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拓展资料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厚实,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从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主旨接近型拓展资料、原貌恢复型拓展材料三个方面对课堂拓展资料的运用及尝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文本阅读;资料拓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1-0036-02
【作者简介】颜丹,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课堂拓展资料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从一个新的维度诠释了教学内涵,使学生更近距离地贴近文本、感悟文本。但是,身为教师,面对全新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哪些拓展资料又如何去拓展?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来谈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堂拓展资料的类型及运用。
一、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很多都是文质兼备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文中所述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一定时代性。因而,仅仅靠单纯的文本解读,是很难让学生去揣摩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的。这时,教师不妨借助背景资料来引导学生体会、触摸文本的言外之意。
“背景介绍”既包含课文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即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也包含与作者相关的身世背景、所处时代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来丰富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时,笔者发现初一学生其实很难理解瘫痪后的史铁生为何会处于自暴自弃、绝望消沉的状态。于是,笔者在学生满腹疑惑之时,补充了以下材料: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节选自《我二十一岁那年》)
笔者适时引入这段介绍,让学生更为直观真切的理解到:21岁,本是未来不可限量的年纪;年轻时的史铁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对病痛,还不能感同身受。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病痛,让他的世界陡然间一片黑暗,这样的境遇,不管是谁,都只能是无助、迷茫,甚至崩溃。也正因此,母亲那无私的隐忍、执着的关怀、真诚的体谅才更足以让走出困境后的作者每每忆及母亲时潸然泪下。可以说,这一环节的运用,使得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的那层面纱被悄然掀开了。
二、主旨接近型拓展资料
“文章的主题是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它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认识。”[1]课本里所选的文本,尤其是小说,有些是多元化的,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为了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创作的本源,教师不妨寻找一个教学的突破口来分析文本的主题,比如,主旨接近型拓展资料。
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刚开始总以为“皇帝”只是童话中的一个角色,是一个并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形象,并没有理解“皇帝”这一角色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于是在分析完“皇帝”的形象后,笔者补充了西班牙民间故事《赤身裸体的国王》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有关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学生在读完这两则故事后,发现在《赤身裸体的国王》中,国王因为惧怕自己不是国王的合法继承人而谎称自己看得见衣服并最终违心地赤身裸体地去游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大臣,因为惧怕赵高而不惜混淆黑白,指鹿为马。这些拓展材料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背后的内涵。
三、原貌恢复型拓展材料
其实,在文本被选入课本之前,或多或少会进行一定的删改。这时的“删改”,也许是原作者对初稿(或称未定稿)所做的改动、删除;也许是编写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了删改。笔者倒是以为,不妨将课文删改部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笔者发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最后一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而在此之前,苏教版教材中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到底是苏教版中的句子好还是统编教材改动之后的好”。学生在讨论后一致认为:改动后好,用“君”,寓意深厚,既可以指作者所思念的故乡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运用拟人手法,借月寄情,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这样的改动,既浪漫而又富有诗意。
其实,有关拓展资料的类型还有很多,如对比式的拓展资料、风格趋同型的作家资料拓展等。笔者以为,如果运用得法,它就像是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所架设的桥梁,是理解文本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当然,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点缀,我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身为教师,我们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丰富拓展内容,研究拓展容量,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黄世瑜.文学理论新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55.
【关键词】文本阅读;资料拓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1-0036-02
【作者简介】颜丹,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课堂拓展资料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从一个新的维度诠释了教学内涵,使学生更近距离地贴近文本、感悟文本。但是,身为教师,面对全新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哪些拓展资料又如何去拓展?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来谈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堂拓展资料的类型及运用。
一、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很多都是文质兼备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文中所述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一定时代性。因而,仅仅靠单纯的文本解读,是很难让学生去揣摩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的。这时,教师不妨借助背景资料来引导学生体会、触摸文本的言外之意。
“背景介绍”既包含课文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即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也包含与作者相关的身世背景、所处时代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来丰富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时,笔者发现初一学生其实很难理解瘫痪后的史铁生为何会处于自暴自弃、绝望消沉的状态。于是,笔者在学生满腹疑惑之时,补充了以下材料: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节选自《我二十一岁那年》)
笔者适时引入这段介绍,让学生更为直观真切的理解到:21岁,本是未来不可限量的年纪;年轻时的史铁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对病痛,还不能感同身受。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病痛,让他的世界陡然间一片黑暗,这样的境遇,不管是谁,都只能是无助、迷茫,甚至崩溃。也正因此,母亲那无私的隐忍、执着的关怀、真诚的体谅才更足以让走出困境后的作者每每忆及母亲时潸然泪下。可以说,这一环节的运用,使得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的那层面纱被悄然掀开了。
二、主旨接近型拓展资料
“文章的主题是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它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认识。”[1]课本里所选的文本,尤其是小说,有些是多元化的,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为了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创作的本源,教师不妨寻找一个教学的突破口来分析文本的主题,比如,主旨接近型拓展资料。
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刚开始总以为“皇帝”只是童话中的一个角色,是一个并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形象,并没有理解“皇帝”这一角色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于是在分析完“皇帝”的形象后,笔者补充了西班牙民间故事《赤身裸体的国王》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有关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学生在读完这两则故事后,发现在《赤身裸体的国王》中,国王因为惧怕自己不是国王的合法继承人而谎称自己看得见衣服并最终违心地赤身裸体地去游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大臣,因为惧怕赵高而不惜混淆黑白,指鹿为马。这些拓展材料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背后的内涵。
三、原貌恢复型拓展材料
其实,在文本被选入课本之前,或多或少会进行一定的删改。这时的“删改”,也许是原作者对初稿(或称未定稿)所做的改动、删除;也许是编写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了删改。笔者倒是以为,不妨将课文删改部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笔者发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最后一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而在此之前,苏教版教材中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到底是苏教版中的句子好还是统编教材改动之后的好”。学生在讨论后一致认为:改动后好,用“君”,寓意深厚,既可以指作者所思念的故乡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运用拟人手法,借月寄情,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这样的改动,既浪漫而又富有诗意。
其实,有关拓展资料的类型还有很多,如对比式的拓展资料、风格趋同型的作家资料拓展等。笔者以为,如果运用得法,它就像是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所架设的桥梁,是理解文本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当然,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点缀,我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身为教师,我们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丰富拓展内容,研究拓展容量,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黄世瑜.文学理论新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