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琢磨磨方成器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借治玉的方法说:“如琢如磨。”玉不琢不成器,修身养性亦然。
  名列首席的大弟子颜回,比老师小三十岁。孔子感叹说:“贤人啦,颜回啊!一碗饭,一瓢汤,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曾随孔子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困难重重,甚至饿肚子,弟子们有些茫然。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孔子问:“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于旷野,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还没有达到仁和知,所以别人不实行。”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个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武王灭商,两人羞于食周朝的俸禄,隐居首阳山,饥饿而死。被视为清高守节的楷模。王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因直言诤谏,被纣王剖心。
  孔子又问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别人接受不了,是否可以降低要求?”孔子说:“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志向就低了。”
  孔子再问颜回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宏大的,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不被人家采纳,如是我们的‘道’没有修好,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自己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本色!”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很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可以给弟子当管家,这是我所知道的孔子对弟子最独特的评价了。
  路途上还发生了一件事,绝粮七天。子贡费尽周折弄回一些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不料,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送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着怕别人吃了生病,丢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能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啊。”孔子环顾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回到鲁国,颜回日以继夜地帮助孔子整理典籍,是《易》的主要整理人之一。因呕心沥血,颜回29岁头发全白了,英年早逝。孔子极为悲痛。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如今就没有像他这样的人了。”颜回去世,由于家境贫寒,以至无力按照当时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四处筹措,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作为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稍作妥协,便可换富贵生活。可他始终追随老师,坚守理想,一辈子与贫困为伴,毫无怨言。这种坚守和历练,使颜回最终成为孔子所希望修成的君子。
  孔子一生中所尊奉的人:在周京洛邑是博学的老子;在卫国是以德治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齐国是政治家晏平仲;在楚国是重孝道、终身不仕的老莱子;在郑国是改革家子产;在鲁国是有克制力的大夫孟公绰。而孔子多次称道的却是柳下惠。
  柳下惠是“坐怀不乱”的主角。一个寒夜,柳下惠外出还城,错过入城的时间,只好宿于城门洞。深夜,一个女子至门洞,衣衫单薄,瑟瑟发抖。柳下惠恐其冻坏,解开外衣把她裹住,同坐一夜,再没发生任何事。
  千百年来,对故事的真实性一直都有争论。“文革”中批孔,顺带也对柳下惠讨伐一番,说柳下惠是个为孔子仁义学说服务的“假典型”。烟云过后的今天,重温这个故事,可以肯定地说:世上一定有这样的正人君子。异性入怀,是对人格的考验。趁人之危有所求,还是给人温暖无需报,在天知地知的夜晚,全靠人的自律。无欲则刚,柳下惠坐怀不乱,无论在过去、今天还是未来,这都是一种考验和修炼,都有其独特的道德价值和人性意义。其实,柳下惠所接受的人格考验,并非坐怀不乱,真正的考验是仕途多舛。当时,柳下惠的道德和学问都美名在外,各国诸侯争相以高官厚禄聘他,却被他一一拒绝。有人问其故,他答道:“我在鲁国之所以屡遭黜免,是因为坚持做人的原则。如果这点不变,到了哪里都一样,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孟子认为,柳下惠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这些品德是难能可贵的,其可为“百世之师”。
