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倾·莲颂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7824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右倾
  五人吃饭,长条桌,两两相对,一人打横。
  当然要喝酒。于是举杯。一举二举三举。五个人像五颗沙粒聚拢,聚拢又散开,话不觉分作两头说。
  左边相对的两位是批评家,他们交换画坛文坛意见。右边三位是女士,两位女士已经热烈讨论,话题关乎爱情。听见她们笑声清脆,两位批评家暂停争论,投来狐疑的一瞥,又复归他们的画坛文坛。
  讨论爱情的两位,一个说爱情就像是鬼,虽没见过,但也不能否定其有。还说,爱情两个字,千百年来被人言语嘈嘈地讨论,早已变形、异化,等它流落到婚姻中,就完全地面目不清。
  婚姻是什么?说爱情像鬼的这位继续发表意见,是让步的陪伴与分工,是不出钱的性生活,是合作繁殖后代。这当然是婚姻中的中下标准。也有中上标准,那就是喜欢彼此陪伴,非彼此不要,不算计彼此,始终只喜欢彼此,彼此各种生活都和谐,彼此亲属也和谐。她抿一口酒,说,我表姐表姐夫即是这类中上标准的代表。我表姐夫的父亲瘫痪在床十几年,我表姐心甘情愿服侍,表姐夫钦佩尤嘉。他们都是普通人,在过日子上同心同德。但这是爱情吗?如果你说这是,那就算;不是,也算。
  一口气发表完演说,这位有点累着了的样子。
  没参与谈话的女士不时转换注意力,左耳朵听一听艺坛概论,右耳朵听一听家庭鸡毛,临时得一结论,左边两位是评论家,评论家常常是蜜蜂,偶尔是牛虻,大部分时候是麻雀。她综合自己的审美,决定向右倾,倾向家庭主妇的鸡毛蒜皮。
  为论证爱情之存在,打横的那位决心以故事取胜,讲她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活到九十岁,灯油熬尽,老死的。
  我们那儿把院子叫外,把院子扫一下叫把外扫一下。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奶奶一早就招呼我姨娘,要她今儿个把外打扫干净。
  其实外干净着呢,但我姨娘还是按我奶奶说的,洒水清扫。
  夏天,我们在树下垒张石床,乘凉。我奶奶嘱咐我姨娘扫外的这天中午,在石床上乘凉的我奶奶忽然坐起来,说自己不行了,不能老在女儿家。嘱咐我姨娘,赶紧送她去儿子家。我姨娘见我奶奶神情庄重,不像戏言,又听见算黄算割鸟在麦田上空叫,算黄算割鸟叫的时候就快割麦了。
  姨娘联想到过年时奶奶说过的话。
  过年我们吃糕,也就是说,一吃糕我们就算把年过了。
  奶奶吃糕的时候很高兴,说,又吃了一回糕,又活了一岁。但我奶奶又说,她吃不上新年的馍馍了。我姨娘想到这些话,猜想奶奶活到这大岁数,大概能通灵,于是赶紧收拾,送我奶奶回姨娘哥家。
  我奶奶三天后的早上无疾而终。
  我爷爷是七十岁上死的。爷爷死了,奶奶每天晚上都要站在院子里,不让人陪,谁劝都没用。这样半年。
  后来,奶奶不再在夜晚去院中守望的时候,她告诉我们说,她听人说,死了的人晚上魂魄会回家,但是,她每天都在等爷爷,可她一次也没看见爷爷回来。看来爷爷是再不回来了。奶奶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静,但我们都感到伤心,比爷爷死的时候还感到伤心。
  爷爷排行老四,奶奶不让我们在爷爷面前说一句话,但那句话常常就像口头禅,被我顺口一溜,就无从收回了。当我又一次不小心说了那句话的时候,奶奶把我拉到灶屋门口,她先给我嘴里塞一颗丸子,之后摸着我的头说,丫丫呀,你看你爷叫四,你说“没事”,不就是没你爷了嘛?你爷听了心里会咋想嘛,对你爷也不好嘛。于是“没事”成为我们家的禁忌,须在语言上避讳。
