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教《皇帝的新装》,我总是要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给成人读的童话》,我越来越相信,最要读童话的应该是成人,我们必须要在童话面前集体脸红!
  可是,最初的童话,我们只把它作为成人教育儿童的工具,简单粗暴地给孩子们的阅读贴上意识形态化的解读。《皇帝的新装》里,因为皇帝、大臣和官员们的丑陋行径,我们就说,童话是为辛辣地讽刺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是为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我们忘记了,组成这幕荒唐闹剧的还有我们善良勤劳的百姓,他们站在街上和窗子里,也在高声称赞。如果你仔细阅读,他们的语调和大臣官员们如出一辙,甚至感叹更夸张,用词更热烈。真是虚伪、愚蠢而如此自欺欺人吗?虚伪的百姓,愚蠢的我们的父母吗?显然不是!
  若是只为讽刺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安徒生大可以这样写:老百姓们一致揭露这个谎言,一起撕碎这虚假的新装,戳穿骗局,然后大家一起赶走了骗子、皇帝和臣子等等。这多么英勇,多么解气,多么符合我们的阅读需要。可是,安徒生深谙人性,他对社会对人的观察是多么深刻。他的高明绝不仅仅是安排了天真的童音,在我眼里,他让诸多文学作品中概念化的善良纯洁的百姓都站在街上和窗子里亮相亮声,更是这篇童话精妙的一笔。
  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阿谀奉承的声音里有我们的声音!流通无碍的骗局,都是我们成人世界共同维持的!虽然目的各异。
  我读那个老大臣的时候,特别难受!“善良的老大臣”,文章里是这么说的。我愿意相信他的善良,因为那句“愿上帝可怜我吧”,因为那个“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我读另一个诚实的官员,读到“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再读到皇帝骇人听闻地想到“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我更明白了:说谎,是为了与生活和生存“相配”,是为了够到包括皇帝在内的人都要的“资格”。童话里没有具体对某个百姓的心理展开描述,对荒诞离奇下的百姓心理为什么不具体呈现,我以为这也是一个高明的地方。诗人席勒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交给我的真理之中。”不待安徒生写,我们都在煎熬挣扎,一方面竭力否认,另一方面又被照射得无可逃遁。我们的心灵也深深地嵌进那童话里的街头和现实里的窗子。不敢,怕失去,怕不配,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尤其害怕,又规避不了这样的害怕!睁着眼说瞎话,有时就是我们要背负的保护壳,就是生活交给我们的“真理”。成人的世界,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利益,太多的纠缠,太多的是是非非。所谓“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就是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
  圣·埃克苏佩里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皇帝的新装》,让那个隐喻和不可言说的世界昭然若揭。
  成人用世俗或优雅来包裹复杂的内心,童话却不允许我们昏然沉睡。
  童话的结尾,那个皇帝最后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我觉得翻译得妙极了,尤其三个动词。那就是成人世界里的习惯动作和世俗姿态。你敢不“跟”吗?你能不“摆”吗?这个世界,究竟谁是谁的“托”?哦!上帝!有时,你也是无奈的!
  此时,童年的无意识天性就成了拯救人类异化的一个工具。“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天籁的声音,是童真的声音。活在当下,我们只能渴求回到我们的童年,从童年中寻找精神的慰藉。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当文化的发展偏离正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来纠偏的总是集体无意识,总是人类深层的天性。童心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孩子的心灵一尘不染,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有这样纯真的希望。安徒生让儿童来喊出真话,既是对纯真的童心世界的赞美,又隐藏着成人世界的无奈与复杂。孩子的梦,大人世界最后的纯真花园。“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期待的同时,我更读出一种担忧、悲凉和孤独。
  那个孩子总要长大,“懂事”了,他还会这样无所顾忌吗?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生命,不只是你个人的个体牺牲。如果你在那个现场,你会喊出这个天真的声音吗?最早读到童话的时候,我说我会喊,那时我还是孩子。現在呢?我表示犹豫,我不自信。虽然我们常常被感动,虽然这个稚嫩的声音,足以让我们汗颜不已,可是我们有时候还必须学会习惯无地自容。
  理由就是,我们不是活在童话里!
