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精神分析和第二电影符号学理论,我们得知,观众看电影,其实就是一种镜像认同、欲望满足和认知升华的过程。而电影是否受观众欢迎,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潜在的观影欲望是否得到了满足。至于电影票房的高低,还和明星号召力、影片宣传所造成的观众期待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无意去探讨电影运作层面的问题,我们只想借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观众的欲望,探讨电影对观众欲望合理的承载方式,以期对大众电影的选题和制作提供一些参考。
电影的精神实质:从影片《8毫米》谈起
电影《8毫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豪的遗孀在丈夫的保险箱里发现了卷8毫米电影胶片,上面记录着个女孩被虐杀的过程。私家侦探汤姆被请来调查该事件的真实性。经过调查,汤姆了解到有个变态摄制组直接杀害裸体女孩来拍制影片的内幕。真相逐渐被揭示出来,原来是富豪自己掏钱聘请变态摄制组杀害了那个女孩。汤姆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顾个人安危,干掉了变态摄制组那伙人,为被害女孩报了仇。
本片对人性作了非常悲观和幽暗的诠释是一部反思本体的电影,影片本身也得到了观众的青睐。在影片中,侦探汤姆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7富豪的管家回答道:“不为什么。因为他有钱有权,他可以为所欲为。”后来汤姆又找到了那个亲手执行虐杀的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你以为我家庭有问题?以为我有精神病?不!我家庭幸福,我也很健康。我这么做,只是因为我想。刀刺入女孩身体时她的表情,让我有快感。”至此,影片演变成了一则阐述观众欲望与电影生产之间关系的真实寓言。那个已逝富豪就代表着充满欲望的观众,他愿意为色情和暴力付费,变态摄制组就代表着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实际上,正是观众的欲望决定了哪些东西成为电影的商业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电影其实就是观众欲望的载体。
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人格结构学说和梦的解析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构成主要是无意识,意识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荣格主要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构成的。
拉康则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他认为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观众的观影情境与儿童从镜像中识别自我,认同自我的情境是十分类似的。比如,影片《8毫米》就会引发普通观众对于自身欲望的思考。
麦茨则把前人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符号学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第二电影符号学,其实质就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他提出,电影的实质就在于满足观众的“窥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在其结构中应该间接地反映观众下意识欲望的结构等等。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讲,麦茨所归纳的电影理论大多都是站得住脚的。
影像成了欲望的载体。现代电影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欲望的唤起,激发和实现,电影成了欲望的文本,而观影则变成了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观影过程中“认同”的心理工作模式,电影还承载着无形的理性认知,作用于观众的意识。
观众的潜在欲望:从电影的商业类型中分析
导演冯小刚说,“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提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或许就是大众电影选题和制作所应该遵循的一个潜规则。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体现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偏好的,应该就是电影的商业类型了。类型电影般具有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形象,而这些共同元素体现的正是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欲求。根据近两年的中美电影票房排行榜,根据榜上电影的类型归属我们可以看出,时下卖座的影片类型主要包括动作,武侠、喜剧、爱情、犯罪、惊险(包括惊悚、恐怖和冒险)、幻想(包括科幻和奇幻)、动画、古装、战争、悬疑、伦理、情色等等,其实这些类型的特征就是电影的商业元素,就是承载观众潜在欲望的电影卖点。根据这些商业类型,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我们来解析一下时下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尝试归纳出一些具体的无意识情结。
窥淫癖(性欲):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里,都有人类性欲的承载窥淫癖是人类性本能所激发的潜在欲望。在《加勒比海盗》和《蜘蛛侠》系列大片里,观众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演员们的性感魅力:影片《色·戒》更是直接展现了性爱本身,引来无数双眼睛的窥视。