  奶奶当然也和爷爷吵架。奶奶爱逛集,爷爷觉得自家院儿就是天下。爷爷年轻的时候走西口,去山西,上内蒙古,他老了凭回忆就够了。但奶奶不一样,我们想,奶奶年轻的时候守在院儿里等爷爷,老了,却偏爱逛集。她竹筐里装几颗红柿子,一包麻片糖,就去逛集了。逛集回来却常空手,还要看我爷爷的黑脸,但我奶奶笑眯眯的。爷爷黑她,她不恼。下次逢集,她还得去。去干嘛呢?您又没买啥。看人,各色人,我奶奶说。
  我爷爷说,你奶奶就这一个毛病。
  新窑盖好要暖窑,锣鼓队来闹场,烧花子、划旱船,一庄子人都来庆贺。招待大家的是苞谷烧和炒土豆丝。一缸一坛苞谷烧蹲在谷仓里,切好的土豆丝堆在竹席上,如屋后的土包一般高耸。男人们喝酒吃炒土豆丝,猜拳行令,输了的喝酒后唱信天游,直闹腾到半夜。我爷爷这夜说的话比一年都多,他发出去了十卷卷烟,我爷爷自己卷的烟卷儿好,方圆人家都以能抽到我爷爷卷的烟卷儿为高级。锣鼓手在一夜的现编现唱之后又亮了一回高嗓子,最后当众宣布,老四家大方,给锣鼓队的礼品慷慨,酒一坛、卷烟两卷、挂面三十把。他们敲着鼓点唱:老四家,年年发。
  夜深人静,他们敲着扭着走了,一庄子暖窑的人陆续散了,小风旋着酒香烟气飘向夜空。我爷爷在院门口长久站立,他叉腰直立院門的身影,被灯光映照得格外高、格外大。
  我奶奶用半年时间,站在深夜的院儿里,等我爷爷回家,她当时的回忆里,一定有我们家暖窑的情景和我爷爷叉腰站立的身影吧。
  不知何时,今夜的五个人,头又很近地凑在一起了。
  莲 颂
  庄子庆小名莲生,知道庄子庆的人多,知道莲生的没几人。
  莲生的父亲住在宝应湖这边,养鸭;莲生的母亲住在白马湖那边,采菱。不知是谁多走了一步,两人相遇了。相遇,相交,之后是相爱,成亲,有了莲生。
  莲生的母亲生莲生并不在荷花荡,也不在船上,莲生之所以为莲生,是因为他是母亲心上的一朵莲。莲生母亲看见窗前一轮满月,看见月下婴孩的脸,实在像一朵新绽的莲花,她把鼻子凑上去,果然闻见婴孩脸蛋上有股莲花的清幽气。这样不可思议的儿子竟会是自己生的。她好奇小小婴孩不用吃一粒米喝一口水,凭自己的乳汁供给,就会笑、会颦眉、会踢腿舞弄手,能天天见长。这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年轻母亲的心上却是神奇,简直神奇过那万亩莲塘,就像白马湖的荷花,年复一年,餐风饮露,沐浴阳光,就能旺盛生长。   母亲带着莲生在荷花荡里撑船游弋,折莲蓬、摘菱角、挖白藕、捕小龙虾。
  她那么爱笑,她的笑如水之涟漪,涤荡太阳的热力,叫太阳都晒不黑她。撑船穿过荷花荡,莲花高过她的头脸,低头割苇子编帘栊,苇子抚过她腰身。她的腮边有太阳的味道,她的手指有苇子的味道。
  她没读过那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诗,但她制造了那个画面。她与莲塘朝夕相处,春去秋来,自然和人都在经历一个生命的圆。莲塘里,从莲子到莲蓬,屋檐下,蓬头稚子长大了。
  莲生从粉嫩小子长成黝黑的小伙子,她还是唤他莲生,在一切她需要叫出儿子名字的时候。
  莲生养莲花。每当盛夏,湖里的莲花次第开放,如天上繁星,大的似盆钵,小的如婴儿拳,颜色更是奇妍,白色、粉色是常见,紫的、绿的、一花多色的,单瓣、复瓣、一枝并蒂的,众多莲花旺长在莲生的莲苑里。
  可莲生只觉不够,直到他看到那占据一面大墙的“古莲”。“古莲”虽为化石,早已变作石头凝固在冷的墙壁上,却奇怪地有枝草缠蔓,花叶竟生得曼妙生动。虽无水漾风拂,却似乎又能枝叶生辉,花气袭人,仿佛枝干内有水声流动,仿佛叶能凝雨滴露,随风漾起飒飒声响。莲生这才知道自己对莲的想象早有根由:最好的,一直是自己还没得到的。
