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增加了多元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各种文化冲突不断,文化适应问题随之得到广泛的关注。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高中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消费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了解这一群体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情况。从而在理论上为深入了解高中生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能力提供现实依据,进而可以进一步解读全球化对高中生的影响,为以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在现实生活层面,有利于帮助高中生理解全球化,处理全球化过程中的现实文化冲突,探寻如何培养其文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高中生;文化适应
至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较为著名的有区分了文化适应四种不同类型的Berry跨文化适应模式,从描述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分析社会心理层面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入手的Ward文化适应过程模型,还有全面总结、分析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的Danckworrt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成年群体凭借网络媒体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其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低于成年人,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移民、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普通高中生相对于少数民族和留学生会出现较少的文化适应问题,但这一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情况究竟如何,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为了调查在全球化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的文化适应情况,在国外文化适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其他学者的调查问卷量表,根据本次研究想要调查的内容,制订了从消费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认同四个维度的问卷,并对河师大附中的高中生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核心概念界定
虽然关于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应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关于文化适应概念的界定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认识,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来自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1936年给出的界定:“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 本次研究也是借用的这一定义。
二、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调查方案设计:本次研究制订了一个包含消费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四个维度的问卷。考虑到性别、年龄、年级、文理分科等变量对高中生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的影响情况,而将他们视为分析的重要的自变量。
正式调查:本次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现实条件,选择了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242份问卷,回收237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问卷率达100%。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1.年龄:在年龄方面,14岁的有3人,15岁的有92人,16岁的有119人,17岁的有2I人,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3%,39.1%,50.6%,8.9%。15岁和16岁的学生居于主流。。
2.性别:在男女性别比例方面,237份问卷中有2份没有填写,男女填写比率分别为46.8%、53.2%,性别比例较为均衡。
3.年级:本次调查只调查了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其中,高一的有118人,高二的有119人,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9.8%,50.2%。
4.文理科: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高二文理科各抽取了一个班,其中文科生56人,理科63人,共计119人,他们分别占47.1%,52.9%。
通过对样本的基本分析,本次调查结果适合进行交互分析,但是由于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意义不大,因此问卷分析过程中就不再做描述。
三、问卷分析与结论
在调查之前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已然发生变化。(二)国外的行为方式对高中生产生一定影响。(三)高中生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四)高中生在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四个方面假设。经过对问卷的详细分析发现,虽然调查结果与原假设基本一致,但问题并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严重。经过反复的检查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第一,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一直奉行的消费理念。通过数据显示,在消费观念上,65.8%的高中生选择“该花就花“,只有32.9%的同学选择“尽量节约”。而且通过调查发现, 53.2%的同学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消费,48.9%的人认为自己是影响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最大的因素,自己的爱好是购买商品的主要因素,在名牌服饰上,只有0.8%的人非名牌不可,60.6%的人持中立态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说明高中生在消费上更加注重自我的需要,节约型消费方式已经不再是当今高中生主流的消费观念,西方的后現代消费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高中生的消费观念。究其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外消费观念的冲击是高中生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人们多样化的消费得到满足。
第二,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选择。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对高中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行为习惯”维度中,以“和同学吃饭是否会AA制”这一问题为例,44.5%选择会AA制,只有1.7%的人表示不会,53.7%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在庆祝生日时,52.3%的人选择吃生日蛋糕,而只有15.3%的人选择吃长寿面,32.4%选择两种都要,这说明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已经得到高中生的认可。但是在某些方面,如节日选择上,元旦(春节)被选次数最多,其次是端午节,国外的节日中除了母亲节(父亲节)占21.5%之外情人节、圣诞节的选项所占的比例很少。总而言之,相比教于国外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高中生仍然比较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国外有关亲情的节日却受到高中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虽然国外的一些行为和价值观念通过信息网络等传播媒介得到大肆的传播,而且这些西方价值价值观念已经得到多数群体的认同,但是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对于中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现有的中学生和高中生政治课本中,尤其是中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教师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三,高中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偏向生活化,多元文化价值观造成高中生价值观选择的困境。通过调研发现,26.1%的人认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不断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25.4%的人认为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21.1%的人认为是务实的思想,而积极的政治态度和追求完美的人格分别占16.6%、10.7%。这表明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加追求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质量,他们的追求偏向于生活化的方面。