼下,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将寻求新的突破。其中,固然有对内容的依赖,但对新技术和人文关怀的迫切需求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
  IP娱乐付费的模式结构要比知识付费产业链简单,通常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付费。与以往不同的是,知识付费产业链要复杂得多,可以看成是出版、传媒和教育的交集。而知识付费相比娱乐付费要艰难的多,如果从两者的差异中对比可以发现。一个是先易后难,一个是先难后易,娱乐付费属于前者。这是由各自的产业属性决定的。
  IP解决的优质内容的供需问题,这是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娱乐产业的产业功能作为优先原则的。在IP产能丰裕的情况下,网络文艺需要集聚新的动能,未来也将由单一的内容竞争转向多层次服务以及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上来。也就是说在网络文艺审美疲劳之后,需要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来支撑,即网络文艺在满足产业属性同时需要向深度文艺属性上转移,更多地需要向人性本身潜在的需求上倾注更多的关怀。因此,分层消费,差异消费将是后IP时代网络文艺的最大的特点。
  基于“受众”与目标人群的培育将是未来网络文艺竞争的重点。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积极寻求新的美学观的突围。毫不讳言,网络文艺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对网络文艺的美学观还没有能真正地总结出来,特别是对于新兴人群的审美趣味和阅读品位还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知识干预。娱乐内容也不能摆脱对受众的过度依赖,以受众为中心依然是当下网络文艺的基本格局。被动、从属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网络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走出这样的窘境,同时,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还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因此,网络文艺肩负着对立内、对外的双重任务。显而易见,网络文艺仅仅靠少数人的参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支撑起这样的任务。
  其次,没有正确的精神价值和呼应时代的好作品的引领,网络文艺极容易陷入一种“单向度”的孤立,特别容易形成表面繁荣的“集体狂欢”,甚至有着波德莱尔所指的“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恶之花”。这是网络文艺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魔咒”。
  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艺美学观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来自国家对网络文艺的期许和诉求,另外一方面也是网络文艺植根大众的必由之路。
  一是培养一批植根于人民,与人民荣辱与共的艺术家,鼓励他们创作出反映人民疾苦,凝练人民智慧的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众,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是加强文艺理论建设,总结凝练出网络文艺美学理论,引导创作,促进创作;培养大众积极乐观向上的审美观,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具有指导价值,上得来,下得去,真正使得理论与创作形成有效的呼应,鼓励理论工作者与作家结对,形成创作与理论的共鸣与批评的共进的良好格局。
  三是正确处理好资本逐利与价值“中立”的对立关系,这是网络文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资本具有先天的“逐利”性,而公民社会的价值“公益性质”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需要国家建立一整套对网络文艺发展方向的有效干预机制,如何在法治环境下引领资本划清“边界”。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生态,需要在整体上建构新型的“网络文艺生态观”,既有国家监管层面的法治的完善,也有市场对网络文艺的反向干预,以及政府监管的“退出机制”,还有网络文艺行业的自律,加强这四方面的协调机制的完善,使得网络文艺在积极、健康的轨道上行进。
  三、“人民为中心”美学特征
  网络文艺相较传统文艺,在精神和艺术倾向上并没有所谓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上并不需要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文艺分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成本的降低,网络文艺会逐渐文艺的主流,因此,网络文艺普惠全体人民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网络文艺的“新”是相对的,换一种角度说,这种“新”是技术推动下的文艺样式的“新”,包含了文艺的话语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以及渗透力度等等。需要在更深层次加强对以上诸方面的研究,形成新型的美学特征。
