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仅此一件,今生与你结缘”,这是一句很能打动中国人的广告词,尤其是中国女人。“石头记”实在是一个很中国的品牌。
“缘”是中国文化中很美好的一个意念,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缘,人与石之间的缘,人与人之间的缘,“石头记”努力表达的这些意念,因为来自于中国文化中最缠绵的部分,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对于大多数年轻女孩子来说,石头记开架售货的方式和平民化的价格,让“珠宝”不再神秘。这也是这个来自台湾的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其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木卿所说:“我们做的是平民珠宝。”
来自台湾的“石头记”真石饰品专卖店从1998年开始以一种“不伦不类”的姿态杀入内地珠宝首饰市场,并迅速得到一群少男少女的追捧。随后,红白相间的繁体字的招牌便明星般地铺满中国各大商业步行街,现在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拥有超过800家专卖店。
有梦想才有故事
故事要从1970年讲起,那时,台湾的经济慢慢起飞,工业化的脚步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也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一切,也撞击着浊水溪畔三位农家少年的心。对他们来说,离开那个熟悉的农家院落,踏过垄上世代耕种的稻田,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一番事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勇气。
他们还是做出了决定,带着梦想与勇气来到北部多雨的基隆市郊,开设了一家客厅式的小型作坊,为顾客加工玉石戒面。
苏木卿来到兄长的作坊“打工”已经是在这之后十几年的事情了。1983年,27岁的苏木卿结束了他8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他一直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虽然并不知道今后命运之船将把自己带到哪里,但从戎期间倾力攻克的台湾成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为他注入了开创基业的能量。以至于这一天,当他迈着还有些踌躇的脚步踏入兄长们十年打拼的玉石工坊后,很快便洞悉潜藏在传统模式之下的巨大商机。
玉石加工产业已经在当地延续了数千年,从来没有人觉得应该改变些什么。苏木卿加盟的这一年,这家作坊开始了第一次质变,组建成为台湾圆艺珠宝有限公司,首次将现代营销理念引入古老的宝玉石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到了1986年,仅仅经过三年历练的圆艺企业,就在许多同业惊诧的目光中,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宝玉石界台湾第一宝座,资产达到台币2400万元,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为年轻的台湾圆艺企业涂饰了一层传奇色彩。
但好景不长,繁荣仅仅是昙花一现。或许正是这种惊人的成长,超出了一个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扩张速度,由于管理层综合素质的参差错落,公司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内耗。同时,宝玉石界的竞争日益加剧,蜂拥而至的同行们互相压价抢夺市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1980年代末,台湾经济泡沫破裂,20年的积累几乎被耗尽,圆艺珠宝有限公司陷入空前的经营危机。
苏木卿陷入痛苦的抉择之中:台湾圆艺该向何处去?
有改变才有希望
1990年,在经历了彻底的思考、剖析和勇敢的自我否定之后,苏木卿踏上了祖国大陆,成为最早到内地投资的台商之一。这跨越海峡大胆西进的一步,如同当年淮阴侯韩信的背水列阵,苏木卿没有为自己留下一丝退路。勇气源于判断。他坚信自己再一次的判断与选择,还有在那段痛定思痛的思考中渐渐清晰的一个梦想。
其时,刚刚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像一个跌跌撞撞、在市场经济中蹒跚学步的孩子。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刚刚搭建,台湾工商业内仍不时地听到那种“你混不下去了吗?到大陆去碰碰运气吧!”之类不屑的声音。然而,不少先进台商看到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陆改革开放的姿态,极具诱惑力的成本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有什么?还有那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市场。
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台湾圆艺的这场阵痛,却为一个新生命——广州圆艺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不过,广州圆艺已不再是从前的拷贝,它更像是一次凤凰陧磐式的重生!在苏木卿的内心,那个曾经以美国市场为核心,看着外国人订单脸色的代工时代已经过去,虽然那高速成长的七年曾经是如此地炫目,它曾经是自己的一番心血,但,不是梦想。而今他要追寻的,是要牢牢地把握制造商主权。他所面向的未来,不是延续,而是一次彻底的转型。这一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带来了“石头记”历史上第二次关键性转折。
