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就是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认真的思考、审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關键词】课堂教学;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适应课改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情感、认知、技能。
1.1情感学习成效。
①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学了爱学,学习的信心是否增强,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否养成。
②学生的思想是否受到启迪,价值观是否得以提升,是否学到做人的道理。
③能否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情感目标。
1.2认知学习成效。
①是否了解、理解或记忆所学的知识。
②是否了解所需的学习方法。
1.3技能学习成效。
①是否能简单或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②能否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
③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能否生成观察、思维、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要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师角度地位、教育教学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质疑或评价,使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从而促进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化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交流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映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努力。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人生哲理方法,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参与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反思教学目的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相符?”“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教师应该以科学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教学课程中的得与失,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合理、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1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提高授课水平。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2反思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而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火花,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既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關键词】课堂教学;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适应课改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情感、认知、技能。
1.1情感学习成效。
①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学了爱学,学习的信心是否增强,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否养成。
②学生的思想是否受到启迪,价值观是否得以提升,是否学到做人的道理。
③能否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情感目标。
1.2认知学习成效。
①是否了解、理解或记忆所学的知识。
②是否了解所需的学习方法。
1.3技能学习成效。
①是否能简单或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②能否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
③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能否生成观察、思维、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要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师角度地位、教育教学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质疑或评价,使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从而促进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化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交流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映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努力。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人生哲理方法,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参与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反思教学目的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相符?”“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教师应该以科学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教学课程中的得与失,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合理、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1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提高授课水平。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2反思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而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火花,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既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