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这一提法始于叶圣陶先生,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把整本书作主体,将单篇短章作辅佐。”阅读教学,必须具有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实现篇与篇、篇与本、本与本之间的互动,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有效整合:“篇”与“篇”的互动
整本书阅读,需要一种整体架构,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一般而言,“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其二是按照形式进行整合。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就是文本表达的是相同的主题;按照形式进行整合,就是文本的文体、写法等是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为载体,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跨单元甚至跨教材、跨年级组织实施。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按照“类”的方式展开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为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仅要以单元为对象,更要以整本教材为对象,以语文学科为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教材的编写壁垒,跨单元、跨教材实施“篇”与“篇”的互动。这样的一种互动,我们称之为“大单元整合”“跨单元互动”。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是鲜明的,如“触摸自然”主题、“革命岁月”主题、“走近鲁迅”主题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以“走近鲁迅”主题教学为例,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即《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前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是写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知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为了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篇章进行整合教学、对比教学等。如教学《好的故事》时,笔者就选取了《秋夜》等作品,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散文诗采用的是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并向学生推介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等。为了实现“篇”与“篇”的有效整合,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与鲁迅相遇》,甚至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在课堂》,等等,从而为本单元的主题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学习鲁迅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篇”与“篇”进行整合,不仅要探寻篇章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让学生把握篇章之间的差异。相关篇章的整合是否有效,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通过“篇”与“篇”的互动、整合,学生能形成一种更为整体、更為开阔的阅读视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加深对作品内涵、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如上述“走近鲁迅”的主题教学,能让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饱满、更立体。
二、有效拓展:“篇”与“本”的呼应
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是节选。推进整本书阅读,不仅包括“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更要从“篇”拓展、延宕开去,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篇”到“本”,就是要“将课文作为‘引子’来教”(王荣生语),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一篇选自哪本书”,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后简单地读读”,而是要将整本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篇”的教学与“整本书”的阅读之间形成某种照应、形成某种互动。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全方位地感悟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者情感,进而与作者近距离对话,纵横全景,有助于学生与整本书形成共鸣、共振。如教学《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教学这一篇,那么学生就无法领略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在教学中,笔者以《祖父的园子》为导引,引导学生逐章品读《呼兰河传》。刚开始阅读,学生就感受到“萧红体”的特点,如小说的一开头用散文化的语言这样勾勒呼兰河的冬景:“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里,学生能够对比出《祖父的园子》中对“我”的生活语言描写的相似性: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正是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到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此,学生不仅可以从《祖父的园子》中一窥《呼兰河传》,从而真正领略到《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特色,而且通过阅读整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了萧红坎坷的一生,了解到萧红所说的苦难,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这样感悟:正是由于萧红童年生活的“不自由”,才让“祖父的园子”中的自由倍显珍贵。
从“篇”到“本”,我们用《祖父的园子河传》一文、《呼兰河传》整本书导读、《呼兰河传》导读单、阅读交流等几个部分,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向纵深推进。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对接,学生充满着阅读兴趣、阅读期待,不断地蓄积着阅读的动力。在整本书阅读中感知到更多的、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形成一种更为丰富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在整本书阅读中,单个的篇章犹如一个窗口,可以让学生窥见整本书的特色。而整本书犹如一个长廊,能让学生领略到由一个个篇章所组成的富有特色的风景。
三、有效架构:“本”与“本”的组合
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不是仅仅依靠一两本书的阅读就能奏效的,而必须走向读一类书,走向多元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当学生拥有了阅读一本书的兴趣与能力之后,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及时引入同一类的书籍,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有效建构群书阅读,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整本书与整本书之间的关联,如学生读完《昆虫记》整本书之后,教师可以推介《夏洛的网》《狼王》《最后一头战象》《第一条猎狗》《狼图腾》等描写动物的小说,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其二是人与人的关联,面对同一作者,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还可以向学生推介那本书,如学生阅读琦君的《琦君散文集》之后,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文与情》《母亲的金手表》《梦中的饼干屋》等等。其三是点与点的关联,比如学生学习《去年的树》(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可以以“承诺”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克尼斯特的《这是一个承诺》《蝌蚪的诺言》《亲爱的小鱼》等等。教师通过“本”与“本”之间的组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阅读场”,引导学生对话、分享、提升。换言之,“本”与“本”之间的组合,表明了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本”,而应该从“这一本”拓展、延伸开去,去促发学生阅读更多的整本书。有了这样的一种“本”与“本”之间的组合,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集合式、深入化的阅读感悟,能够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书香人生。
从“一篇”到“一本”,从“一本”到“多本”,教师的阅读教学应当符合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联结、用心比较,让零碎的篇章阅读转变为整本书阅读,从一本书阅读转变为群书阅读,从而架构整个的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无疑是实现学生阅读的极佳路径,是打开学生学习的绿色通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阅读总量(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当不少于145万字。加强整本书阅读,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让一篇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让整本书阅读与群书阅读联通、贯串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XB1393)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有效整合:“篇”与“篇”的互动