1990年,34岁的苏木卿来到广东东莞,以1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广州圆艺有限公司。业务上,他做的还是熟悉的来料加工,凭着在台湾多年的经验和香港怡安集团主席黄达华的帮助,苏木卿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圆艺也在南中国站稳了脚跟。1993年10月,也就是广州圆艺成立的第3个年头,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型厂区,在广州北效落成。在这个南中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不仅有率先改革开放的良好商业氛围,有丰富快捷的商业资讯,更重要的是它还有辐射全国的发达的航运交通。这一年,广州圆艺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近了一大步。迁址的那天,苏木卿感慨万千。他准备凭借自己拥有的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在玉石界大展拳脚。
谁料,刚刚找回了创业的自信,苏木卿又遇到了“倒爷经济”的困扰。上世纪90年代最初的那些年,由于改革开放形成的南北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巨大落差,出现了在当时盛极一时的“倒爷经济”。这一特殊现象,对于跃跃欲试开拓国内市场的广州圆艺带来不小的困惑。虽然迁址后没多久,广州圆艺便开始着手在成都、南阳、沈阳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批发点,但主动权却掌握在各色各样的“倒爷”手中。
无法真正控制市场价格和销售通路,这与当初苏木卿心中的理想大相径庭。那就意味着:在国外要看美国商家的脸色,在国内还要看中国倒爷的脸色。一个内外受制的企业何谈成长?何谈什么“转型”?!
怎样直接面向消费终端,避开倒爷们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接近市场?苏木卿苦思冥想。他发现,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才能赢得巨大商机。其实,苏木卿长期以来都在酝酿改变圆艺的销售方式,倒爷们的难缠加速了圆艺的销售转型。苏木卿刚入行的时候就想把玉器卖到杂货铺去,但当时这种自贬身价的做法简直是异想天开,铺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们是不会接受的。
1995年,苏木卿终于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品牌+连锁的经营模式,直接面向消费终端。但此时,苏木卿的企业尚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
有内涵才能有外延
1996年,在CI策划还不太成熟的内地,花几十万元请专业公司对企业文化和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策划,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苏木卿却做了,他先后请3家广告公司为公司策划品牌形象。最终,苏木卿一篇名为石头记的随感启发了广告人,石头记品牌就此诞生。苏木卿觉得这是一个贴近产品、贴近消费者的好名字,简朴中透着某种古典情怀。这个品牌的确定花费也不菲,苏木卿透露“石头记品牌从开始筹划到最后定稿,花了大概50万元人民币。”
1998年元旦,在六朝古都南京,《红楼梦》的“故乡”,“石头记”的第一家专卖店诞生了。苏木卿希望在这个很中国的品牌之上建立一个庞大的品牌连锁集团。
石头记这个名字预示着苏木卿要在宝玉石界玩一个概念游戏。石头记加工出来的产品以首饰为主,初期材料主要是宝玉石,属于奢侈品,有着保值增值的功能。但石头记随后推出的“真石饰品”概念大大扩展了加工原料范围。
中国有句老话:“黄金有价玉无价”,所谓“无价”,一说是“价值连城”,还有一层意思,则指玉石因其质地、成色及稀有程度不同而令其价值千差万别,无法形成统一的定价标准。正因为此,中国的平民百姓对“玉”的需求,常常被那些富丽堂皇、贵气十足的珠宝店“漫天开价”的阵势以及对玉石产品优劣莫辩的疑虑所困扰,这种高消费的市场格局,对于“石头记”以连锁店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市场营销,显然是不适合的。“石头记”在导入品牌,确定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准备大展拳脚开拓国内市场之初,就已经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准的价格策略,但这样的价格结构,与上述的“玉器”市场现状似乎格格不入,“石头记”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个完全适合自己产品结构和价格策略的定位点。就这样,一个崭新的产品概念 ——“真石饰品”便应运而生了。
何谓“真石饰品”?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按照地质学分类,目前地球上能够叫出名称的岩石矿物共有3000多种,而能够被利用加工成首饰的石头种类约有100多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赋予了这些石头千姿百态的形状和五彩斑斓的颜色,在这些美丽的石头中,有些数量较多,如能够成长的石中精灵——水晶,如形似翡翠,胜于翡翠的东菱玉等,有些却极其罕有,如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等,但不论这些石头有多大的区别,它们都是大自然亿万年的结晶,而“石头记”的所有产品,都是由这些丽质天生的石头加工而成。