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好”在哪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54gh4h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新入选的课文。教学时关键是要解读出好嘴“好”在哪里。笔者认为,好嘴“好”在杨巴说话很妥当。
  《好嘴杨巴》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杨巴与李鸿章的对话。精彩在于虽然话语不多,但足见其说话的艺术。杨巴说的三句话之所以充满了艺术,是因为他用最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说杨巴面临的问题最棘手呢?
  第一,它棘手在形势最严峻。李鸿章来到天津,当地的官员为了让李鸿章高兴,找遍了各种风味小吃,最后知府决定把“杨家茶汤”献给李鸿章品尝。可李鸿章竟然不认识撒在茶汤上的芝麻粒,把它当成了脏土,一怒之下,把茶汤打落在地。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李鸿章为何发怒,都惊慌得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要说杨巴,就是在场上上下下的官员都不敢出声,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它棘手在问题最尴尬。本来,事情的真相很简单:李鸿章由于无知,把芝麻粒当成了脏土,因而雷霆大怒。常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犯低级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且他是在这么多下属和身份低微的茶汤师傅面前犯错。特殊的身份带有特殊的虚荣与顾虑,特殊的处境需要特别的维护,尽管这种维护有时不尽合理。
  第三,它棘手在问题必须解决。李鸿章不知道真相,即使知道真相,他也不好承认自己的无知。李鸿章发这么大的怒,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大家继续沉默,李鸿章接下去会马上责问,责问的结果必定会显露他的无知。一旦这样,杨巴如果不解释,必然遭到惩罚;如果解释,那就无异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也逃不了惩罚的结局。如果有人站出来询问李鸿章为什么发怒,结果也必定让李鸿章显露无知。在别人都不了解详情,李鸿章有可能要继续犯错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只能由杨七杨巴两个献茶的人来解决。而且,必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决。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杨七束手无策,杨巴却用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之所以说解决得巧妙和完美,先看看杨巴回答的三句话。文中这样写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这三句话的巧妙和完美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说话的时机最好。先看第一句话。“中堂大人息怒!”杨巴为什么说这句话,而不马上解释原因呢?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正在气头上,而且不明真相。在这个时候,任何正确的解释和做法都有可能无效。这句话可以让不明真相的李鸿章理解到:他发怒是对的,做错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这句话首先缓冲了紧张的气氛,这得益于杨巴在市井竞争中不知不觉练就的洞察人心的本领。同时,杨巴抢在李鸿章说话之前说这句话,这是最难寻找也是最佳的说话时机:“难”在不知李鸿章接下来会做什么,“佳”在李鸿章现在还没有说出发怒的原因,一旦说出来,杨巴就没有话语的主动权了。
  杨巴这句话既为他争取了时间,也堵住了李鸿章的嘴。这时,如果李鸿章的嘴再犯错,那就没有解释的余地了。如果李鸿章没有了挽救尴尬局面的退路,那么也就等于杨巴没有了逃脱惩罚的退路。从这里,我们可见杨巴之聪慧、胆识与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杨巴说话的效果最好。他的第二句话充满了智慧,正话反说,巧妙地让李鸿章知道了真相。这里的巧妙在于杨巴把李鸿章不认识芝麻粒说成了不喜欢芝麻。两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不认识芝麻”是说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喜欢芝麻”是说个人的喜好:不认识芝麻粒而扔茶汤是一种低级错误,不喜欢芝麻而扔茶汤是中堂大人的权利。杨巴的聪明在于他看到李鸿章扔茶汤这个错误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却是可以选择的,李鸿章错误的原因却是可以掩饰的。杨巴这样讲,既给李鸿章一个合理的退路,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又让李鸿章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同时,他还为其他在场的人开脱,免除了他们的责任。
  杨巴第二句话已经很巧妙地讲明了事情的真相,完美地解决了尴尬的局面。第三句话是不是仅为奉承之辞呢?其实,不是的。“大人不记小人过”,表面上是说杨巴犯错了,请李鸿章原谅。实际上,在讨饶、奉承的同时,更是杨巴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的讨赏。李鸿章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知者当无罪。”这句话既是对杨巴说的,也是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
  第三,问题的解决最完美。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棘手的问题,杨巴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三句话不仅挽回了自己和扬七的饭碗,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而且还解除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他不仅没有被惩罚,还得到了嘉奖。可谓一举多得。而且,他让这一切尴尬心照不宣地只发生在两个人的心里。总之,杨巴解决问题的完美在于他让最尴尬的局面有了最理想的结局。
  也许有学生会问,杨巴这样说话,是不是不够真实和诚实呢?我们觉得,中国人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文化。中国人谁都不喜欢说谎话被欺骗,但中国人也不喜欢真实的话在任何时候都直来直去地说。
  杨巴的“好”嘴让我们领悟到,在我们中国,真实的话,不一定都要说,否则有时候会让所有的人都尴尬。“对”的话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对象面前说,也会变得没有意义。真实的话需要巧妙地说,巧妙的话要看对象说,这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说妥当的话,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对象,说正确的话。
其他文献
