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路遥文学创作的五重心结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及其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其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透过作家的作品,可以追溯到他们生命中的情绪危机.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与复杂而独特的心理体验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内在驱动力.路遥以“过继”之痛、政治之殇、情爱之伤、求学之挫与疾病之惧等五个不同领域,桎梏着其文学创作的创伤性心理,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内在根源.
其他文献
在历代已有濂溪学文献和历代多个地方志、别集中,收录的濂溪祠记史料至少有160多篇,从中可知历代修建的濂溪祠堂至少有57个,其中江西最多,湖南次之,其次分布在广东、四川、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广西和北京等地的37处.从祠记中还可概知每个祠堂的始建和屡次修缮的时间节点,更能了解其相关修建者、举行的祭祀活动及其周边管理概况.祠记内容中对周敦颐思想的阐发,构成了濂溪学在历代发展的重要内容.
《幸福的出路》一书是《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系列文章辑集.全书分为“爱情婚姻纠缠史”“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婚姻是日用品,不是装饰品”这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主体部分,收录了不同专业领域作家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剖析爱情与婚姻规则的文章.
期刊
蔡磊是位罹患渐冻症的病人,也是一位推己及人、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青年.他不满足于仅仅治好自己的病,他希望联合更多的医学科学家,攻克这一顽症.蔡磊每天拖着病躯,穿梭在京城和生命赛跑.我问蔡磊:“你最渴望什么?”蔡磊回答:“我最渴望活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面对死亡的召唤,发自心底最真实的就是对生的呼唤.我想,蔡磊选择为渐冻症病人奔波,既是大爱之举,也是其心性使然.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蔡磊的人性之光,给予别人生命折射的微光.
期刊
贫困是人类走向全面自由发展的一大障碍,人们要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就必须跨越贫困陷阱的制约.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是其初心所在.纵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审视所内蕴的价值向度与实践意义,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又把握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还贡献了人类摆脱贫困命运的中国方案.因此,立足百年历史视野,分析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价值向度与实践意义,能够明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使命担当,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精神动力是指人类特有的思想、理论、观念等精神因素对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精神动力可分为表层精神动力、中层精神动力、深层精神动力.深层精神动力由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产生的动力,其集中体现为精神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相对于表层精神动力和中层精神动力,深层精神动力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深远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支持,它事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深层精神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动力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的入侵,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众期待出现“救星”带领他们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呼吁全国各阶层团结一致积极抗日、建立并维护民族统一战线及清除封建思想等多方面措施,展现了共产党民族解放者形象、打击投降者形象、反封建者形象等多维度的政党形象,构建了“民族救星”形象的内涵构成.延安《解放日报》中的相关报道,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救星”的形象.报刊中的相关文章体现了共产党对其政党形象的主动塑造与民众自发形成共产党“民族救星”形象认知的双向过程,共同构建了共产党“民族救星”形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对党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治理民族事务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在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改善了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实现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到当家作主奔向美好生活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科学发展、高屋建瓴,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彰显了百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为基点,聚焦20世纪80年代变革时期农村知识青年在社会变化中奋斗、挣扎、出走、回归乡土的人生历程,折射出围绕在高加林身边的新、老农民以及县城人的农民观.《人生》中,居于农村的传统农民在时代巨变中表现出对农民身份的强烈认同;高加林这样的“地之子”在认同和否定农民身份之间表现出犹豫、摇摆、暧昧的姿态;县城人则强硬地排斥、否定农民.《人生》是一面反映变革时期中国社会农民观嬗变的镜子,由此引发的关于农民“进城”命运的思考至今仍未停止.
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学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民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不同权力话语的选择与改造后,以不同姿态融入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文艺的构建过程中,激活民间成了革命文艺的一个基本需求,但面临的问题就是:民间如何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进入革命文学.在延安文艺中,民间艺术样式通过改编的方式化妆回归,民间大众语言通过创作立场和创作视角转变实现艰难转化,民俗空间通过革命隐喻的方式实现了叙事功能的变异和置换.经过改造后,延安文艺中民间与革命得到了深度的交融,共同构建起了革命文艺的基本美学内蕴.
张闻天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报刊创办、马列主义著作译介出版、理论宣传以及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在延安时期创办了《解放》《共产党人》等重要党刊,成为“传播中央主张”、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载体;担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素养的党的高级干部;设立马列学院编译部,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供重要读本,对中国共产党的出版与宣传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