现有不少文献资料表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因此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你认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误区最严重的是什么”问题进行了调查。选择“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占35.9%的比例,居于首位。选择“拜金主义的兴起”占27.8%的比例,居于第二位。这表明自私自利和现实主义是多数高中生认为的价值观误区最严重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对于中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受调查者表示: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32.3%)、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渗透(17.9%)是造成当代中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多元文化价值观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中学生过来说,的确容易造成他们的认识误区,这在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66.7%的受访者认为非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导致了中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矛盾、偏差,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的模糊。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对待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矛盾,21.4%的受访者认为这些非主流价值观也拓展了中学生价值观的视域,使其有更开放的创新意识,蕴含了新时代的特征。11.8%的受访者也认为它们促使了中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了中学生社会化。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高中生自身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
第四,应加强对高中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提高该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经过调查发现,虽然77.1%的人認为中国传统文化适合今天高速发展的世界,88.1%的人认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高中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本民族的礼仪文化的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71.9%的人大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75.5%的人对民族文化礼仪,而这些问题在初高中政治课本中都有所涉及。为了调查高中生对于我国古代经典名作和成语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设计了几道问题。结果发现64.6%的人对《诗经》、《论语》、《道德经》等古籍是听说过,也读过一部分,而且24.1%只是听过却从来都没有读过。在问卷设计中,有意挑了一些比较晦涩的成语,如入吾彀中、诪张为幻、袂云汗雨、硁硁之愚等成语。经调查显示,59.5%的人表示从来没见过,只有3.8%的人认识大部分。但是对于一些好莱坞大片如《复仇者联盟》、《阿凡达》、《哈利波特系列》等,51.9%看过大部分,35.4%看过一小部分,只有0.4%的人表示没看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多元的文化选择,影响了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当今社会不合的问题,三我国的教育制度使高中生忙于升学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虽然通过本次调查不能简单的认为高中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中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因素越来越多,使各国面临国家安全的严重考验,民族认同感问题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应该加强对高中生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
四、思考
本次研究由于受到经费、人力、时间、精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尽管整体调查样本规模已经达到237份,已经可以作为大样本,但是样本量并不丰富,尤其是没有将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纳入样本范围。这样样本量更小,这必然会对研究结果的代表性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个学校内的高中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而不能轻易推广至更大的范围。而且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也不够丰富,主要是运用了描述性频率统计分析,以及与背景变量的交叉分析,因此对调查数据的挖掘深度还不够。文化适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本研究没有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J.Sam,J.W.Berry,TheCambridgeHandbookofAcculturation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6,p.11.
关键词:全球化;高中生;文化适应
至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较为著名的有区分了文化适应四种不同类型的Berry跨文化适应模式,从描述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分析社会心理层面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入手的Ward文化适应过程模型,还有全面总结、分析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的Danckworrt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成年群体凭借网络媒体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其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低于成年人,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移民、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普通高中生相对于少数民族和留学生会出现较少的文化适应问题,但这一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情况究竟如何,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为了调查在全球化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的文化适应情况,在国外文化适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其他学者的调查问卷量表,根据本次研究想要调查的内容,制订了从消费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认同四个维度的问卷,并对河师大附中的高中生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核心概念界定
虽然关于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应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关于文化适应概念的界定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认识,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来自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1936年给出的界定:“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 本次研究也是借用的这一定义。
二、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调查方案设计:本次研究制订了一个包含消费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四个维度的问卷。考虑到性别、年龄、年级、文理分科等变量对高中生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适应的影响情况,而将他们视为分析的重要的自变量。
正式调查:本次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现实条件,选择了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242份问卷,回收237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问卷率达100%。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1.年龄:在年龄方面,14岁的有3人,15岁的有92人,16岁的有119人,17岁的有2I人,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3%,39.1%,50.6%,8.9%。15岁和16岁的学生居于主流。。
2.性别:在男女性别比例方面,237份问卷中有2份没有填写,男女填写比率分别为46.8%、53.2%,性别比例较为均衡。
3.年级:本次调查只调查了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其中,高一的有118人,高二的有119人,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9.8%,50.2%。
4.文理科: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高二文理科各抽取了一个班,其中文科生56人,理科63人,共计119人,他们分别占47.1%,52.9%。
通过对样本的基本分析,本次调查结果适合进行交互分析,但是由于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意义不大,因此问卷分析过程中就不再做描述。
三、问卷分析与结论
