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了解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研究者提出了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和课堂活动要适量、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四个假设。本研究通过对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有效性的观察,来分别检验这些假设。
关键词: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活动实施;有效性;观察
一、研究目的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来,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教学的其他要素包括人们经常关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明显的变化,课堂也变活了。但是课堂活动设计有效吗?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怎样呢?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的资料。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其次是为了进一步制定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系统而做准备。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并探讨以下四个关于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的假设:
1、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2、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
3、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
4、课堂活动要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科目和内容:初中一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学生:昆明市西山区F中学初一(4)班全体同学
(二)研究工具
1、《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记录表》。本研究把课堂活动中教师行为分为组织全班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组织个别学习活动、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和其他行为五大类。学生行为分为全班学习完成同样任务、全班学习每人完成自己不同任务、分小组完成同一样的活动、分小组完成不同的活动和其他行为五大类。观察的时间为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研究者以此为线索设计了观察记录表。
2、《课堂活动观察量表》。本研究参考孙亚玲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其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中截取了教学活动这一部分,整理后制定了包括活动目的明确与目标一致、设置活动情景、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生生互动和活动与作业六大类观察指标的观察记录表。
3、记时手表2个,用于记录师生在课堂上各单元时间的行为。
4、可录音的MP3一台,约可以录音3个多小时,用于录上课和评课。
(三)研究程序
本次研究我邀请了我的同学朱芮一起观察。在正式观察之前,我们一起熟悉观察表的内容,基本达到熟记的程度。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训练—观察叶钻老师的物理课,如同正式研究时一样进行了观察记录,训练我们观察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快捷性。
正式观察于2006年12月29日上午在F中学大会议室进行。我和朱芮同时用《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记录表》和《课堂活动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并记录,同时还进行了随堂录音和课后评课录音。课后,我对观察记录表进行分析,并对照课堂录音进行核查。
四、结果与分析
(一)观察记录表的信度分析
观察记录表的信度是保证本研究结果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是本研究信度的重要保证。对我们的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如表1、表2: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俩在掌握打分标准时基本是一致的,在6项量化指标分值中,有2两项分数相同,我们俩人在其它四个项目上打分的差距都是1分,这个差异仅仅是表现在打分的松与紧上(如表1)。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观察上,我们所记录的行为发生次数基本一致(如表2),个别差异表现在朱芮在列入其他行为上的活动,我列入了X1、Z1和Z3。这说明观察者在这些项目上的评分没有较大差异,一致性很高,观察结果具有可靠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表1是课堂活动观察打分结果,由表可知,在活动目的明确与目标一致(A1)这一指标中,我们俩打分都是较高的。这说明本节课课堂活动的设计在形式、内容和层次方面都符合教学目标(见附录3〈教学设计〉)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评课录音中,多数参与观课的教师也都肯定了这点。
教学目标具体,对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的内容都要明确的要求,具有科学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出门卡的设计,能够让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摘自“2+2”模式听课评价表)
(三)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活动出现频率高的时间段,学生行为活动出现频率也相应高。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状态,通过各种行为活动,如手势、表情、体态以及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来及时调整和影响学生,而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及时做出反应(反馈),而且在课堂上也通过回答、提问、演示、表情向教师传递信息,让教师给予反馈。这说明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
无论是从课堂中的出现频次还是从课堂上的时间分布,都显示出教师直接引发学生的行为多于学生直接引发教师的行为。表1也显示在师生互动这一指标我们的打分也是很高的,可见师生互动在课堂活动中的观察程度是高的。这说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互动活动上体现为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担负起组织者、促进者的责任。有些教师潜意识中认为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因此把教师自己摆在旁观者的地位上,静静地呆在一边等待活动结束。真正的课堂互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不仅是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平等地讨论、动手等,更重要的,教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来参与活动。
(四)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
三维目标之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增加的目标要求。从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评分汇总表(附录4)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14分钟左右,让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个简单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同伴的帮助,尊重同伴的见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以及互相帮助的习惯,也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承担“学”的角色,学生的互动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本研究也为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五)课堂活动要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
课堂也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活动太花俏了、被外化了。从表2中可见教师组织学生的活动只有2-3个,且每个都与教学目标对应。这说明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适量,如我们所观察的这节课是阅读训练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活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制定。
同时,课堂活动要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表1中,我们给A6指标都是打了3分,是因为课堂40分钟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出门卡的作业,“出门卡的设计,能够让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这说明出门卡的作用是检测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五、结论
根据对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有效性的现场观察,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并初步获得了以下结论:
1、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课堂活动的设计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频繁,教师在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
3、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示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特点。
4、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学生作业可以用来检测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六、问题与不足
本研究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还没征求过一线教师的意见,表格的观察项目不完整、不具体,另外,由于研究者本身知识的有限,缺乏统计知识,在统计结果方面不尽全面、到位,因此导致了观察的面达不到最理想的状况。
目前,科学的评价系统课堂活动有效性检测的标准,然而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的资料。研究者将继续收集这方面研究的更多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孙亚玲.教育科研方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佐斌.师升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赵宪宇.教育的痛和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37。
