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呈修艺术简历
  李呈修,山东茌平县人,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文联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文化部中国书画院顾问、文化部《艺术市场》画院副院长、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理事、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九州岛出版社美术编审。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国外书画交流展。国画作品《永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解放军文艺奖,《历史的回声》入选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解放军特别奖,《塬上春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评为获奖提名,《凝瑞》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5米长卷《钢城之恋》被北京市某部收藏。曾到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韩国、日本、尼泊尔、俄罗斯、希腊等国家举办画展及学术交流,部分作品被收藏。曾获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为俄中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奖章。
  2007年冬天很冷,北京遭遇初雪时,呈修去了山西。山西亦已降雪,皑皑白雪覆盖着黄土高原,愈显清晰地袒露出它那凹凸不平、皱折迭起的身躯,千万年问风雨雕饰的大地,在清冷的天幕之下述说其无遮无掩的身世。呈修选择这样的时刻来窥视它的奥妙,全然不顾寒冷会冻结他向这里走来的初衷。
  2008年秋天,他再次到黄土高原。这是个好季节,秋日的阳光依然是暧洋洋的,与冬日的赤裸裸的坦荡不同,这时被黄色、红色、绿色的树木稼禾装点着的黄土高原是另一番情景。世世代代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在秋日的阳光下,成为可以观览,可以品味,可以生发无数联想的所在,激荡着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社会的想象。
  五次黄土高原之行的前前后后,呈修画了一批以其为母题的创作。面对他的这一批新作,不只朋友们以为呈修变了,变得有些陌生,有些异样,有些耐人深思;呈修自己也因此重新审视自己。如果把这之前与这之后筑一道墙,假若将墙的内侧比作过去,他是熟悉的;假若把墙的外侧比作现在,他则有些生疏,他似乎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如同枫丹白露曾经改变了柯罗,塔希堤岛曾经改变了高更,那么,我们说有些变化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原因。中国也有艺术家其改变的原因甚至比柯罗与高更更加简单,例如张仃、李可染,他们的改变仅仅是从室内走向室外,但就是这样的原因却不仅改变了自己,甚至整体地改变了中国的山水画。
  也许我们不能说呈修的黄土高原之行是有预谋的,但从其结果看,倘若没有预谋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证明我们的揣度不是想当然,我们不妨看一看,呈修究竟改变了什么。
  首先是画面中的情感有了明确的能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同时都有关联的指向;在这之前你对呈修的画可能没有这种印象。
  其次是形成了与这种拥有内在同一性的图式形式。形式的追求要附翼于有特指的情感倾向,并寻求实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图式在形式的意义上是可能由视觉导向意识的;接下来是对构成图式形式的语言或者说为一定的图式形式所约束的语言系统的探索与应用,其中包括色调、笔法、虚实、黑白等诸多元素。一种图式形式大致只有一种与其相宜的语言方式,它们之间的亲缘性是很苛刻的,所以有“风格即人”的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两个人在完全的意义上是相同的。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期间最使人难以捉摸的就是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异质性,一个艺术家即是一个世界。
  语言的转换之所以困难,其原因亦在于此,小变即不易,大变更难;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重建一个语言系统,几近于一次重生。
  呈修在这两年间还画了一批人体,在其所画的山水与人体之间我们会看到相同的追求,它们之间是可以互证的。题材会影响语言的选择,但语言是更为本质的存在,其影响的深刻性不以题材而游移,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与题材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存在。有些时候题材亦可被理解为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反言之,语言也可被理解为题材的一部分。
  艺术创造无异于对心灵的折磨,不入其门不知矣,对于呈修这仍是开始,今天是黄土高原,明天是什么,我尚不知,呈修知之否。
  最近看到呈修欲付梓出版的新的画册打样,这两年里,呈修仍在画黄土高原,而且画得很多,画那里的四季。每一片土地的蕴藉都是述说不尽的,何况是黄土高原,这一片曾与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波澜起伏的影响的土地。人们对黄土高原的憧憬,历史上是有沉浮的,最为炽烈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所关联。民族意识的增长使人们经常沉入历史的眷顾,每当这种时刻,黄土高原都会是抹不去的记忆,五千年里那片土地的沧桑镌刻着多少与一个民族的成长有关的印记,一旦把心思与这片土地牵扯在一起,便不容易放得下了,亦如呈修,持续着与那片土地的对话。
  自王维始,那片土地便是艺术家描绘的对象,其后的范宽、李唐等亦是那片土地成就的山水画家,那片土地造就了中国山水画雄奇深邃的气象。但宋元以后的山水画家则移情别恋了,江南山水的秀逸清俊酝酿了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番情境。与古人不同,今日之山水画被更多的赋予了人间情怀,当人们重新把目光移至黄土高原时,人们看到的已不只是那山峦丘壑,人们还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们。在那片土地上回荡的浓重的人间气息成为那片土地的精神的原点,读呈修的画,你便会发现这种变化。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在造就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这是人们无法抵御与回避的,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影响,好的艺术家是最先觉悟了那一时势的人,在这一点上,呈修是很敏锐的。
  黄土高原那片土地的气息很特别,雄浑博大之外,也还有最为普通甚至平凡的存在。呈修对那片土地的更多体验,更多认识,更多发现,将预示着呈修的明天,为呈修也为我所期待的明天。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语境】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解读】“中国方案”最早提出主要是运用在外交领域,表达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使命担当,传递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意愿。而“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的提法尚为首次,该提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中
期刊
期刊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曲折历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强调要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
期刊
一座伟大的城市总是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它们为艺术家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美学灵感。北京就是这么一座伟大的城市。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很多文化形式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这里,我想谈谈当代北京的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  当人们来到北京天安门的时候,有许多东西会让我们记忆深刻,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和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画家张亮京曾多次赴云贵高原等革命圣地采风,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深切体会到长征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  作品《壮士雪山行》以雪山、草地、沼泽、枯苇等元素构成画面的主题,表现出工
期刊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于1909年出版,至今已逾百年。它在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对《唯批》的争论一直不休,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说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及当时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哲学学说的评价过时了,这些评价的方法也过时了,甚至认为《唯批》中列宁的观点是“对粗陋的18世纪唯物论的一种抽象的认识论的保卫”。这些质疑
期刊
一元复始,岁序更新,2016年北京市人代会、政协会胜利召开。市长王安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北京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  会上,围绕着北京“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
期刊
本刊讯 新年伊始,由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马列经典通俗解读·2014》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该书由前线杂志社社长陈之昌、总编辑刘陈德主编,汇集了刊登在2014年度《前线》杂志 “经典导读”專栏的全部文章。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托,尊重作者本义,尊重原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逐句逐条的解析,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尊重理论联
期刊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首都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回落0
期刊
科学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有两个大的互为观照、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视度,一是从概念的本性即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国家形态发展一般规律出发界定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的本质涵义,二是从实践的角度即从我们党和人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任务、奋斗目标出发去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  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國家是社会发育、分化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状况在政治上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