在调查之前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已然发生变化。(二)国外的行为方式对高中生产生一定影响。(三)高中生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四)高中生在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四个方面假设。经过对问卷的详细分析发现,虽然调查结果与原假设基本一致,但问题并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严重。经过反复的检查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第一,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一直奉行的消费理念。通过数据显示,在消费观念上,65.8%的高中生选择“该花就花“,只有32.9%的同学选择“尽量节约”。而且通过调查发现, 53.2%的同学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消费,48.9%的人认为自己是影响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最大的因素,自己的爱好是购买商品的主要因素,在名牌服饰上,只有0.8%的人非名牌不可,60.6%的人持中立态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说明高中生在消费上更加注重自我的需要,节约型消费方式已经不再是当今高中生主流的消费观念,西方的后現代消费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高中生的消费观念。究其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外消费观念的冲击是高中生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人们多样化的消费得到满足。
第二,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选择。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对高中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行为习惯”维度中,以“和同学吃饭是否会AA制”这一问题为例,44.5%选择会AA制,只有1.7%的人表示不会,53.7%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在庆祝生日时,52.3%的人选择吃生日蛋糕,而只有15.3%的人选择吃长寿面,32.4%选择两种都要,这说明国外的一些行为观念已经得到高中生的认可。但是在某些方面,如节日选择上,元旦(春节)被选次数最多,其次是端午节,国外的节日中除了母亲节(父亲节)占21.5%之外情人节、圣诞节的选项所占的比例很少。总而言之,相比教于国外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高中生仍然比较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国外有关亲情的节日却受到高中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虽然国外的一些行为和价值观念通过信息网络等传播媒介得到大肆的传播,而且这些西方价值价值观念已经得到多数群体的认同,但是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对于中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现有的中学生和高中生政治课本中,尤其是中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教师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三,高中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偏向生活化,多元文化价值观造成高中生价值观选择的困境。通过调研发现,26.1%的人认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不断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25.4%的人认为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21.1%的人认为是务实的思想,而积极的政治态度和追求完美的人格分别占16.6%、10.7%。这表明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加追求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质量,他们的追求偏向于生活化的方面。现有不少文献资料表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因此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你认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误区最严重的是什么”问题进行了调查。选择“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占35.9%的比例,居于首位。选择“拜金主义的兴起”占27.8%的比例,居于第二位。这表明自私自利和现实主义是多数高中生认为的价值观误区最严重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对于中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受调查者表示: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32.3%)、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渗透(17.9%)是造成当代中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多元文化价值观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中学生过来说,的确容易造成他们的认识误区,这在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66.7%的受访者认为非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导致了中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矛盾、偏差,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的模糊。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对待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矛盾,21.4%的受访者认为这些非主流价值观也拓展了中学生价值观的视域,使其有更开放的创新意识,蕴含了新时代的特征。11.8%的受访者也认为它们促使了中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了中学生社会化。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高中生自身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
第四,应加强对高中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提高该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经过调查发现,虽然77.1%的人認为中国传统文化适合今天高速发展的世界,88.1%的人认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高中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本民族的礼仪文化的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71.9%的人大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75.5%的人对民族文化礼仪,而这些问题在初高中政治课本中都有所涉及。为了调查高中生对于我国古代经典名作和成语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设计了几道问题。结果发现64.6%的人对《诗经》、《论语》、《道德经》等古籍是听说过,也读过一部分,而且24.1%只是听过却从来都没有读过。在问卷设计中,有意挑了一些比较晦涩的成语,如入吾彀中、诪张为幻、袂云汗雨、硁硁之愚等成语。经调查显示,59.5%的人表示从来没见过,只有3.8%的人认识大部分。但是对于一些好莱坞大片如《复仇者联盟》、《阿凡达》、《哈利波特系列》等,51.9%看过大部分,35.4%看过一小部分,只有0.4%的人表示没看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多元的文化选择,影响了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当今社会不合的问题,三我国的教育制度使高中生忙于升学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虽然通过本次调查不能简单的认为高中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中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因素越来越多,使各国面临国家安全的严重考验,民族认同感问题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应该加强对高中生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
四、思考
本次研究由于受到经费、人力、时间、精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尽管整体调查样本规模已经达到237份,已经可以作为大样本,但是样本量并不丰富,尤其是没有将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纳入样本范围。这样样本量更小,这必然会对研究结果的代表性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个学校内的高中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而不能轻易推广至更大的范围。而且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也不够丰富,主要是运用了描述性频率统计分析,以及与背景变量的交叉分析,因此对调查数据的挖掘深度还不够。文化适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本研究没有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J.Sam,J.W.Berry,TheCambridgeHandbookofAcculturation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6,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