运动情结:观众普遍喜欢动作片、武打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以来,排在票房榜前列的总是动作大片。这是因为,运动是所有动物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动物的求生本能所激发的原始欲望。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住在狭小的都市里使得每个人的运动潜意识遭到压抑人们就把这种原始欲望投射到动作片里寻求 种虚拟的满足,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观看体育赛事的原因。
施虐和受虐情结:生本能和死本能伴随着人的一生,它们是人类生命进程中的原始动力。在弗洛伊德看来,生存本能代表建设性,它按照快乐原则支配人的行为,死亡本能则正好相反,它代表着破坏毁灭和进攻的力量。如今,破坏成了好莱坞大片里的常见景象,比如《变形金刚》和《911》里的一片狼藉。近两年惊悚,恐怖和冒险的影片类型颇受观众欢迎,比如《达·芬奇密码》《谍影重重3》等影片,其惊险元素攫取了很多观众的心。
自恋情结:关于英雄的影片始终受到观众的欢迎,比如《加勒比海盗》《蜘蛛侠》和《哈里·波特》等,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这些影片的英雄主义表达策略。观众与电影产生认同的关键就在于其自恋情结。在刻画英雄的影片里,观众的自恋使得他与影片中的英雄产生了身份认同在观影过程中他虚拟地扮演了一回英雄,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恋情结。
幽默情结:在如今各种类型的影片里,都不缺少幽默这个商业元素,比如在《加勒比海盗2》和《蜘蛛侠3》中,笑料就随处可见。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里的欲望,其实质也是一种本能的宣泄。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和攻击的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散发着大量受压抑的本能欲望。
犯罪情结:人类的潜意识里都隐藏着一些可能导致邪恶的欲望,它们正是人类生本能、性本能和死本能的体现。在电影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犯罪,享受为所欲为的感觉,从而满足本我的冲动,这就是犯罪片、伦理片吸引观众的原因。
逃避情结:观众走进影院,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在人的无意识领域,本我总想逃避自我和超我的压抑,逃避那些来自于道德法律和社会现实的压力,趋向于轻松快乐,这也使得现代人产生了一种回望过去、回归自然和期待未来的情结。人们喜欢看儿童片动画片、古装片和幻想片,热衷于秀美的自然风光,对天然的东西趋之若鹜,都是逃避情结的体现。
公正情结: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公平合理的原则,这样才符合正义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国观众喜欢看武侠片,就是因为武侠精神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人类潜意识。
团圆情结:这来源于人类潜意识里“家”的原型,“团圆”体现的正是“家”的精神。追求团圆、追求皆大欢喜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观众期待电影呈现大团圆结局的根本原因。
竞争和征服欲: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没有消除自然界动物的那种弱肉强食、争斗和征服的潜意识,这是因为,人类社会里也一直存在着竞争与胜负。《墨攻》、《投名状》这些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正是承载着竞争和征服欲望的文本。
好奇和窥视欲:每个人都有窥视他人隐私的欲望,这来自于人类潜意识里的好奇心。希区柯克在影片《后窗》中,把“看电影”和“偷窥”这两种行为类比起来,使“看电影”行为本身变成了“偷窥”的隐喻。电影中的悬疑结构广受大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和窥视欲。
实际上,观众潜在欲望的能量构成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也是处在不断进化之中。这些无意识情结在人类心理中的能量构成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观众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也就有所不同。各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心理吧。上文对观众潜在欲望的解析无疑是肤浅和不成熟的,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这些粗浅的归纳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承载的合理方式:以良性认知驾驭潜在欲望
在“电影即欲望中介”这种商业逻辑的指引下,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业成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一个奇迹。国产电影要想获得观众的青睐,我们就得向好莱坞学习,在大众电影的选题和制作过程中,探究观众心理,考虑承载观众欲望的问题。上文所归纳的那些潜在欲望和无意识情结,都是以本我所追求的快乐为原则的,所以电影对观众欲望的虚拟满足,实际上也就是让观众获得快乐。
在电影形式上,让观众快乐的办法主要是营造精良的视听效果;而在电影内容上,要让观众快乐,就需要主创人员有意识地在电影文本里凝聚观众的潜在欲望。
然而,观众的心理需求不仅包括无意识层面的潜在欲望,还包括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实际上,那些直接诉诸观众欲望、主题缺失或者格调灰暗的影片,比如赤裸色情片、肤浅动作片等,往往遭到观众们的反感。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影片,那些排在票房榜前列的大片,比如《蜘蛛侠》《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等系列影片,并没有忽视观众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主题表达,所谓良性认知镶嵌其中。