  有太多的利弊需要权衡,有太多的得失需要考虑,有太多的荣辱需要思量,甚至有我以外的亲人需要保护。那些常常鄙夷却又无法清高拒绝的“资格”,若隐若现!“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是这样哀叹的。
  可是,总要有一份时光,我们要朝向纯净和自然,朝向故乡和童年。
  我很怕教这篇文章,我一次次要说服我自己:“你是纯洁的,你正在纯洁!”也正是这样的一次次警惕,在这俗世洪流中,我还能多少保持一点孩子的天真和自由的灵魂,多少能在精神上向儿童回归。我庆幸,我感激,我完善,同时我也在狡猾地活着。
  皇帝的新装,正是大人的心装!
  在炉火旁写着童话的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周国平先生也说:“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那件新装,那声纯真,让我们面对世界既战战兢兢,又兴致勃勃。
  我很惭愧,我觉得能教这篇童话的最好教师,是儿童!而我们,则难言相配!
  如果可以,让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
  谢谢你,让我羞愧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本文摘选自作者博客,经作者授权后发表)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编者按: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正好形成了呼应与共振之势。目前,较有说服力的实现途径应该是“思辨读写”,它旨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培養,又连接了语文课堂和教学的内容。而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则是文本细读,即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发现思辨的资源,形成思辨的话语场。本次“话题”栏目,就围绕基于文本细读的思辨性阅读及其教学实施,约请了四位长期在课堂上思考实践的老师,呈现他们的理解与实践。
期刊
今年9月,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引發热烈讨论。秦春华在文章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如“《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秦教授的这段话反映了我们在指导学生进
期刊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共有五位诗人分享了诗歌奖的殊荣。从诗歌地形学角度看,五位诗人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地域,陕北高原的阎安、燕赵之地的大解、山城重庆的李元胜、彩云之南的海男、巴蜀故地的周啸天。地域差异难免会带来他们的诗歌在表现手法和风格追求上的多姿多彩,而从诗学审美角度看,五位诗人也是各具特色、独有千秋。  一、“石头诗人”  阎安倚赖诗集《整理石头》获奖。何三坡称赞阎安为“中国最隐秘的精神贵族”,笔者更
期刊
去年,江苏无锡举行了港、澳、粤、苏四地教师“同课异读”《桃花源记》活动。这次“同课异读”活动,基于同样的教学文本,几乎同样水平的学生(均为无锡一所学校学生),由四地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取向与学情理解,设计和组织《桃花源记》教学。这次“同课异构”可以说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从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来说,“同课异构”之课“异”体现了课堂风格的多样,体现了教学艺术的差异。当然,这课“异”也带来了更多要思考
期刊
教学目标  1.以学生问题来引导品读文本,感受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2.读懂“闲笔”,以点带面,把握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咀嚼文本细节描写中所潜藏的内涵。  2.从“先生”到“先生们”的自然过渡和深入领悟。  预习问题  1.“我”读出了这样一位金先生——(请分点回答)  2.“我”有一个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汪曾祺去认识他的老师——金岳霖先
期刊
1.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眺望远方,不禁泪眼蒙眬,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这就是《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走进文本 
期刊
往最简单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一届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能有些微差别,一辈辈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内容本身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什么变化——除非课程标准有所变动。这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的主渠道自然是课堂,而课堂的本质就是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并被学生内化。  那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如何呈现?有
期刊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中,很少长篇大论的教育术语,多的是亲切随意的案例随感,让读者看到了李校长一次次不懈的尝试与探索。  他批评教师“习惯端着自己”,要求教师不做“警察”做导师,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与学生关系;他还提倡“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他倡导平等,“师生平等绝不是喊出来的,必须靠一件一件小事把平等做出来”;教师对学生,应该“从说服走向对话”,要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等等。
期刊
打开2015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各市的试卷都呈现出立意新,构思巧,时代感强,语文味足的特点。连云港市的中考试卷亦是如此,无论是立意、选材、设题,还是结构安排等,命题者力求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合,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外的有效衔接,使整个试卷无一处不充盈着语文味。考试虽然已经结束,我想试卷特点的分析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我们今后把握命题方向、反思课堂教学不无裨益。  一、试卷呈现的特点  (一)
期刊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每册书的每个单元,均编写了诵读欣赏专题,所选文本都是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之外编写诵读欣赏专题,不外乎是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实际教学中,该专题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么等同于实用类文本一样来教学,要么把它作为积累素材,让学生读读背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