  一是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网络文艺需要面对中国历史和当下,总结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需要对现实进行人文关怀,关注民生重大问题,这是文艺家的使命和责任。做到“沉”到人民中去,“体悟”人民的喜乐悲欢,与人民心连心。真正反映出社会的“现实”,人民的“现实”。而不是虚假的“现实”,伪造的“现实”。“真正的现实主义在哪里呢?果真神秘、怪异到难以捉摸,甚至丰富到可以忽略不计吗?在笔者看来,现实主义在人民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实践中,也在奋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良社会秩序走向温和、进步的智慧里,需要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深入生活,目及四野、眼观八方,体验火热的生活带给人的感性认知,而不是迷信书本、追逐碎片信息、断章取义理解历史。否则,一方面造成了历史、当下以及未来的断裂;另一方面又使得带着偏见的成规约束了创新思维,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态度上的摇摆不定,深层次影响到改革的成果能否惠及人民,能否改到实处。”⑤   二是对网络文艺中“类型化”的合理拓展和延伸,类型化是网络文艺主要艺术样式,类型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俗套、程式化、单调苍白的人物场景的设置等等,这些既会影响网络文艺题材的开掘,也会影响其在精神向度上的提升。最近喜看到马云、宋卫平入局投资,茅威涛最近下海打造越剧IP、高晓松开发音乐IP《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以及爱读文学联合相关机构开发、定制中国工业IP等等,这些利好的迹象表明网络文艺在向纵深发展,在向经典和深厚的文化开掘。
  三是重新建构“个体”价值,确立文艺的“个性”合法化曾是一代文艺理论家为之努力奋斗过的艺术价值,在一个充分尊重个性价值的理性社会里,如何使得个性更具民族化,这不仅仅是世界观的问题,也是秉持什么样的艺术观的问题,我们既反对艺术形象“脸谱化”,也当然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如何处理“个性”,塑造“共性”是当下网络文艺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艺美学观的重点所在。当下人的精神生活纷繁复杂,价值多元,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塑造既符合“个性”的艺术本质,又具有民族群像的“共性”是当下文艺美学的难点之一。
  四是民间意识与国家意志的张力与融合,这是处理文艺美学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维度。古往今来,文艺形态不外乎在这两个维度上游离,鉴于历史经验和整体文艺观的考察,民間意识须与国家意志形成合理的张力,民间有活力,国家有方向,两者之间既不能形成紧张的对立关系,也要保持文艺的相对独立性,促进网络文艺在国家文艺政策范围内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关注日常的大众美学如何能够体现出既接地气,又能清新脱俗,民间趣味何以上升到一个民族的品位,这是网络文艺美学建构中的又一难点。
  五是对外传播中的民族形象,网络文艺走向海外也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渐渐释放出新的动能。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以什么的样作品树立海外中国形象,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吸引海外受众。艺术的世界共性不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这点上经典的好的文艺作品不存在出口转内销上的难题,迫切需要建构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观,恰恰也这是对内对外达到一致的美学观。需要凝练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友好等人类共有的特性,这也是世界为之认同的价值。当然,也是网络文艺的美学之路。
  毋庸置疑,网络文艺是植根于互联网技术土壤里的新型文艺样式,形式也会呈现出多样性,甚至产生出与主流价值完全迥异的另类文化,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文艺观,需要我们秉持一种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认真研究新生事物,及时总结其文艺范式与审美特质,文化监管部门需要提高执法水准,共同营造风正气清,百花齐放的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运营环境,使得新的美学观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IP的流变与趋势
  如果把IP看成是网络文艺在特定发展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网红”经济时代的一种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暂时的,从较长远来看,分众、分层、分流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创作数量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受众对市场的依赖将由作家选择机制向优质作品转变,IP可以看做是小循环的创意经济,而完善的市场机制必将向差异化、分众化的优质作品转移。这样来说,基于作者优选的IP必将受到挑战,这也是回应网络文艺的发展必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上对于内容形成新的需求。
  IP不再是统一素材或是题材的“变体”而是会向综合类纵深挺进,甚至会在一个大“类”上精进,而不再是一个个单篇、单类、单项。这样对创作者来说必将形成新的挑战,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之后,以及在业内有着资深文艺品质的艺术家的参与,通过对文艺素材、行业等大“类”的分层,分类、分批次进行分拣,然后推入优选,以及在国际范围内也可以进行版权的区块链分销。
  在一定意义上,这既需要国家对网络文艺标准进行规范与确立,也需要民间形成一种积极的“差异中的共性认同”自觉意识,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需要参照文明社会的价值,建构一种合乎民族特性、顺应时代发展的网络文艺美学观。在这样的层面上来说,IP的流变会促成网络文艺创作主体逐步趋向于对大循环的认同,也佐证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最终合二为一,殊途同归。