玉与石,这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概念而今在石头记得到了重新诠释,以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缅甸玉才被认为是玉,玉值钱,石不值钱。“石头记”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缅甸玉”仅是众玉石中的一个品种,所有真石饰物,只有因客观因素造成的价值之分,而并无品质上的截然不同,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崇尚真实,回归自然,已经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而“真石饰品”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主题,还“石头”于其自身的本来面目,让人们站在一个更加公平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蕴涵着天地日月之灵气的石头。
从“玉”到“石”,这变化似乎很不经意,然而对“石头记”来说意义是深远的,“石头记”由此跳出了玉的圈子,广泛利用各种漂亮的石材加工首饰。在各种仿真珠宝大行其道的时候,返璞归真的石头记真石饰品给人一个全新的感觉。
玉与石,这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概念在石头记得到了重新诠释,也让石头记大大降低了成本,开发出了十几元的吊坠,几十元的耳环,一两百元的项链。石头记从此脱掉了奢侈品的帽子,不用缴纳奢侈品行业的重税。轻装上阵的苏木卿举着平民珠宝的大旗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拓展。石头记的消费群体也由原来的以少男少女为主,逐渐扩展到了中年人。
2001年,“石头记”商标荣获中国宝协评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2002年4月公司通过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各项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出色的表现。
有冒险才有成功
苏木卿在经营石头记时完全没有按照牌理出牌。
石头记属于珠宝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一是没有人做特许,二是没有人开架售货,可这两样,苏木卿都做了。
先说特许,一直以来,连锁专卖、特许经营的售卖方式都普遍运用于餐饮、服装等行业。所以当苏木卿提出要选择这种模式来经营石头记时,身边的人都提出质疑。
但是,苏木卿坚持着。他认为,从市场容量和产品的号召力方面,石头记者都具备了连锁经营的条件。当一个企业具备了某种条件,仅仅因为在业内没有人这样做而放弃,那绝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该做的事情。
于是,1998 年初第一家专卖店在南京开业了。此间整整一年,直到1999 年初的头一年里。石头记都走在尝试阶段,专卖店的格局、经营手法、规范化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处在摸索和调整中。这也是一个特许企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只有单店成熟,管理规范才能够开始发展加盟商。
在发展的过程中,苏木卿遇到了所有特许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些专卖店出于生存和逐利的考虑,违约经营非“石头记”的产品;有些店由于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等因素致使经营不善,品牌效益无法体现。面对诸多困难,苏木卿依然充满自信。他常常说:“我们不怕出错,也不会计较是否曾上了当、吃了亏,有时我甚至很感谢有这样的历练。因为我们是在学习,而学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过程。我们正在做,正在尝试,所以我们在进步。”
果然,企业正如他想象般发展。“石头记”连锁经营体系也就真的逐渐好起来。这期间,苏木卿在广告促销的力度、水准及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加强和改良。他还专门聘请室内设计公司,为专卖店的规范化布局进行整体设计。从1999 年下半年开始,“石头记”连销专卖店系统在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联销专卖店800 多家,遍布全国每一个重要省市。
再说开架销售,这原是零售行业一贯的做法,但将之运用于珠宝行业却尚未有过先例。当苏木卿提出采取这种模式时,同样颇受质疑。珠宝极其贵重,放在柜台销售都需万分谨慎小心,开架售卖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对此质疑最多的是加盟商,但苏木卿仍然坚信这样做利大于弊,而且他认为,“石头记”不仅完全具备开架售卖的条件,而且这一点还是其得天独厚之处。如果仅仅因为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问题而放弃一个好的行销方案,无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他坚持着,事情也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几年来,石头记的快速发展一直在证明苏木卿决策的正确性。现在,那些因“石头记”所推行的种种符合现代消费心理的、充满亲和力及人性化的销售方针而受益匪浅、经营业绩蒸蒸日上的加盟商们,已不再怀疑开架销售的好处;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已变成“石头记”与加盟商之间最一致的共识和利益纽带。
有坚持才有胜利