[5]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6]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课堂教学,2006(3)。
[7]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活动实施;有效性;观察
一、研究目的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来,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教学的其他要素包括人们经常关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明显的变化,课堂也变活了。但是课堂活动设计有效吗?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怎样呢?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的资料。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其次是为了进一步制定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系统而做准备。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并探讨以下四个关于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的假设:
1、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2、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
3、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
4、课堂活动要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科目和内容:初中一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学生:昆明市西山区F中学初一(4)班全体同学
(二)研究工具
1、《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记录表》。本研究把课堂活动中教师行为分为组织全班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组织个别学习活动、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和其他行为五大类。学生行为分为全班学习完成同样任务、全班学习每人完成自己不同任务、分小组完成同一样的活动、分小组完成不同的活动和其他行为五大类。观察的时间为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研究者以此为线索设计了观察记录表。
2、《课堂活动观察量表》。本研究参考孙亚玲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其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中截取了教学活动这一部分,整理后制定了包括活动目的明确与目标一致、设置活动情景、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生生互动和活动与作业六大类观察指标的观察记录表。
3、记时手表2个,用于记录师生在课堂上各单元时间的行为。
4、可录音的MP3一台,约可以录音3个多小时,用于录上课和评课。
(三)研究程序
本次研究我邀请了我的同学朱芮一起观察。在正式观察之前,我们一起熟悉观察表的内容,基本达到熟记的程度。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训练—观察叶钻老师的物理课,如同正式研究时一样进行了观察记录,训练我们观察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快捷性。
正式观察于2006年12月29日上午在F中学大会议室进行。我和朱芮同时用《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记录表》和《课堂活动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并记录,同时还进行了随堂录音和课后评课录音。课后,我对观察记录表进行分析,并对照课堂录音进行核查。
四、结果与分析
(一)观察记录表的信度分析
观察记录表的信度是保证本研究结果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是本研究信度的重要保证。对我们的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如表1、表2: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俩在掌握打分标准时基本是一致的,在6项量化指标分值中,有2两项分数相同,我们俩人在其它四个项目上打分的差距都是1分,这个差异仅仅是表现在打分的松与紧上(如表1)。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观察上,我们所记录的行为发生次数基本一致(如表2),个别差异表现在朱芮在列入其他行为上的活动,我列入了X1、Z1和Z3。这说明观察者在这些项目上的评分没有较大差异,一致性很高,观察结果具有可靠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表1是课堂活动观察打分结果,由表可知,在活动目的明确与目标一致(A1)这一指标中,我们俩打分都是较高的。这说明本节课课堂活动的设计在形式、内容和层次方面都符合教学目标(见附录3〈教学设计〉)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评课录音中,多数参与观课的教师也都肯定了这点。
教学目标具体,对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的内容都要明确的要求,具有科学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出门卡的设计,能够让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摘自“2+2”模式听课评价表)
(三)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活动出现频率高的时间段,学生行为活动出现频率也相应高。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状态,通过各种行为活动,如手势、表情、体态以及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来及时调整和影响学生,而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及时做出反应(反馈),而且在课堂上也通过回答、提问、演示、表情向教师传递信息,让教师给予反馈。这说明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
无论是从课堂中的出现频次还是从课堂上的时间分布,都显示出教师直接引发学生的行为多于学生直接引发教师的行为。表1也显示在师生互动这一指标我们的打分也是很高的,可见师生互动在课堂活动中的观察程度是高的。这说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互动活动上体现为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担负起组织者、促进者的责任。有些教师潜意识中认为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因此把教师自己摆在旁观者的地位上,静静地呆在一边等待活动结束。真正的课堂互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不仅是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平等地讨论、动手等,更重要的,教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来参与活动。
(四)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
三维目标之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增加的目标要求。从课堂活动中师生行为观察评分汇总表(附录4)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14分钟左右,让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个简单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同伴的帮助,尊重同伴的见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以及互相帮助的习惯,也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承担“学”的角色,学生的互动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本研究也为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五)课堂活动要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
课堂也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活动太花俏了、被外化了。从表2中可见教师组织学生的活动只有2-3个,且每个都与教学目标对应。这说明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适量,如我们所观察的这节课是阅读训练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活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制定。
同时,课堂活动要与学生作业有关,具有检测性。表1中,我们给A6指标都是打了3分,是因为课堂40分钟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出门卡的作业,“出门卡的设计,能够让同学清楚知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这说明出门卡的作用是检测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五、结论
根据对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有效性的现场观察,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并初步获得了以下结论:
1、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课堂活动的设计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课堂活动情景中,师生互动行为具有双向性和教师主导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频繁,教师在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
3、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生生互动具有情感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示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特点。
4、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适量,并与学生作业有关。学生作业可以用来检测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六、问题与不足
本研究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还没征求过一线教师的意见,表格的观察项目不完整、不具体,另外,由于研究者本身知识的有限,缺乏统计知识,在统计结果方面不尽全面、到位,因此导致了观察的面达不到最理想的状况。
目前,科学的评价系统课堂活动有效性检测的标准,然而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的资料。研究者将继续收集这方面研究的更多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孙亚玲.教育科研方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佐斌.师升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赵宪宇.教育的痛和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37。
[5]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6]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课堂教学,2006(3)。
[7]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