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就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发挥网络技术的应用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先就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的现状以及网络应用价值加以阐述,然后就网络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详细探究,期望能借此理论研究,为实际英语听说课教学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
【作者简介】韩婷(1988.11-),女,汉族,天津人,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2018级MBA在读,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基础英语。
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就要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供动力。
大学英语的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理念没有及时的改变,教学的方法不科学,这就会直接影响听说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在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时候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的现状。新的教学改革发展形势下,培养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就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注重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在听说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1.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价值。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愈来愈重要,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听说能力。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下,比较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为学生提供动态化的英语学习内容,能有效锻炼学生听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相应的软件,这就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环境,让学生跟着模仿,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
另外,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下,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鲜明的突出,才能提升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能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网络技术的应用优势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能为学生的高效化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高效化学习。
2.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措施。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将网络技术和英语听说课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能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提供了动力。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比较有限,加上教学的课堂比较僵化,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就很难激发兴趣。而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网络技术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听说的知识素材让学生选择,网络教室中教师为学生展示讲述的内容,将网络上搜索的单元教学主题资源链接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英语聽说的内容,如通过mp3或者是视频等方式来学习英语听说的内容,这就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应用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培养的能力重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结合实际英语教学情况能加以灵活选择方式。英语的听力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呈现出比较热门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能够了解优质的听力资源。如对《走遍美国》这一听力资源的运用,这是比较优质的听力材料内容,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就能为学生学习这一方面的听力内容提供素材,让学生能随时的获得相应的听力内容,听力的时候将重点的内容通过链接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重点的突破学习。
另外,英语的口头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练习的能力、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从网络上搜索和讲述的英语口语内容相关的资源,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的动力,通过丰富有趣的口语英语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重复播放教学的视频文件内容,在重点的部分暂停让学生模仿口语训练。通过网络教室主控台选择键让学生申请选择师生对话的情境或者是学生和学生对话的情境方式,通过语音聊天室的方式来进行练习,这样的方式就能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良好的训练。
综上言之,大学的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整体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高效化的学习。在运用网络的技术下,就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听说内容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高效化的学习。上文中对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探究分析,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凤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英语广场,2018(11):105-106.
[2]杨佑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证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7,38(05):148 103.
[3]郭大民.微课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01):192-194.
[4]欧阳苹果,王晓萍.网络学习社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18 (04):110-111.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
【作者简介】韩婷(1988.11-),女,汉族,天津人,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2018级MBA在读,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基础英语。
引言
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就要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供动力。
一、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的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理念没有及时的改变,教学的方法不科学,这就会直接影响听说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在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时候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的现状。新的教学改革发展形势下,培养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就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注重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在听说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价值和措施
1.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价值。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愈来愈重要,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听说能力。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下,比较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为学生提供动态化的英语学习内容,能有效锻炼学生听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相应的软件,这就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环境,让学生跟着模仿,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
另外,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下,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鲜明的突出,才能提升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能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网络技术的应用优势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能为学生的高效化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高效化学习。
2.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应用措施。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将网络技术和英语听说课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能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提供了动力。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比较有限,加上教学的课堂比较僵化,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就很难激发兴趣。而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网络技术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听说的知识素材让学生选择,网络教室中教师为学生展示讲述的内容,将网络上搜索的单元教学主题资源链接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英语聽说的内容,如通过mp3或者是视频等方式来学习英语听说的内容,这就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应用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培养的能力重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结合实际英语教学情况能加以灵活选择方式。英语的听力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呈现出比较热门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能够了解优质的听力资源。如对《走遍美国》这一听力资源的运用,这是比较优质的听力材料内容,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就能为学生学习这一方面的听力内容提供素材,让学生能随时的获得相应的听力内容,听力的时候将重点的内容通过链接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重点的突破学习。
另外,英语的口头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练习的能力、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从网络上搜索和讲述的英语口语内容相关的资源,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的动力,通过丰富有趣的口语英语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重复播放教学的视频文件内容,在重点的部分暂停让学生模仿口语训练。通过网络教室主控台选择键让学生申请选择师生对话的情境或者是学生和学生对话的情境方式,通过语音聊天室的方式来进行练习,这样的方式就能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良好的训练。
三、结语
综上言之,大学的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整体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高效化的学习。在运用网络的技术下,就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听说内容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高效化的学习。上文中对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探究分析,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凤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英语广场,2018(11):105-106.
[2]杨佑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证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7,38(05):148 103.
[3]郭大民.微课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01):192-194.
[4]欧阳苹果,王晓萍.网络学习社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18 (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