观众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情感认知: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类的三大情感,电影对这些情感的呈现和探讨始终是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2.理智认知: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哲学。在电影里,哲理高度的主题表达始终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毫无疑问,这些理性思考可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喜爱程度。3.人性认知:真善美是人类意识的最高理想,是完美的超我形象,是人性的最高价值取向,其反面则是假恶丑。如果影片里的人性获得观众的认同和赞美,那么影片本身就会更加吸引观众。
在大众电影的选题和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去承载观众的潜在欲望,还要竭力传达观众感兴趣的那些主题和认知。《卡萨布兰卡》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以它为例,我们来解析一下电影承载观众欲望的合理方式。《卡萨布兰卡》讲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用回忆揭示出男女主人公曾经的相遇和情感纠葛,剧情悬念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片尾里克顺利地完成了把伊尔莎夫妇送上飞机的壮举,满足了观众追求正义的愿望,可以说是颇得人心。而影片之所以那么吸引观众,绝不只是那些显见的卖点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每个观众,里克深明大义的举动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得到了观众们的赞同。在这样一些良性认知的指引下,那些迎合观众欲望的卖点被有机组织起来,从而使得影片令人回味无穷,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欲望满足和认知升华的最佳效果。《卡萨布兰卡》《阿甘正传》《英雄本色》《蜀山》《倩女幽魂》等影片,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大众电影既要善于承载观众的潜在欲望,又要善于镶嵌真善美的良性认知。导演徐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在1984年创办“电影王作室”的时候,曾经明确提出过对导演的要求:
1.要有自己的风格;2.要言之有物——即使功夫片,也要有话说;3.要走“群众路线”,商业片一定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得到宣泄,心情转佳。这三个要求既是徐克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追求,又是他将艺术和商业有机融合而赢得观众的法宝。所有大众电影的创作者,当以这三个要求共勉。
电影的精神实质:从影片《8毫米》谈起
电影《8毫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豪的遗孀在丈夫的保险箱里发现了卷8毫米电影胶片,上面记录着个女孩被虐杀的过程。私家侦探汤姆被请来调查该事件的真实性。经过调查,汤姆了解到有个变态摄制组直接杀害裸体女孩来拍制影片的内幕。真相逐渐被揭示出来,原来是富豪自己掏钱聘请变态摄制组杀害了那个女孩。汤姆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顾个人安危,干掉了变态摄制组那伙人,为被害女孩报了仇。
本片对人性作了非常悲观和幽暗的诠释是一部反思本体的电影,影片本身也得到了观众的青睐。在影片中,侦探汤姆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7富豪的管家回答道:“不为什么。因为他有钱有权,他可以为所欲为。”后来汤姆又找到了那个亲手执行虐杀的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你以为我家庭有问题?以为我有精神病?不!我家庭幸福,我也很健康。我这么做,只是因为我想。刀刺入女孩身体时她的表情,让我有快感。”至此,影片演变成了一则阐述观众欲望与电影生产之间关系的真实寓言。那个已逝富豪就代表着充满欲望的观众,他愿意为色情和暴力付费,变态摄制组就代表着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实际上,正是观众的欲望决定了哪些东西成为电影的商业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电影其实就是观众欲望的载体。
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人格结构学说和梦的解析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构成主要是无意识,意识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荣格主要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构成的。
拉康则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他认为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观众的观影情境与儿童从镜像中识别自我,认同自我的情境是十分类似的。比如,影片《8毫米》就会引发普通观众对于自身欲望的思考。
