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度邑》之“庚厥心”新释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逸周书·度邑》:“王曰:‘………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
其他文献
2009年是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先生(1909.3.9—1989.3.1)的百年诞辰,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期间有幸于1978—1979年亲自聆受过丁先生的若干教诲。今写此文,以作纪念。  我是于1978年1月1日(这个日期很有纪念意义)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此前一年,由著名语言学家傅懋勣、袁家骅和罗季光三位先生推荐,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宋一平同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期刊
近几十年来,汉字文化圈文字(也叫汉字系文字)方块壮字的研究方兴未艾,单篇论文盈千累万,资料汇集及工具书屡见于世,但研究性的著作却凤毛麟角。覃小航先生著的《方块壮字研究》可谓汉字系文字研究的集大成者,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方块壮字研究》这本书详尽回顾了前人对方块壮字的研究成果,追溯方块壮字的产生年代及历史发展进程,精确剖析方块壮字的造字法,科学确定方块壮字的性质,综合论述方块壮字的字音,合理推
期刊
“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有一部分语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可是也有相当多的语义功能已经灭绝了。晚唐至南宋是汉语语法成熟并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更是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的衔接时期①[1]。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只是”,本篇选择这个时期的《朱子语类》作为研究“只是”的专书语料。本篇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用要素分析方法分别探讨“只是”的构成要素“只”、“是”的主观性;2.根据“只是”历时发展的顺序对
期刊
听说伍铁平先生又对《汉字文化》进行攻击了,本不想再进行反驳,因为此公的类似攻击实在不值一驳。但在看了他的《推进学术批评 纯净学术环境》之后,又觉得有些话想说,以便向不明真相者说明真相,真正纯净一下“学术环境”。   一   众所周知,学术批评的生命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学术批评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方法,对所论对象进行科
期刊
自引进西方语言学以来,我们在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上接受的是索绪尔的“文字表现语言”的学说。教学理念源于语言文字理论,根据“文字表语说”,向外国人教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是:  ●教一个系统——语言系统(音义系统)  ●教一种单位——语言单位(“词本位”)  ●教一种能力——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这种教学理念是:  ●不区分语言和文字,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  认为文章也是语言,是书
期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结构就是由语言形式所激活的概念结构,有效的语义分析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对概念结构的分析上。对动词义位而言,其所激活的概念结构,基本上都可以落入“谁何物,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出于何种原因,为达到什么目的,对谁何物,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的图式中[1]。动词词义是其造词之初场景的浓缩,这决定了它除了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核心意义之外,还包括了动作行为性状的主体、客体、使用工具、材料、发生时间、
期刊
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文的唯一生命线。汉字是我们中国人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谋生的文化手段;是成就事业的利器。汉字是我国唯一的法定文字。在国内外各种交际中,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文高级工具。在中文与英文竞争中,汉字又是我们最具抗衡能力的武器。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智慧的最悠久的最佳载体。复兴中华文化,汉字大有可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汉字。  汉语是我们交际即时表达信息的半本能(自然学成)的初级方式
期刊
“用”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语词,有实词和虚词两种用法。关于“用”字的本义,诸家的说法可谓大相径庭,以下列举几家有代表性的意见。宋人戴侗认为,“用”是古代的“镛”(一种敲的钟)字,“用”作虚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蒋礼鸿同意戴侗的说法,认为“戴说为得其实”。余永梁认为,“‘用’象器形,……本谊当为用具之用,盛物器也,引申为一切资用及行施谊。”杨树达则认为“用”是“桶”的初文,“桶”可以盛东西,所以引申为器用
期刊
“花”是古今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属常用词。“花”的意义多为花朵、开花等含义,也可比喻如花的事物,如水花、美女等。但“花”也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这婆子守寡了三四十年,男花女花都无,只靠侄男侄女养活。”第三十五回“去年东门外一个大庄屯人家,老儿六十岁,见居着祖父的前程,手里无碑记的银子,可是说的牛马成群,米粮无数,丫鬟侍妾成群,穿袍儿的身边也有十七八个。要个儿子花看样儿也没有
期刊
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出土的古代文献。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出土孔子壁中书的记载,后来还有汲冢竹书、石鼓文等文献材料相继出土。可惜这些出土文献价值,在清代以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多数还停留在文字考释和年代考证上,但在这一过程中,古文字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随着大量出土文献面世,古文字学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新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叶玉英先生的《古文字构形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