  其实莲生看到的“古莲”是远古的海洋动物,博物馆本就是一家古海洋生物化石馆,里面陈列的全是远古鱼类和海洋动物化石,莲生看见的“古莲”是海百合,是生活在寒武纪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
  但这“古莲”却被莲生日思夜想,梦境里,那些“莲花”的影子不再是石上痕迹,而能活跃在他脑海里,摇曳眼前,光彩熠熠。
  莲生成了痴人,中了古莲的魔,却也有道,终得贵人帮助。莲生偶得几粒古莲种子。莲生举着密封在玻璃瓶中的莲子,珍重赛过珍珠钻石,莲生哭了笑,说喜极而泣的泪都是甜的。
  尝试种植古莲前,莲生请人画了张西施像,烧香礼拜,祈求传说中的荷花神保佑。
  清明那天,莲生为古莲子小心破壳,种进陶盆,五天后生芽,移栽进莲塘,白天观瞻,夜晚徘徊,直到看见荷钱露出水面,在日里长,在雨里长,莲生的每一声心跳就是催促鼓舞的鼓点。
  进入七月,第一朵莲花开了,白色的,之后又开了两朵,粉色的,三天后又有两朵开放,紫色的。八月莲蓬撑起,莲花结实,九月莲子渐老。从绿到褐到黑,由嫩到老。莲生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感受过时间、季节、生命在一粒莲子上的轮转。
  他觉得神奇、神圣、踏实又分外虚幻。
  这一次,具体的生长叫莲生变得冷静。他收集古莲子,五個莲蓬,他分装在五个袋子。他确信来年,池里有荷花,心中有莲子。
  这是一件踏实的事情吧。美好的事情。
  往后,那些古莲花也会和那些不古的莲花相遇,一节藕和另一节藕在泥土的深处相遇,一朵莲花和另一朵莲花借由风,借由蜻蜓在地上相遇,会枝叶交错,会发出飒飒簌簌的声响。一年又一年。
  而眼下,莲生徜徉在他的莲苑,这里有莲的香气,有露珠和露珠彼此碰撞扑簌而落的声响,有风的剪拂蜻蜓的振翅,有他对自己的喜欢和满意。
  是的。就这样吧。
  他叫庄子庆,他叫莲生。
其他文献
帝后閨名燕楚,燕国唯一的一位帝姬。  这位帝姬最让人一见难忘的便是她那生来艳美的容貌。血红的衣裙,头发随意绾起,以一金簪束之,一双丹凤眼张扬而又肆意,眉间一点朱砂仿若摄人心魄。  偏偏这样生来绝美的人,却没有一点当美人的自觉。燕楚上头有五位哥哥,两位是自己的嫡亲兄长,与自己同为燕王后所出,另外三位则是其他妃子所出。燕国王室祖训第一条便是要求皇室子弟“兄友弟恭”,所以几位皇子也是个个温和良善,燕王宫
期刊
小镇不大,一条笔直的街道,挤着各路生意人,老王的店也在其中。老王卖栗子,他一人负责炒,收了个小徒弟替他卖,生意十分红火。  老王的手艺好,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镇上有个卖栗子的老王。后来老王竟被传称为“栗子王”。  老王也知道自己炒的栗子好吃,这手艺可是他琢磨大半辈子才得来的秘招,旁人都不晓得。要说能有啥名堂,说到底还不就是个吃物,只是老王的栗子炒熟后,任意挑出一个,那顶端都有五道裂纹,不长不短,状似梅
期刊
在药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无论做什么的,只要是做出名头来,人们总是把这人的姓与他做的事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这人。卖锅盔的穆芳被称为穆锅盔,做泥塑花脸的汪鉴如被称作花脸汪,以搓澡出名的张昌盛被称作搓澡张。住在城西郊西观稼台下的楚三立,以卖羊肉出名,人们就喊他楚羊肉。  楚羊肉所卖羊肉与众不同,他不像其他卖羊肉的,山羊、绵羊、羊下水都卖,他专卖山羊肉,而且从不卖羊下水,只卖那种酱羊肉。他在西观稼台下养着一
期刊