整本书阅读,需要一种整体架构,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一般而言,“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其二是按照形式进行整合。按照内容进行整合,就是文本表达的是相同的主题;按照形式进行整合,就是文本的文体、写法等是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为载体,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跨单元甚至跨教材、跨年级组织实施。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按照“类”的方式展开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为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仅要以单元为对象,更要以整本教材为对象,以语文学科为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教材的编写壁垒,跨单元、跨教材实施“篇”与“篇”的互动。这样的一种互动,我们称之为“大单元整合”“跨单元互动”。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是鲜明的,如“触摸自然”主题、“革命岁月”主题、“走近鲁迅”主题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以“走近鲁迅”主题教学为例,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即《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前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是写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知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为了实现“篇”与“篇”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篇章进行整合教学、对比教学等。如教学《好的故事》时,笔者就选取了《秋夜》等作品,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散文诗采用的是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并向学生推介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等。为了实现“篇”与“篇”的有效整合,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与鲁迅相遇》,甚至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在课堂》,等等,从而为本单元的主题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学习鲁迅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篇”与“篇”进行整合,不仅要探寻篇章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让学生把握篇章之间的差异。相关篇章的整合是否有效,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通过“篇”与“篇”的互动、整合,学生能形成一种更为整体、更為开阔的阅读视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加深对作品内涵、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如上述“走近鲁迅”的主题教学,能让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饱满、更立体。
二、有效拓展:“篇”与“本”的呼应
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是节选。推进整本书阅读,不仅包括“篇”与“篇”之间的互动,更要从“篇”拓展、延宕开去,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篇”到“本”,就是要“将课文作为‘引子’来教”(王荣生语),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一篇选自哪本书”,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后简单地读读”,而是要将整本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篇”的教学与“整本书”的阅读之间形成某种照应、形成某种互动。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全方位地感悟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者情感,进而与作者近距离对话,纵横全景,有助于学生与整本书形成共鸣、共振。如教学《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教学这一篇,那么学生就无法领略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在教学中,笔者以《祖父的园子》为导引,引导学生逐章品读《呼兰河传》。刚开始阅读,学生就感受到“萧红体”的特点,如小说的一开头用散文化的语言这样勾勒呼兰河的冬景:“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里,学生能够对比出《祖父的园子》中对“我”的生活语言描写的相似性: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正是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到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此,学生不仅可以从《祖父的园子》中一窥《呼兰河传》,从而真正领略到《呼兰河传》一书的语言特色,而且通过阅读整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了萧红坎坷的一生,了解到萧红所说的苦难,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这样感悟:正是由于萧红童年生活的“不自由”,才让“祖父的园子”中的自由倍显珍贵。
从“篇”到“本”,我们用《祖父的园子河传》一文、《呼兰河传》整本书导读、《呼兰河传》导读单、阅读交流等几个部分,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向纵深推进。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对接,学生充满着阅读兴趣、阅读期待,不断地蓄积着阅读的动力。在整本书阅读中感知到更多的、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形成一种更为丰富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在整本书阅读中,单个的篇章犹如一个窗口,可以让学生窥见整本书的特色。而整本书犹如一个长廊,能让学生领略到由一个个篇章所组成的富有特色的风景。
三、有效架构:“本”与“本”的组合
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不是仅仅依靠一两本书的阅读就能奏效的,而必须走向读一类书,走向多元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当学生拥有了阅读一本书的兴趣与能力之后,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及时引入同一类的书籍,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有效建构群书阅读,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整本书与整本书之间的关联,如学生读完《昆虫记》整本书之后,教师可以推介《夏洛的网》《狼王》《最后一头战象》《第一条猎狗》《狼图腾》等描写动物的小说,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其二是人与人的关联,面对同一作者,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还可以向学生推介那本书,如学生阅读琦君的《琦君散文集》之后,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文与情》《母亲的金手表》《梦中的饼干屋》等等。其三是点与点的关联,比如学生学习《去年的树》(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可以以“承诺”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克尼斯特的《这是一个承诺》《蝌蚪的诺言》《亲爱的小鱼》等等。教师通过“本”与“本”之间的组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阅读场”,引导学生对话、分享、提升。换言之,“本”与“本”之间的组合,表明了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本”,而应该从“这一本”拓展、延伸开去,去促发学生阅读更多的整本书。有了这样的一种“本”与“本”之间的组合,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集合式、深入化的阅读感悟,能够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书香人生。
从“一篇”到“一本”,从“一本”到“多本”,教师的阅读教学应当符合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联结、用心比较,让零碎的篇章阅读转变为整本书阅读,从一本书阅读转变为群书阅读,从而架构整个的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无疑是实现学生阅读的极佳路径,是打开学生学习的绿色通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阅读总量(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当不少于145万字。加强整本书阅读,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让一篇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让整本书阅读与群书阅读联通、贯串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XB1393)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