企业成长之初是在主动往前走,走到一定程度就是在被一些力量推着往前走。一般企业发展到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此时如果领头人不够清醒,不知道自己要坚守什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而苏木卿是清醒的。他很清楚的知道,对于石头记而言,保持一个品牌的持久活力是一件不容懈怠的事情,在产品丧失了保值功能的情况下,款式稍微陈旧,就很容易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所以,近几年,苏木卿工作重点就集中到了品牌建设上面。
对于品牌建设,苏木卿的点子一直层出不穷,从开架销售、店面的个性装修开台,到创办杂志《美人志》,再到花大量精力拍精美的电视广告,在全国进行促销。到了2005年他的手笔越发的大了,开台在央视黄金段位做起了广告。
在央视黄金时段做广告花去了石头记一年宣传费用的一半,这对于一家成长型小企业来说,真是种冒险的举动,但苏木卿认为是值得的。
“饰品行业想做大规模还是很难的,石头记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随时都面临成为铺路石的危险,在这个生产能力过剩的时代,品牌是唯一值得坚守的东西。”苏木卿很坦白的说。
为了不成为铺路石,苏木卿领着石头记一直在奔跑。
从2003年起,苏木卿有感于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开始启动长程投资方案,他投入巨资在广州花都珠宝城创办了“石头记工业园”,在2005年正式投入营运。这个总建筑面积有6万平方米的工业园,是国内最大的宝玉石加工基地,正式投产后,石头记的生产规模扩大了15倍。
这个工业园投资了1000万美元,这个数目对于石头记今天的实力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两年前,但苏木卿依然这样慷慨地放手去搏了,这叫魄力。
回首苏木卿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旧的传统,敢于放手去博,这是他的两大特征。而这两大特征正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必备的条件。
“缘”是中国文化中很美好的一个意念,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缘,人与石之间的缘,人与人之间的缘,“石头记”努力表达的这些意念,因为来自于中国文化中最缠绵的部分,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对于大多数年轻女孩子来说,石头记开架售货的方式和平民化的价格,让“珠宝”不再神秘。这也是这个来自台湾的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其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木卿所说:“我们做的是平民珠宝。”
来自台湾的“石头记”真石饰品专卖店从1998年开始以一种“不伦不类”的姿态杀入内地珠宝首饰市场,并迅速得到一群少男少女的追捧。随后,红白相间的繁体字的招牌便明星般地铺满中国各大商业步行街,现在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拥有超过800家专卖店。
有梦想才有故事
故事要从1970年讲起,那时,台湾的经济慢慢起飞,工业化的脚步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也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一切,也撞击着浊水溪畔三位农家少年的心。对他们来说,离开那个熟悉的农家院落,踏过垄上世代耕种的稻田,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一番事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勇气。
他们还是做出了决定,带着梦想与勇气来到北部多雨的基隆市郊,开设了一家客厅式的小型作坊,为顾客加工玉石戒面。
苏木卿来到兄长的作坊“打工”已经是在这之后十几年的事情了。1983年,27岁的苏木卿结束了他8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他一直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虽然并不知道今后命运之船将把自己带到哪里,但从戎期间倾力攻克的台湾成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为他注入了开创基业的能量。以至于这一天,当他迈着还有些踌躇的脚步踏入兄长们十年打拼的玉石工坊后,很快便洞悉潜藏在传统模式之下的巨大商机。
玉石加工产业已经在当地延续了数千年,从来没有人觉得应该改变些什么。苏木卿加盟的这一年,这家作坊开始了第一次质变,组建成为台湾圆艺珠宝有限公司,首次将现代营销理念引入古老的宝玉石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到了1986年,仅仅经过三年历练的圆艺企业,就在许多同业惊诧的目光中,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宝玉石界台湾第一宝座,资产达到台币2400万元,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为年轻的台湾圆艺企业涂饰了一层传奇色彩。
但好景不长,繁荣仅仅是昙花一现。或许正是这种惊人的成长,超出了一个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扩张速度,由于管理层综合素质的参差错落,公司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内耗。同时,宝玉石界的竞争日益加剧,蜂拥而至的同行们互相压价抢夺市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1980年代末,台湾经济泡沫破裂,20年的积累几乎被耗尽,圆艺珠宝有限公司陷入空前的经营危机。
苏木卿陷入痛苦的抉择之中:台湾圆艺该向何处去?
