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胆囊炎使用腹腔镜切除术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0年至2016年期间在我院通过腹腔镜切除术进行结石性胆囊炎治疗的4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择取同期使用开腹胆囊切除治疗的患者205例,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方法均顺利完成胆囊切除,使用腹腔镜切除术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参照组,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在手术时长、出血量和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两组间差异在统计学层面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石胆囊炎的患者使用腹腔镜切除术进行临床治疗,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且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近几年,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变化,人们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越来越多,因此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一般是因不规律的饮食和酗酒所导致的,病理为胆囊管被小结石堵塞,大量的胆汁无法排出而出现蓄积,加大胆囊的张力,若引发细菌感染,则会引发炎症[1]。本院择取410例使用腹腔镜切除手术进行结石胆囊炎的患者,研究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0年至2016年期间在我院通过腹腔镜切除术进行结石胆囊炎治疗的4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择取同期使用开腹胆囊切除治疗的患者205例,作为参照组。实验组中男性230例,女性180例,年龄25至74岁,平均年龄(47.9±5.7)岁,参照组中男性120例,女性185例,年龄26至76岁,平均年龄(47.5±6.1)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一般资料在统计学层面上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术前进行辅助检查和术前准备,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全麻插管。麻醉生效后取头高脚低,手术床左偏30度,全麻后使用三孔或四孔法将腹腔镜置入。由于患者急性胆囊炎,胆囊通常肿大明显,表面张力高,术中先将胆囊穿刺减压,降低胆囊张力,然后使用胆囊抓钳将胆囊钳住,再将胆囊床粘连使用电凝钩分离,将胆囊游离出。在壶腹部附近使用直吸引器钝性分离胆囊三角粘连,直到能够将三管一壶腹准确定位。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使用生物夹夹住,再进行切断,将胆囊用钳子提起并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x±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 结果
  两种手术方法均顺利完成胆囊清除,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参照组,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中出血3.41%(14/410),胆瘘1.95%(8/410),胆管损伤1.71%(7/410),参照组中出血7.80%(16/205),胆瘘2.93%(6/205),胆管损伤4.39%(9/205),腹腔镜切除术在手术时长、出血量和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两组间差异在统计学层面上具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与胆道运动功能异常和胆汁异常分泌有关,形成的胆囊结石在胆囊管中形成堵塞,使得胆汁在胆囊内滞留,因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急性炎症发作[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发热等。周围组织炎症具有较为广泛的粘连范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失血过多,或由于胆囊肿大过度而导致胆囊三角界限不清。所以,急性胆囊结石曾经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医务工作者逐渐开始认可腹腔镜切除术,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3]。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急性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就是的将胆囊手术切除,普外科最经常使用的手术方式就是开腹法和腹腔镜法。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够对胆囊进行有效切除,进行将病灶彻底根除,其主要区别是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镜术是一种微创方案,创口小且痛感轻,而开腹法创口较大,痛感强烈,时常会使得患者出现抵触情绪[4]。手术应当在患者入院三天内进行,避免三天后胆囊和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而加大手术难度。手术中,应当仔细分离胆囊三角,明确“三管”关系,避免胆管损伤和胆漏。手术完成后,应当给予患者置管进行引流,便于直观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胆漏和出血的情况。本组研究中,使用腹腔镜切除术的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参照组,其术后并发症的發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腹腔镜切除术在手术时长、出血量和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使用腹腔镜切除术进行临床治疗,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且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学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8):1362-1363.
  [2]宋磊,刘绥杰,梁鲁,姚碧辉,黄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08):26-28+31.
  [3]王建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5):137-138.
  [4]彭玉林,桂武斌,路明,赵万胜,桂晶晶.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0):64-65.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目的:分析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半侧椎板截取回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半侧椎板截取回植固定术治疗,对比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腰腿痛复发率。结果:70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14d、3个月、6个月、1年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
【摘 要】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原因。方法:通对33例运用不同方法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结果分析。结果:33例骨不愈合的病例中,手术所致占24例,闭合治疗所致占9例。结论:指出手术内固定失效及牵引不当,软组织嵌插为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股骨干 骨不愈合 牵引  我院2013年至2015年共收治股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病例33例(外院转入9例),施行手术后,除1例迟缓愈合外,病
受腰椎失稳所致的下腰痛失骨科临床十分多件的病症,过去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选取融合固定术治疗,融合节段相邻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加速退变造成下腰痛缓解不显著。文章通过
【摘 要】 目的:探讨呼吸道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呼吸道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痰液标本选取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型号为VITEK-32型,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制造)与配套GNI+坚定卡予以菌株鉴定,选取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以NCCLS发布的标准为依据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1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另50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
【摘 要】 目的 :探討异维A酸凝胶和维胺脂维E乳膏分别用于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1 年 1月~ 2014 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患者,患处涂抹维胺脂维E乳膏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涂抹异维A酸凝胶治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的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子宫内膜射頻消融术是利用高频的交流电磁波,通过治疗电极导入子宫内膜组织而产生生物热效应,使子宫内膜功能层和基底层发生凝固、变性、坏死和脱落而达到子宫性闭经。2009年 8至 2014 年 10月我院应用 B 超引导下射频消融子宫内膜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200例,代替传统药物治疗和子宫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射频消融子宫内膜 异常子宫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