黄晓娟  女,1985年出生,傈僳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人。2003年毕业于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3—2009年,任黎光完小音乐教师;2009—2018年,任黎明完小音乐教师,参与、组织傈僳族童声合唱团的排练与演出等活动;2018年,任黎明幼儿园园长。从教十八年,黄老师带领合唱团演出十余次,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一、大山深处的乡村音乐老师  我出生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的一个小村庄
编者按:整体感知—获取信息—概括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知道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有哪些,也不能教给学生一些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而这两个步骤又直接制约着第三步的效果。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章,其中商利民老师的文章从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论述建立个体文本阅读的认知图式,张广武和杜会肖老师的文章提供实践中的具体例子。希望它们能给读者朋友提供有益借
冰心的《忆读书》被选进了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作为一篇叙事散文,《忆读书》的语言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    1 《忆读书》的长句特点及分析    《忆读书》的语言特点主要在于大量使用长句子。例如第2自然段的第2个句子: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编者按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坚持一体化办学和全贯通培养,建立了新型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教育浸润生命”教育理念和“生命浸润”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本期,本栏目将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示、分享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化办学是指基于整体育人理念对学校发展进行全局谋划和整体设计,
其实,“作文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貌似无技巧其实是最高技巧。为什么这两篇作文有着如此咸鱼翻身的命运,似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阐释。    一、如何表现不新的主题?——剥去庸人思路,精于选材    古往今来,主题出新实属不易。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考场作文贵在运用新鲜的材料表现不新的主题。选材自然选用那些真实、典型、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
近期,随着国内物价的节节攀升,一个新的词语——“菜奴”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这里我们以“菜奴”为例,来探寻一下网络词语的诞生过程。    一、现实生活中的“菜奴”    所谓“莱奴”,简单地说,就是“因菜价普遍上涨而感到生活压力加大的人群”。自2010年上半年以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到钱包里的钱越来越不禁花了,再看看物价,在悄无声息中一天天走高,人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正视自己的菜篮子的品种和品质,感
笔者主持的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的案例研究”,是系统探索课文阅读教学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力求通过课文的学习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一、实验源起  1 源于教学实践  课文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理解最深的语言材料,从这样的语言范例中学习写作会收到较好的写作效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段,能够激发写作兴趣、快速掌握写作技巧。  2 源于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从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来看,记叙
一、填空: 1.jīng2.shàn3.制4.乃5.开阔6.置疑7.臣下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8.前9.胡寄垣10.《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二、判断: 1.×2.√3.√4.√5.√6.√7.√8.×9.√10.√  三、单项选择: 1.A2.B3.B4.A5.B6.C7.C8.B9.C10.A  四、多项选择: 1.AB2.ACD3.CD4.AB5.CD6.AC7.ABD8.BC9.CD1
与最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相比,今年的文言文试题从文本选择、题型题量、设题角度及要点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把追求新异作为目的,可以说这一板块是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一部分。这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政策持续性的表现。但18套试卷也在这种大的趋势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出地区间的不同特点,其中不乏令人关注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文本选择与设题形式两个方面对今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
结合全诗品味标题“忆菊”,会发现诗人是在搜寻记忆中各式各样的“华胄的名花”,铺陈点染,深情描绘,此“忆”应为时间之忆;其实诗人还表达一种空间之忆,诗人当时正在美国芝加哥学习,羁旅他乡,生出浓重的故土之念,他选择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时令选择了菊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植物形象,来表达一种东方文明的信念,以及一种弱国子民特有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全诗58行,可以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忆菊、绘菊、赞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