麦茨则把前人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符号学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第二电影符号学,其实质就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他提出,电影的实质就在于满足观众的“窥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在其结构中应该间接地反映观众下意识欲望的结构等等。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讲,麦茨所归纳的电影理论大多都是站得住脚的。
影像成了欲望的载体。现代电影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欲望的唤起,激发和实现,电影成了欲望的文本,而观影则变成了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观影过程中“认同”的心理工作模式,电影还承载着无形的理性认知,作用于观众的意识。
观众的潜在欲望:从电影的商业类型中分析
导演冯小刚说,“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提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或许就是大众电影选题和制作所应该遵循的一个潜规则。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体现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偏好的,应该就是电影的商业类型了。类型电影般具有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形象,而这些共同元素体现的正是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欲求。根据近两年的中美电影票房排行榜,根据榜上电影的类型归属我们可以看出,时下卖座的影片类型主要包括动作,武侠、喜剧、爱情、犯罪、惊险(包括惊悚、恐怖和冒险)、幻想(包括科幻和奇幻)、动画、古装、战争、悬疑、伦理、情色等等,其实这些类型的特征就是电影的商业元素,就是承载观众潜在欲望的电影卖点。根据这些商业类型,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我们来解析一下时下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尝试归纳出一些具体的无意识情结。
窥淫癖(性欲):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里,都有人类性欲的承载窥淫癖是人类性本能所激发的潜在欲望。在《加勒比海盗》和《蜘蛛侠》系列大片里,观众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演员们的性感魅力:影片《色·戒》更是直接展现了性爱本身,引来无数双眼睛的窥视。
运动情结:观众普遍喜欢动作片、武打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以来,排在票房榜前列的总是动作大片。这是因为,运动是所有动物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动物的求生本能所激发的原始欲望。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住在狭小的都市里使得每个人的运动潜意识遭到压抑人们就把这种原始欲望投射到动作片里寻求 种虚拟的满足,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观看体育赛事的原因。
施虐和受虐情结:生本能和死本能伴随着人的一生,它们是人类生命进程中的原始动力。在弗洛伊德看来,生存本能代表建设性,它按照快乐原则支配人的行为,死亡本能则正好相反,它代表着破坏毁灭和进攻的力量。如今,破坏成了好莱坞大片里的常见景象,比如《变形金刚》和《911》里的一片狼藉。近两年惊悚,恐怖和冒险的影片类型颇受观众欢迎,比如《达·芬奇密码》《谍影重重3》等影片,其惊险元素攫取了很多观众的心。
自恋情结:关于英雄的影片始终受到观众的欢迎,比如《加勒比海盗》《蜘蛛侠》和《哈里·波特》等,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这些影片的英雄主义表达策略。观众与电影产生认同的关键就在于其自恋情结。在刻画英雄的影片里,观众的自恋使得他与影片中的英雄产生了身份认同在观影过程中他虚拟地扮演了一回英雄,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恋情结。
幽默情结:在如今各种类型的影片里,都不缺少幽默这个商业元素,比如在《加勒比海盗2》和《蜘蛛侠3》中,笑料就随处可见。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里的欲望,其实质也是一种本能的宣泄。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和攻击的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散发着大量受压抑的本能欲望。
犯罪情结:人类的潜意识里都隐藏着一些可能导致邪恶的欲望,它们正是人类生本能、性本能和死本能的体现。在电影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犯罪,享受为所欲为的感觉,从而满足本我的冲动,这就是犯罪片、伦理片吸引观众的原因。
逃避情结:观众走进影院,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在人的无意识领域,本我总想逃避自我和超我的压抑,逃避那些来自于道德法律和社会现实的压力,趋向于轻松快乐,这也使得现代人产生了一种回望过去、回归自然和期待未来的情结。人们喜欢看儿童片动画片、古装片和幻想片,热衷于秀美的自然风光,对天然的东西趋之若鹜,都是逃避情结的体现。
公正情结: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公平合理的原则,这样才符合正义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国观众喜欢看武侠片,就是因为武侠精神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人类潜意识。
团圆情结:这来源于人类潜意识里“家”的原型,“团圆”体现的正是“家”的精神。追求团圆、追求皆大欢喜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观众期待电影呈现大团圆结局的根本原因。