月散发着明亮、寒冷的光,像我凝望着它的眼球一样,给地面上的建筑和树投去一些阴影。这阴影和月亮上的暗影不同。当我看到月亮上的暗影时,尽管书上说那不过是平原和盆地,我仍觉得它们像瞳孔一样深邃,让我想起上古年间的美丽神话。但当我看到建筑和树的阴影时,我只闻到了腐臭的气味,因为我正身处其中。硌脚的碎渣、缠人的蛛网,尤其是清理不完的垃圾,正是这些迫使我抬头望月。  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本来不愿将它告人的。这
期刊
王魂忽然感到一种特别的疼痛,好像有人用刻刀在自己的骨架上写字。他甚至能够听到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几个人正在讲着价钱,要把自己刻着字的骨头一块一块地卖掉,变成文物,任人去评说。  他想着吃一颗杏子,酸酸的那种,有点涩,又有点苦。  王魂记得很清楚,父亲临死的那天,半跪在炕头,举起的一只手指向了院里的杏树。顺着父亲的方向,竟然发现杏树的顶端,在叶子和叶子的缝隙里,高高地悬挂着一颗已经发黄了的杏子。  
期刊
听到刘二回来的消息时,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心里咯噔一下,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村主任也很无奈,面对众人的抗议,只能苦笑道:“他不回村里,还能回哪儿去呢?”  大人们围在村委会门前议论纷纷,小孩子们凑热闹,一个劲地问,刘二是谁,刘二是谁。当妈的拉起孩子的手大声说:“坏人。”  傻丫头胡玲不知何时也挤了进来,一听到坏人就拍手叫道:“快跑呀,快跑呀,坏人来了。”  小孩子们追着她跑开了。  村主任为了
期刊
正月初六,我对妈说,妈,我约好了车,今日去广东。  妈正在剥豌豆的手停下来,抬起脸,每条鱼尾纹里都挂着笑,就走?要不,过几天?  我说,跟人家约好了,中午十二点,车到村口等我。  妈说,丫头,要不初八走吧,昨晚桂花嫂跟我说,那个后生仔想和你见一下面。  我说不见不见不见。  妈说鬼丫头,又不是逼你一定要嫁给他,见一下面不是什么坏事嘛。  我捂住耳朵说不听不听不听。  妈说你这鬼丫头,性子要改一改,
期刊
白玉凤与王素琴不是一个团的。早先儿,她们合演过一出《游龙戏凤》。  那时,都是江湖人,经常换角儿。白玉凤是演小生的,花旦回乡养病去了,就邀请王素琴来搭档。两人是老乡,一拍即合,你一句,我一句,唱得很尽兴。大家都说,这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算是演绝了。  有一回,剡剧姐妹们在一起吃饭,王素琴很乖巧地坐到白玉凤旁边,笑着说:“玉凤姐可是我的真命天子哟。”  一九四九年后,王素琴连同整个班底,一起加入了国营
期刊
桂花与荷花两家田一上一下,上田两头尖尖像梭子,下田弯弯像蛾眉月。两田相依相连,垸里人称其为妯娌田。  暴雨如注,雨雾漫天。山洪像一头头凶猛的野兽,肆无忌惮地冲入山下桂花家含苞吐穗的稻田。  这天,大顺在离家乡不远的城市打工,听说家乡遭百年未遇的洪灾,放心不下,请假回到家。他将包包一放,穿上雨靴,打着雨伞来到田畈看洪。他很快来到了自家田头。田另一头山下有渠拦截,田间稻禾没有被洪水淹没。往上面桂花田一
期刊
闲逛了一下午,郝思佳只看中了一把伞。伞是黑色的,撑开后很大,伞篷上一朵朵紫色的缠枝,像黑夜里一场华丽凄艳的梦。  这是两人用的伞。郝思佳想,下雨天,找个人打伞不是件难事,就买了下来。她所在的小城有很长的梅雨期,到了夏季更难熬,除了热辣辣的晴天就是阴雨天,像郝思佳的生活里,除了穆子就是木木一样。  穆子是与她有媒妁之言的正牌男友,木木是从大学时期就对她心生爱慕,却一直未向她表白的同班同学。  那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