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何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变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被推到前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成为当前一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加强对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
1.1培养认知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及前提,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基本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实质,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的规律学习基本理论和观点。
1.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统一、辩证否定等认识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辩证分析与综合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要使学生明白: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就不仅要对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矛盾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认识形成把握本质和现象、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
1.3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启发思维、点拨疑难、发展学生智力,是素质教育基础性工作。现在的学生关心时事、敢于求真,老师对这些积极的方面和倾向应给予肯定并鼓励。
1.4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激励质疑,并捕捉他们创造的火花,积极引导他们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还应鼓励学生熟练掌握和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2.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
传统教学中,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产生了厌学情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学习,课堂上不善于和他人合作,思想懒惰,不能积极思考反馈问题。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回答“如何做”这类题时,我让学生进行归结。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依据材料,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是如何做的。在回答国家是如何做时,可从国策、战略、完善相关制度,严厉打击什么行为等入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答题技巧,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地教,学生自然就能够轻松地学。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增强思品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和感受,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活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发展与进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实现教学目标。课后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4.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关爱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这种爱的前提是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才会被学生尊重、信任与爱戴。他们才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本来他们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差。我们更不能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冷静、冲动。粗暴地批评学生,表面上可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留下更大的隐患,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因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困生更加关注,让他们获得温暖。
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被推到前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成为当前一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加强对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
1.1培养认知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及前提,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基本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实质,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的规律学习基本理论和观点。
1.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统一、辩证否定等认识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辩证分析与综合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要使学生明白: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就不仅要对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矛盾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认识形成把握本质和现象、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
1.3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启发思维、点拨疑难、发展学生智力,是素质教育基础性工作。现在的学生关心时事、敢于求真,老师对这些积极的方面和倾向应给予肯定并鼓励。
1.4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激励质疑,并捕捉他们创造的火花,积极引导他们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还应鼓励学生熟练掌握和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2.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
传统教学中,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产生了厌学情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学习,课堂上不善于和他人合作,思想懒惰,不能积极思考反馈问题。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回答“如何做”这类题时,我让学生进行归结。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依据材料,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是如何做的。在回答国家是如何做时,可从国策、战略、完善相关制度,严厉打击什么行为等入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答题技巧,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地教,学生自然就能够轻松地学。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增强思品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和感受,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活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发展与进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实现教学目标。课后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4.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关爱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这种爱的前提是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才会被学生尊重、信任与爱戴。他们才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本来他们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差。我们更不能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冷静、冲动。粗暴地批评学生,表面上可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留下更大的隐患,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因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困生更加关注,让他们获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