竞争和征服欲: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没有消除自然界动物的那种弱肉强食、争斗和征服的潜意识,这是因为,人类社会里也一直存在着竞争与胜负。《墨攻》、《投名状》这些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正是承载着竞争和征服欲望的文本。
好奇和窥视欲:每个人都有窥视他人隐私的欲望,这来自于人类潜意识里的好奇心。希区柯克在影片《后窗》中,把“看电影”和“偷窥”这两种行为类比起来,使“看电影”行为本身变成了“偷窥”的隐喻。电影中的悬疑结构广受大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和窥视欲。
实际上,观众潜在欲望的能量构成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也是处在不断进化之中。这些无意识情结在人类心理中的能量构成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观众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也就有所不同。各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心理吧。上文对观众潜在欲望的解析无疑是肤浅和不成熟的,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这些粗浅的归纳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承载的合理方式:以良性认知驾驭潜在欲望
在“电影即欲望中介”这种商业逻辑的指引下,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业成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一个奇迹。国产电影要想获得观众的青睐,我们就得向好莱坞学习,在大众电影的选题和制作过程中,探究观众心理,考虑承载观众欲望的问题。上文所归纳的那些潜在欲望和无意识情结,都是以本我所追求的快乐为原则的,所以电影对观众欲望的虚拟满足,实际上也就是让观众获得快乐。
在电影形式上,让观众快乐的办法主要是营造精良的视听效果;而在电影内容上,要让观众快乐,就需要主创人员有意识地在电影文本里凝聚观众的潜在欲望。
然而,观众的心理需求不仅包括无意识层面的潜在欲望,还包括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实际上,那些直接诉诸观众欲望、主题缺失或者格调灰暗的影片,比如赤裸色情片、肤浅动作片等,往往遭到观众们的反感。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影片,那些排在票房榜前列的大片,比如《蜘蛛侠》《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等系列影片,并没有忽视观众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主题表达,所谓良性认知镶嵌其中。
观众意识层面的认知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情感认知: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类的三大情感,电影对这些情感的呈现和探讨始终是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2.理智认知: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哲学。在电影里,哲理高度的主题表达始终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毫无疑问,这些理性思考可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喜爱程度。3.人性认知:真善美是人类意识的最高理想,是完美的超我形象,是人性的最高价值取向,其反面则是假恶丑。如果影片里的人性获得观众的认同和赞美,那么影片本身就会更加吸引观众。
在大众电影的选题和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去承载观众的潜在欲望,还要竭力传达观众感兴趣的那些主题和认知。《卡萨布兰卡》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以它为例,我们来解析一下电影承载观众欲望的合理方式。《卡萨布兰卡》讲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用回忆揭示出男女主人公曾经的相遇和情感纠葛,剧情悬念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片尾里克顺利地完成了把伊尔莎夫妇送上飞机的壮举,满足了观众追求正义的愿望,可以说是颇得人心。而影片之所以那么吸引观众,绝不只是那些显见的卖点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每个观众,里克深明大义的举动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得到了观众们的赞同。在这样一些良性认知的指引下,那些迎合观众欲望的卖点被有机组织起来,从而使得影片令人回味无穷,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欲望满足和认知升华的最佳效果。《卡萨布兰卡》《阿甘正传》《英雄本色》《蜀山》《倩女幽魂》等影片,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大众电影既要善于承载观众的潜在欲望,又要善于镶嵌真善美的良性认知。导演徐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在1984年创办“电影王作室”的时候,曾经明确提出过对导演的要求:
1.要有自己的风格;2.要言之有物——即使功夫片,也要有话说;3.要走“群众路线”,商业片一定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得到宣泄,心情转佳。这三个要求既是徐克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追求,又是他将艺术和商业有机融合而赢得观众的法宝。所有大众电影的创作者,当以这三个要求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