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与书为伴,岁月就能在书中氤氲清香;爱上阅读,灵魂就能在书中绽放自由。欢迎来到悦读驿站,聆听与书相遇的故事。
在邂逅真实的地坛之前,我意外地邂逅了史铁生和他的《我与地坛》。
那时的我,正读初二,忽然开始厌学。上完晚自习,总想逃出校园“潇洒"走一回,满脑子里都是如何捉弄别人的招数,全然忘了自己也曾是爱读书,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天放学,我破例没有淘气,而是去了父亲单位。父亲下乡还没回来,我打开门,发现桌上有一套高中教材。我好奇地翻开目录,《我与地坛》4个字一下映入眼帘,我不由联想到了北京。
我不由自主翻到《我与地坛》一课,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读到他摇着轮椅走进那个小小的、荒芜的园子,却只是因为那里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忍不住哭了;读到他在园子里呆得久了,母亲寻来,因为看不清楚,即使近在眼前的矮树丛中也发现不了他,我又隐隐有点恨他……每读一节,我都能看到他不一样的思考,特别是当他提到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时,我泪流满面。
读完全文,有两句话让我最震撼。第一句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二句是:“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这两句话同时激起了我对史铁生强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他到底经历过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大,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该怎么活。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较真的人。我知道,地坛改变了史铁生的性情,地坛更彻底改变了史铁生的人生,让他从一个因对人生绝望而近乎疯狂的人变得理性起来,更让他走向了成功。地坛,应该是他人生的轉折点。难怪他说地坛默默地等待了他四百多年。
随后的日子里,我到处找史铁生的作品学习,了解他的相关情况。我不知道这种寻找有什么意义,不曾想过这种寻找对我有什么作用,但我惊奇地发现:少年的他竟然热爱运动,在长跑比赛中多次获奖;一场意外的小病因被忽视,结果酿成了他抱憾终身的大病及至瘫痪;之后,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而他所谓的写东西,却是凭自己坚韧的毅力,克服病疼,不舍昼夜,持之以恒。
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我再一次震撼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关于生死的问题。在我眼里,死是思之极恐的事情,哪里还会如他般坦然面对?当然,我更不曾想过自己该怎样活。那时的我,对前路迷茫,对未来没目标,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面对这独特的“地坛”,面对史铁生这个人,我不禁开始反思:进入初二以来,我都做了些什么?以后的日子,我又该怎么走下去?
与母亲在一起时,我常反感她的教育方式,不是躲到外婆家以示抗议,就是跑到父亲单位赖着不走以示逃避。父亲工作忙,没时间管我,我就学会了打牌,或者搞一些大人们根本想不到的恶作剧。
想起这些,我真是羞愧难当。反观史铁生,一个残疾人,一个本来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的人,邂逅“地坛”后,却能幡然醒悟;能直面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难,重拾信心,写出如此发人深省,令人奋进的作品。
我的“地坛”又在哪里呢?
突然间,史铁生与他的“地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房。我猛然明白母亲为什么一见到我就那么生气,父亲为什么一看到我就那么心烦,我更明白了老师为什么一看到我就那么头疼。
我开始想象自己如果也能像他那样,拿起手中笔,不说写出如他那般让人奋进的文字,至少能让自己留下生活的痕迹吧。
从那以后,我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坛”,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提升;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经常关注史铁生的动态,阅读他以及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时时被他们感动、激励……
2010年年底,史铁生迎来了生命中最后的“节日”。我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禁不住流下泪来。
正是那一年,我的《冰雪中,那道风景》一文,从全国几千篇散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云南省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品征文大赛”优秀奖,这算不算我对史铁生一这个我生命的“地坛”的一种回报呢?
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缘分。
在邂逅真实的地坛之前,我意外地邂逅了史铁生和他的《我与地坛》。
那时的我,正读初二,忽然开始厌学。上完晚自习,总想逃出校园“潇洒"走一回,满脑子里都是如何捉弄别人的招数,全然忘了自己也曾是爱读书,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天放学,我破例没有淘气,而是去了父亲单位。父亲下乡还没回来,我打开门,发现桌上有一套高中教材。我好奇地翻开目录,《我与地坛》4个字一下映入眼帘,我不由联想到了北京。
我不由自主翻到《我与地坛》一课,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读到他摇着轮椅走进那个小小的、荒芜的园子,却只是因为那里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忍不住哭了;读到他在园子里呆得久了,母亲寻来,因为看不清楚,即使近在眼前的矮树丛中也发现不了他,我又隐隐有点恨他……每读一节,我都能看到他不一样的思考,特别是当他提到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时,我泪流满面。
读完全文,有两句话让我最震撼。第一句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二句是:“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这两句话同时激起了我对史铁生强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他到底经历过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大,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该怎么活。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较真的人。我知道,地坛改变了史铁生的性情,地坛更彻底改变了史铁生的人生,让他从一个因对人生绝望而近乎疯狂的人变得理性起来,更让他走向了成功。地坛,应该是他人生的轉折点。难怪他说地坛默默地等待了他四百多年。
随后的日子里,我到处找史铁生的作品学习,了解他的相关情况。我不知道这种寻找有什么意义,不曾想过这种寻找对我有什么作用,但我惊奇地发现:少年的他竟然热爱运动,在长跑比赛中多次获奖;一场意外的小病因被忽视,结果酿成了他抱憾终身的大病及至瘫痪;之后,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而他所谓的写东西,却是凭自己坚韧的毅力,克服病疼,不舍昼夜,持之以恒。
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我再一次震撼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关于生死的问题。在我眼里,死是思之极恐的事情,哪里还会如他般坦然面对?当然,我更不曾想过自己该怎样活。那时的我,对前路迷茫,对未来没目标,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面对这独特的“地坛”,面对史铁生这个人,我不禁开始反思:进入初二以来,我都做了些什么?以后的日子,我又该怎么走下去?
与母亲在一起时,我常反感她的教育方式,不是躲到外婆家以示抗议,就是跑到父亲单位赖着不走以示逃避。父亲工作忙,没时间管我,我就学会了打牌,或者搞一些大人们根本想不到的恶作剧。
想起这些,我真是羞愧难当。反观史铁生,一个残疾人,一个本来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的人,邂逅“地坛”后,却能幡然醒悟;能直面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难,重拾信心,写出如此发人深省,令人奋进的作品。
我的“地坛”又在哪里呢?
突然间,史铁生与他的“地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房。我猛然明白母亲为什么一见到我就那么生气,父亲为什么一看到我就那么心烦,我更明白了老师为什么一看到我就那么头疼。
我开始想象自己如果也能像他那样,拿起手中笔,不说写出如他那般让人奋进的文字,至少能让自己留下生活的痕迹吧。
从那以后,我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坛”,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提升;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经常关注史铁生的动态,阅读他以及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时时被他们感动、激励……
2010年年底,史铁生迎来了生命中最后的“节日”。我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禁不住流下泪来。
正是那一年,我的《冰雪中,那道风景》一文,从全国几千篇散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云南省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品征文大赛”优秀奖,这算不算我对史铁生一这个我生命的“地坛”的一种回报呢?
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