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原则和艺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ne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所以,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漫不经心,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而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警钟长鸣,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教师提问产生畏惧。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讲究课堂辨证提问的艺术: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明确
  即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是为实现一堂课的预定目标这个中心服务的。
  2.面向全体
  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3.富有启迪
  即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不要讲什么之后都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些问题所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对”、“是”、“懂”,但效果平平。
  二、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几种艺术
  1.深与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比如,“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这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先从浅的问题入手,问:“如果一台机床的零件坏了,机器还能正常生产吗?”学生豪不犹豫地回答:“不能。”接着再问:“一台机床有很多零件,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学生回答:“当然都重要,如果一个零件损坏了机器就不会正常运转。”至此,我便顺水推舟引入正题:“同样,如果把社会主义事业比作一台机床,各种职业比作一个个零件,你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地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正确回答。
  上面这种深入浅出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它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当然,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粗浅”,而是带着深意的浅语。这是教学语言平中见奇的功夫。
  2.曲与直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虽然图文并茂,但可读性仍然比较强,教师讲授时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直题曲问”,即所提的问题力避太直太露,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比如,讲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是很明确的。如果调换一下角度,问:“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必然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等已学过的旧知识,又涉及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新知识,综合性较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提问,比较新颖,避免了太直太露,又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有时却需“曲题直问”。比如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个问题,涉及到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等知识,综合性较强。因而在课堂上提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如果把上面的提问改为直接提问:“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吗?”效果会好些。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曲题直问,能缩短“问”与“答”之间的距离,对解决问题很有好处。
  “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3.零与整
  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提问中化零为整,让学生循着一个问题逐步引发出大问题。
  比如,“为什么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是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入手,问“为什么说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学生回答后,便把问题推向深入:“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应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怎样认识?”这一知识点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有点茫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可再提出三个问题:①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和背景是怎样的?③飞机可以飞得很高、很快,但是你见过飞机在机场起飞的场景吗?学生对这些问题分析讨论后,便可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起点低、底子薄,要实现现代化、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发达,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此,难点便被突破了。
  总之,课堂提问中的深与浅、曲与直、零与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互相结合。教无定法,教有我法。提问方式的确定,取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特定情境,我们要善于研究和利用课堂提问的辨证艺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中学564100 )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改变,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因此我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重要目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宏观上着眼  是指教师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和确定教法,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为此,至少必须做到三条: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 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有些教师教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却既难以创新.教学水平又上不了更高的层次,关键就在于缺乏以先进的教学理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