  梅花香自苦寒来,颜回、柳下惠能在困境中安贫乐道,的确是平日一点一滴的磨炼得来的。两千多年过去了,世间天翻地覆,这类君子身上所具有的纯正、坚守、智慧、豁达的品德,虽然会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同的评价,但并没有因时间的打磨而褪色,依然如玉一般,在岁月的深处熠熠生辉。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有个秀士,到一古刹,见山门内供养的弥勒菩萨,摊着胸,张着口大笑,觉得菩萨好不庄重,便问旁边老僧:“和尚,这位菩萨笑什么呢?”  老僧答道:“不笑什么,他是在笑你。”  秀士觉得好奇,又问道:“我没来时,他已在那里笑,一会儿我走了,他还會在那里笑,为什么偏偏说是笑我呢?”老僧道:“居士难道有所不知,泥人常笑话泥人的。”  秀士听和尚说出这话,也冷笑一声,说:“菩萨本来是泥塑的,说他是个泥人,没有错。
当你开始坚定梦想时,梦想就会向你张开翅膀  我有个朋友叫蒙提·罗伯兹,他在圣思多罗(San Ysidro)拥有一个牧马场。他一直让我借用他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为帮助边缘青少年的社工活动筹备基金。  上次我在那座牧场筹款时,他在向大家介绍我时这么说道,我跟你们说,我让杰克借用我的住宅是有原因的。这故事跟过去的一个年轻人有关,他的父亲是位流浪马术师,在不少马厩、赛马场、农场和牧场都待过,帮助训练马
在一期《开讲啦》节目中,职场新人高嘉晗提问说:“现在传说办公室有两种人,第一种人看到领导进电梯,就赶紧快走几步,跟着领导套近乎的人。另一种是赶紧慢走几步,不和领导进同一电梯的人。我很好奇,在生活中,您是哪种人?”  撒贝宁反问:“我想问你,如果是你呢?”“我是第二种人。”“就你会慢走几步。”“对。”“不想和领导坐一个电梯,是因为你怕尴尬。我个人感觉自自然然最好,你无论是赶两步,一定要跟领导坐一个电
吃过晚饭坐在电脑前上网的时候,从商学院毕业的合肥浪漫女孩杨莉无意中发现这样的消息:“当前中国有41.1%的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随着英年早逝现象的增多,关注白领健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杨莉抬起头来思考片刻,随即接着看下去:“面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女性白领更加容易表现出情绪上、身体上的疲劳反应。”  当天夜里看完报道,杨莉默默地分析,觉得这条
少年时住在奶奶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24号院内。那是一个有数十户居民的大院,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各有一个装有自来水龙头的天井。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统一改叫向阳院了。院门上方请业余书法家用油漆写了“向阳院”三个红字,两侧还贴了一副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奶奶是居委会干部,戴了红袖章,隔三岔五地去区里开会,回来后召集大伙传达。传达什么精神,我这个在一旁活蹦乱跳的孩子根本没注意听,也就记不住了
中外许多事业有成的名人,往往为了研究某个问题,专心致志,痴迷“忘食”,闹出了不少笑话。  陈景润有一次去食堂吃饭,想着一道难题的解法,想着想着,竟转了个圈又回来了。别人问他:“你吃饭了吗?”他竟回答:“吃过了。”  牛顿有一回请朋友到家做客,饭菜做好后,他就去实验室专心做实验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等了又等,还是不见他。朋友因急于赶去上班,就独自把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
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邓广铭、金克木、张中行和季羡林,人称“燕园四老”。邓广铭毕业后,留校任教,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尤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论学历,金克木不过小学毕业。可他聪慧、用功,自学多国语言,在翻译和写作上成绩斐然,成为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从印度归国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后任北大东语系教授,长达52年。张中行早年毕业于北大,多年从事
在孙吴政权统治江东时,世家豪族势力急剧膨胀,奢侈腐败之风日盛。  是仪,东吴孙权拜他为重臣,与孙权相随50年。是仪为东吴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封为都乡侯,但他一生从不置私产,不接受俸禄以外的赏赐,不接受他人的馈赠,被誉为“三不都乡侯”, 而且乐于赈济赡养贫困之人,家中无储蓄,房舍财物能供给日常生活就行。他不穿华贵的衣服,不吃讲究的饭菜,一生过着平民百姓般的俭朴生活。他廉洁自处,一心为公,能够忍受清贫
父亲幼年没有过真正的家。我的祖母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祖父没有再娶。到八岁时,父亲已经旅居过三个国家。  父亲酷爱动手制作东西,他的作品焕发着一种恒久的感觉。父亲是个勤于思考的人,六岁那年,这个脸庞圆圆的孩子为使自己能坐得更舒服些,把餐桌腿锯掉了一截。为此他挨了罚,却获得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勇气。后来,十岁时,父亲用捡来的废旧零件拼装了一辆自行车。二十岁那年,他又如法炮制,用一辆破派卡特的零件拼装了
大概这世间自命不凡的人太多了吧。他被贬出京城,嘴上念叨的一直是这句话。寒窗苦读几十载,考取功名,混得一官半职,想想赶考时候立下的志愿是清理官场上那些浪得虚名自命不凡之徒。转眼十年过去,他已是不惑之龄。败于党争,他愿赌服输。可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恰恰变成了他最厌恨的那种人。官拜宰相他是否浪得虚名,昔年壮志酬筹他是否自命不凡?只怪这些年太过顺遂。  一行人风尘仆仆从长安一路走向安西,路过甘州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