  于此同时,IP产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正在释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行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并影响着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未来的展望,有专家指出:“泛娱乐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消费与实体消费同步升级的大潮中,IP将进一步成为产业融合的‘酵母’,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进一步结合,形成‘IP+产业’的新模式,成为产业品牌升级、文化升级的新风口。”⑥
  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运营水平的不断提高,IP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既要需要对互联网与文艺形态的融合研究,但要对网络文艺单一形态的研究,扬长避短,相互促进,达到两者之间的互容共享。
  互联网文艺是跨界文艺,需要多层次、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参与,这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基础创作和运营人才的培育,也需要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伴随AI、VR、物联网、区块链等人工智能和数字信用的发展,文艺也会变得异乎寻常的活跃,新的创新方式也不断涌现,新的IP模式也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横空出世。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艺的发展既是诞生IP的直接推动者,也是IP流变的外在客观环境,利用IP的聚合作用促进产业发展是未来网络文艺融合行业、产业生态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
  总之,建构网络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观,核心在于网络文艺能否在新时代承担起文化自信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面前,能够干预到现实生活,能否创造出一种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为内核的“网络现实主义文艺”的精品力作。既要接受巨大的时代挑战,也要勇敢地担负起这样的使命。网络文艺走在生活的第一线,也是距人民大众最近的文艺样式,需要网络文艺工作者能够沉下心来,谦虚地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发现他们的疾苦,更要挖掘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吃力,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积极充分地发挥好网络文艺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不可停留在表象的娱乐层次,让人民真正成为网络文艺创作力量的主力,也是网络文艺内容的主要内核。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真正成为网络文艺现实审美的人文基础,进而成为牢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注释:
  ①王德威:《相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18页。
  ②谭帆:《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四种关系》,《学术月刊》,2013年第11期。
  ③④[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49页,第50-51页。
  ⑤吴长青:《实托邦:网络文艺的第四条道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⑥于佳宁:《泛娱乐进入“下半场” 从内容融合迈向产业生态多元融合》,来源:工信部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xMzgwMA==&mid=2651529745&idx=2&sn=1a8641ab368acf549bd88e80a31755ef&chksm=bd1031968a67b880265c87b58e66aa15a3d4e77d6b5ff8d113eb0d197547a80701a617ad62d1&mpshare=1&scene=23&srcid=0327mokO7JUNtOiKHBzM2FhP#rd
其他文献
摘要:一本出自鑒定师之手的纪实文学——《DNA鉴定师手记》,描述了各种因血缘而起的爱恨纠葛,离奇诡事。通过书中文字,可以看到人们努力掩藏的阴暗自私,和在极度失望乃至绝望时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一座DNA鉴定中心,如同一面放大镜,所有人性中的美善丑恶在这里都得到无限度的放大。  关键词:DNA鉴定、纪实文学、伦理道德  中国人对血缘有着天然的认同和亲近。从三国时期就出现,并在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中有着感极
期刊
转眼间又迎来开学返校季了,同学们是不是在想开学应该买什么笔记本电脑?纵观当下的笔记本市场,我们强烈推荐大家选择GeForce RTX 30系列笔记本电脑。最近,NVIDIA正在举办一个“高能无限,GeForce RTX笔记本硬核每一面”的返校季促销活动,可以说现在购买GeForce RTX 30系列笔记本电脑正当时。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上班族对笔记本电脑的要求才更高,而学生群体则随便买台笔记本电
期刊
在高通推出骁龙888 Plus旗舰平台后,ROG也立即更新了旗下游戏手机产品——ROG游戏手机5s系列,拥有“大杯”和“超大杯”两款机型。从命名上看,ROG游戏手机5s是ROG游戏手机5的加强版,通过骁龙888 Plus带来更强劲的性能。而ROG游戏手机5s Pro面对的是骨灰级游戏玩家,除了性能提升外,还在个性设计、操控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强化。话不多说,我们赶紧来看看它会为玩家们带来哪些新奇体验?