有改变才有希望
1990年,在经历了彻底的思考、剖析和勇敢的自我否定之后,苏木卿踏上了祖国大陆,成为最早到内地投资的台商之一。这跨越海峡大胆西进的一步,如同当年淮阴侯韩信的背水列阵,苏木卿没有为自己留下一丝退路。勇气源于判断。他坚信自己再一次的判断与选择,还有在那段痛定思痛的思考中渐渐清晰的一个梦想。
其时,刚刚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像一个跌跌撞撞、在市场经济中蹒跚学步的孩子。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刚刚搭建,台湾工商业内仍不时地听到那种“你混不下去了吗?到大陆去碰碰运气吧!”之类不屑的声音。然而,不少先进台商看到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陆改革开放的姿态,极具诱惑力的成本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有什么?还有那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市场。
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台湾圆艺的这场阵痛,却为一个新生命——广州圆艺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不过,广州圆艺已不再是从前的拷贝,它更像是一次凤凰陧磐式的重生!在苏木卿的内心,那个曾经以美国市场为核心,看着外国人订单脸色的代工时代已经过去,虽然那高速成长的七年曾经是如此地炫目,它曾经是自己的一番心血,但,不是梦想。而今他要追寻的,是要牢牢地把握制造商主权。他所面向的未来,不是延续,而是一次彻底的转型。这一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带来了“石头记”历史上第二次关键性转折。
1990年,34岁的苏木卿来到广东东莞,以1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广州圆艺有限公司。业务上,他做的还是熟悉的来料加工,凭着在台湾多年的经验和香港怡安集团主席黄达华的帮助,苏木卿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圆艺也在南中国站稳了脚跟。1993年10月,也就是广州圆艺成立的第3个年头,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型厂区,在广州北效落成。在这个南中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不仅有率先改革开放的良好商业氛围,有丰富快捷的商业资讯,更重要的是它还有辐射全国的发达的航运交通。这一年,广州圆艺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近了一大步。迁址的那天,苏木卿感慨万千。他准备凭借自己拥有的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在玉石界大展拳脚。
谁料,刚刚找回了创业的自信,苏木卿又遇到了“倒爷经济”的困扰。上世纪90年代最初的那些年,由于改革开放形成的南北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巨大落差,出现了在当时盛极一时的“倒爷经济”。这一特殊现象,对于跃跃欲试开拓国内市场的广州圆艺带来不小的困惑。虽然迁址后没多久,广州圆艺便开始着手在成都、南阳、沈阳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批发点,但主动权却掌握在各色各样的“倒爷”手中。
无法真正控制市场价格和销售通路,这与当初苏木卿心中的理想大相径庭。那就意味着:在国外要看美国商家的脸色,在国内还要看中国倒爷的脸色。一个内外受制的企业何谈成长?何谈什么“转型”?!
