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根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关键词: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研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1215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独立院校,既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又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学生“基础、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和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对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几点意见。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专业课设置较为宏观和笼统。学生在校期间对贸易与经济领域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学生读完四年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对现实热点问题以及政策分析的关注程度不够。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为原理性课程,授课时往往对理论、模型做详细的阐述,却不注重现实热点问题、政策变化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空泛、笼统,使学生缺乏对当前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收窄了知识视角,不利于将来从事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国际经贸往来活动。
2.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国际贸易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贸知识,还要熟悉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因为商务环境、投资环境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进入市场的策略不同,如果不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内容广度,往往注重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把握。
独立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但同样应该打牢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还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例如区域研究、商品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各地区贸易行业的需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深入研究课程,都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深入下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所处区域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课程配置比例不合理
(1)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到70%~80%,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学分过多而选修课的学分过少,导致学生被迫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必修课上,很少有精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特点并有益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造成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和发展无后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选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局限在专业课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很少,例如文化交流、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建模等跨专业、多学科的大融合,而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旦忽视,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
(2)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现有的实践课程由于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质量监督体系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毕业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
一是实现专业课的细化。例如国际贸易课程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根据商品的种类、贸易方式具体细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这些细分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二是引进前沿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三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有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通过增设这类职业技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
优化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区域研究”等专题讲座,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使学生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通过学校国际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外商务环境、区域经济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 3.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课程体系多样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大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除了增设国际物流、报关、电子商务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还应做到文、理、工等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备。通过扩大选修课规模,学生可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实用性
通过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课程设计,采用实物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际贸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兴趣,从角色要求出发,注重商务礼仪、谈判技巧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加强涉外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SIMTRADE等贸易软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该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利润核算以及询盘、发盘等磋商过程中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校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加强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利于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
[2]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胡中应,余茂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6
[4]刘运材,郭毓东.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5]刘世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问题与经验借鉴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
【作者简介】吴亚芳(1982.12.07-), 女,湖北人,讲师,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经济与跨国管理。
(责任编辑:何秀秀)
关键词: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研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1215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独立院校,既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又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学生“基础、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和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对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几点意见。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专业课设置较为宏观和笼统。学生在校期间对贸易与经济领域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学生读完四年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对现实热点问题以及政策分析的关注程度不够。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为原理性课程,授课时往往对理论、模型做详细的阐述,却不注重现实热点问题、政策变化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空泛、笼统,使学生缺乏对当前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收窄了知识视角,不利于将来从事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国际经贸往来活动。
2.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国际贸易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贸知识,还要熟悉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因为商务环境、投资环境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进入市场的策略不同,如果不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内容广度,往往注重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把握。
独立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但同样应该打牢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还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例如区域研究、商品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各地区贸易行业的需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深入研究课程,都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深入下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所处区域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课程配置比例不合理
(1)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到70%~80%,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学分过多而选修课的学分过少,导致学生被迫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必修课上,很少有精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特点并有益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造成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和发展无后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选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局限在专业课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很少,例如文化交流、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建模等跨专业、多学科的大融合,而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旦忽视,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
(2)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现有的实践课程由于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质量监督体系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毕业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
一是实现专业课的细化。例如国际贸易课程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根据商品的种类、贸易方式具体细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这些细分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二是引进前沿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三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有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通过增设这类职业技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
优化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区域研究”等专题讲座,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使学生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通过学校国际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外商务环境、区域经济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 3.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课程体系多样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大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除了增设国际物流、报关、电子商务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还应做到文、理、工等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备。通过扩大选修课规模,学生可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实用性
通过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课程设计,采用实物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际贸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兴趣,从角色要求出发,注重商务礼仪、谈判技巧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加强涉外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SIMTRADE等贸易软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该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利润核算以及询盘、发盘等磋商过程中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校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加强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利于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
[2]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胡中应,余茂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6
[4]刘运材,郭毓东.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5]刘世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问题与经验借鉴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
【作者简介】吴亚芳(1982.12.07-), 女,湖北人,讲师,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经济与跨国管理。
(责任编辑:何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