期刊
摘要:《回到过去变成猫》是一部兼具穿越叙事特点的动物叙事类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从穿越的独特性、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动物叙事的独特性等三个角度去审视作品,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体味其区别于同类作品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陈词懒调 穿越 动物叙事  开创网络文学宠物小说先河的《回到过去变成猫》(以下简称《回猫》)是网络文学知名作家陈词懒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猫的视角观察万物,以人的思维考量世界及人心的
期刊
RISC-V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错,其开放、免费的特性吸引了大批企业、研究人员的关注,采用RISC-V架构的产品也逐渐向各个方面延伸。2020年底,一家名为Esperanto的公司公布了一款采用RISC-V架构的超大规模高性能Al芯片,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理念,在发布后就引发了业内关注。不过当时并未公布太多信息,直到近期,Esperanto才披露了这款产品在架构、设计以及运行方面的详细信息,值得一看。
期刊
连载于铁血网的《最危险的时候》,以长篇史诗小说的创作笔法,全程全景记叙了抗战的来龙去脉及历次重大事件、重大战役和相关历史人物,多线条反映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投降派,突出中日双方的策略、战略、战术,在多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作者以他善思的头脑、娴熟的文笔,以及对史料强劲的驾驭能力,从映照岁月的深邃,到洞悉历史的原始,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桩点,以偶然或必然细节为辅助,人与事互为经纬,把头绪纷繁的抗战史
期刊
在本期杂志即将截稿时,2021英特尔架构日大会召开了。虽然此前英特尔就已经宣称了包括进入“IDM 2.0战略”等全新方向,但其讲到的主要内容还是在制造工藝层面,产品层面细节不多,其中采用英特尔认为更公平的命名新方式,以及明确未来制程将进入埃米时代等“话术”可能更引人瞩目。本期我们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技术栏目文章。  不过,埃米时代毕竟还是几年后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
期刊
延续美学基因  荣耀50系列延续着荣耀数字系列手机的美学基因,尤其是配色为“初雪水晶”的机型,以银色为基底,附着璀璨的“钻石”,给人一种梦幻且炫目的观感。在以不同角度观看机身时,还会有一道散射的彩色纹理从后摄处发散,极具时尚感。除了该配色以外,荣耀50 Pro还有“夏日琥珀”和“墨玉青”这两个使用钻彩工艺的新配色,钻彩工艺使用双膜双镀双纹处理,可以在平面上创造出更好景深效果,呈现更好的质感以及更丰
期刊
摘要:当互联网交互内容,读者的互动和参与对优质作品的诞生和网络文学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其为基础所形成的粉丝经济和文化社群也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环境下网络文学的最大价值来源之一。本文尝试通过回顾读者互动发展历程、分析当下IP社群文化的特征,来对这一网络文学IP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预测和探讨。  关键词:读者互动 粉丝社群 IP文化  近日,《2018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发布,网络文学读者的行为变
期刊
摘要:中国人潜意识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英雄情结和侠义精神,这种集体无意识在自古至今的文学作品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一种蓬勃猛劲的新媒介类型书写,网络文学继承了中国通俗小说的传统,体现了新时代的侠义精神,也谙合中国文人以梦为马,执笔行侠的心理机制。网络小说《超强雇佣兵》的主人公龙宇凡身上具有家国情怀、知恩图报和除暴安良的侠义品质,使整部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正义立场,也是侠义精神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