怎样直接面向消费终端,避开倒爷们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接近市场?苏木卿苦思冥想。他发现,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才能赢得巨大商机。其实,苏木卿长期以来都在酝酿改变圆艺的销售方式,倒爷们的难缠加速了圆艺的销售转型。苏木卿刚入行的时候就想把玉器卖到杂货铺去,但当时这种自贬身价的做法简直是异想天开,铺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们是不会接受的。
1995年,苏木卿终于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品牌+连锁的经营模式,直接面向消费终端。但此时,苏木卿的企业尚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
有内涵才能有外延
1996年,在CI策划还不太成熟的内地,花几十万元请专业公司对企业文化和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策划,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苏木卿却做了,他先后请3家广告公司为公司策划品牌形象。最终,苏木卿一篇名为石头记的随感启发了广告人,石头记品牌就此诞生。苏木卿觉得这是一个贴近产品、贴近消费者的好名字,简朴中透着某种古典情怀。这个品牌的确定花费也不菲,苏木卿透露“石头记品牌从开始筹划到最后定稿,花了大概50万元人民币。”
1998年元旦,在六朝古都南京,《红楼梦》的“故乡”,“石头记”的第一家专卖店诞生了。苏木卿希望在这个很中国的品牌之上建立一个庞大的品牌连锁集团。
石头记这个名字预示着苏木卿要在宝玉石界玩一个概念游戏。石头记加工出来的产品以首饰为主,初期材料主要是宝玉石,属于奢侈品,有着保值增值的功能。但石头记随后推出的“真石饰品”概念大大扩展了加工原料范围。
中国有句老话:“黄金有价玉无价”,所谓“无价”,一说是“价值连城”,还有一层意思,则指玉石因其质地、成色及稀有程度不同而令其价值千差万别,无法形成统一的定价标准。正因为此,中国的平民百姓对“玉”的需求,常常被那些富丽堂皇、贵气十足的珠宝店“漫天开价”的阵势以及对玉石产品优劣莫辩的疑虑所困扰,这种高消费的市场格局,对于“石头记”以连锁店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市场营销,显然是不适合的。“石头记”在导入品牌,确定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准备大展拳脚开拓国内市场之初,就已经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准的价格策略,但这样的价格结构,与上述的“玉器”市场现状似乎格格不入,“石头记”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个完全适合自己产品结构和价格策略的定位点。就这样,一个崭新的产品概念 ——“真石饰品”便应运而生了。
何谓“真石饰品”?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按照地质学分类,目前地球上能够叫出名称的岩石矿物共有3000多种,而能够被利用加工成首饰的石头种类约有100多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赋予了这些石头千姿百态的形状和五彩斑斓的颜色,在这些美丽的石头中,有些数量较多,如能够成长的石中精灵——水晶,如形似翡翠,胜于翡翠的东菱玉等,有些却极其罕有,如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等,但不论这些石头有多大的区别,它们都是大自然亿万年的结晶,而“石头记”的所有产品,都是由这些丽质天生的石头加工而成。玉与石,这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概念而今在石头记得到了重新诠释,以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缅甸玉才被认为是玉,玉值钱,石不值钱。“石头记”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缅甸玉”仅是众玉石中的一个品种,所有真石饰物,只有因客观因素造成的价值之分,而并无品质上的截然不同,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崇尚真实,回归自然,已经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而“真石饰品”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主题,还“石头”于其自身的本来面目,让人们站在一个更加公平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蕴涵着天地日月之灵气的石头。
从“玉”到“石”,这变化似乎很不经意,然而对“石头记”来说意义是深远的,“石头记”由此跳出了玉的圈子,广泛利用各种漂亮的石材加工首饰。在各种仿真珠宝大行其道的时候,返璞归真的石头记真石饰品给人一个全新的感觉。
玉与石,这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概念在石头记得到了重新诠释,也让石头记大大降低了成本,开发出了十几元的吊坠,几十元的耳环,一两百元的项链。石头记从此脱掉了奢侈品的帽子,不用缴纳奢侈品行业的重税。轻装上阵的苏木卿举着平民珠宝的大旗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拓展。石头记的消费群体也由原来的以少男少女为主,逐渐扩展到了中年人。
2001年,“石头记”商标荣获中国宝协评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2002年4月公司通过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各项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出色的表现。
有冒险才有成功
苏木卿在经营石头记时完全没有按照牌理出牌。
石头记属于珠宝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一是没有人做特许,二是没有人开架售货,可这两样,苏木卿都做了。
先说特许,一直以来,连锁专卖、特许经营的售卖方式都普遍运用于餐饮、服装等行业。所以当苏木卿提出要选择这种模式来经营石头记时,身边的人都提出质疑。
但是,苏木卿坚持着。他认为,从市场容量和产品的号召力方面,石头记者都具备了连锁经营的条件。当一个企业具备了某种条件,仅仅因为在业内没有人这样做而放弃,那绝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该做的事情。
于是,1998 年初第一家专卖店在南京开业了。此间整整一年,直到1999 年初的头一年里。石头记都走在尝试阶段,专卖店的格局、经营手法、规范化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处在摸索和调整中。这也是一个特许企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只有单店成熟,管理规范才能够开始发展加盟商。
在发展的过程中,苏木卿遇到了所有特许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些专卖店出于生存和逐利的考虑,违约经营非“石头记”的产品;有些店由于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等因素致使经营不善,品牌效益无法体现。面对诸多困难,苏木卿依然充满自信。他常常说:“我们不怕出错,也不会计较是否曾上了当、吃了亏,有时我甚至很感谢有这样的历练。因为我们是在学习,而学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过程。我们正在做,正在尝试,所以我们在进步。”
果然,企业正如他想象般发展。“石头记”连锁经营体系也就真的逐渐好起来。这期间,苏木卿在广告促销的力度、水准及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加强和改良。他还专门聘请室内设计公司,为专卖店的规范化布局进行整体设计。从1999 年下半年开始,“石头记”连销专卖店系统在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联销专卖店800 多家,遍布全国每一个重要省市。
再说开架销售,这原是零售行业一贯的做法,但将之运用于珠宝行业却尚未有过先例。当苏木卿提出采取这种模式时,同样颇受质疑。珠宝极其贵重,放在柜台销售都需万分谨慎小心,开架售卖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对此质疑最多的是加盟商,但苏木卿仍然坚信这样做利大于弊,而且他认为,“石头记”不仅完全具备开架售卖的条件,而且这一点还是其得天独厚之处。如果仅仅因为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问题而放弃一个好的行销方案,无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他坚持着,事情也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几年来,石头记的快速发展一直在证明苏木卿决策的正确性。现在,那些因“石头记”所推行的种种符合现代消费心理的、充满亲和力及人性化的销售方针而受益匪浅、经营业绩蒸蒸日上的加盟商们,已不再怀疑开架销售的好处;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已变成“石头记”与加盟商之间最一致的共识和利益纽带。
有坚持才有胜利
企业成长之初是在主动往前走,走到一定程度就是在被一些力量推着往前走。一般企业发展到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此时如果领头人不够清醒,不知道自己要坚守什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而苏木卿是清醒的。他很清楚的知道,对于石头记而言,保持一个品牌的持久活力是一件不容懈怠的事情,在产品丧失了保值功能的情况下,款式稍微陈旧,就很容易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所以,近几年,苏木卿工作重点就集中到了品牌建设上面。
对于品牌建设,苏木卿的点子一直层出不穷,从开架销售、店面的个性装修开台,到创办杂志《美人志》,再到花大量精力拍精美的电视广告,在全国进行促销。到了2005年他的手笔越发的大了,开台在央视黄金段位做起了广告。
在央视黄金时段做广告花去了石头记一年宣传费用的一半,这对于一家成长型小企业来说,真是种冒险的举动,但苏木卿认为是值得的。
“饰品行业想做大规模还是很难的,石头记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随时都面临成为铺路石的危险,在这个生产能力过剩的时代,品牌是唯一值得坚守的东西。”苏木卿很坦白的说。
为了不成为铺路石,苏木卿领着石头记一直在奔跑。
从2003年起,苏木卿有感于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开始启动长程投资方案,他投入巨资在广州花都珠宝城创办了“石头记工业园”,在2005年正式投入营运。这个总建筑面积有6万平方米的工业园,是国内最大的宝玉石加工基地,正式投产后,石头记的生产规模扩大了15倍。
这个工业园投资了1000万美元,这个数目对于石头记今天的实力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两年前,但苏木卿依然这样慷慨地放手去搏了,这叫魄力。
回首苏木卿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旧的传统,敢于放手去博,这是他的两大特征。而这两大特征正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必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