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用温度传感器、数据处理软件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改进实验,重新设计了“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的实验和“利用传感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情况”实验,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比热容 探究实验 温度传感器 减小散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138-02
比热容是热学知识中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做好“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更好地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第一个定性的探究实验建立比热容概念;再通过定量的探究实验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探究方法,学会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关注细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真态度。
二、实验教学过程
(一)分析教材实验,指出其不足之处
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课文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利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热得快)来分别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看看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并做好实验记录。两个电加热器的功率相同,当它们浸没在液体中加热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放出的热量相等,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实验发现,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的时间不同,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这说明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该实验现象明显,效果不错,可以定性地说明不同的物质吸热情况不同。但是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实验方案还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电加热器(热得快)的体积过大。由课本提供的图片可以发现,部分电热丝裸露在液体之外,且裸露的长度不同,这无法保证相等的时间里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2.盛液体的烧杯开口过大。这种大口径的烧杯散热快,会造成实验误差大,不利于做定量分析,实验明显不够严谨规范。实际教学中确实有部分学生向笔者提出了散热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笔者也顺势引导学生做了一些改进的讨论和分析。
3.这个时候学生还没学到电学的知识,还没有建立起安全用电的意识。该类型的电加热器(热得快)有漏电的风险,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 220 V的高电压,不利于学生独立操作。
4.实际情况下,多数学校的教室只有一个插座,安排学生使用那么多个电加热器(热得快)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困难较大,根本无法实现。有的时候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些困难呢。针对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了一些改进,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二)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一〗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
1.器材
托盘天平、试管2支(型号相同)、泡沫板(钻孔夹住试管)、温度计两支、烧杯两个、65℃左右的热水(热源)、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因受到热传导系数的影响,必须使用潮湿的沙子实验才能成功)、秒表、手机(录像)等。如图2为实验装置的实物图。
2.实验操作过程
(1)先用托盘天平测量出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必须使用潮湿的沙子)各60 g,然后分别装入相同的平底试管。
(2)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的试管用软木塞塞住,然后插入温度计,同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的沙子和水的初始温相同。
(3)将 65℃ 左右的热水倒入大烧杯中,待稳定后,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并同时放入热水中。此时,要记录初始温度,同时注意观察两试管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同时让一位同学进行录像,作为课堂素材,供下一阶段的学习讨论使用。
(4)当试管中的温度计的示数达到50℃ 时,分别记下沙子所用的时间和水所用的时间。表1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本实验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简化了器材装置,使教师和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不再那么繁重,学生实验时的操作更加简单 ,快速完成了“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節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2)运用“水浴加热法”,使用 65℃ 左右的热水作为热源,省去很多费时的准备工作。而且热源稳定,受热均匀,我们可以认为短时间内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是相等。
(3)两试管用木塞堵住,散热较少。
(4)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5)学生用手机录像,为后面的课堂思考、讨论提供了素材。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回顾课堂上的实验,达到巩固新概念的目的。
〖实验二〗利用传感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情况
1.器材
苏威尔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数字化软件、计算机、两个相同的可密封的塑料盒子、两根电阻相同的电热丝、较大的塑料桶(透明)、学生电源、导线若干、开关一个。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2.实验操作过程
(1)使用天平分别测得 60 g 的水和煤油。
(2)分别将 60 g 的水和煤油装入塑料盒中,并分别放入阻值相等的电热丝。注意电热丝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然后盖上盖子进行密封。 (3)将两个盒子一起放入透明的塑料桶中,同时,串联接好电路,使用 12 V学生稳压电源。在盒子上钻孔,然后分别插上温度传感器。
(4)在电脑上打开苏威尔实验软件系统,打开数据采集器,设置每隔 20 秒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实验总时间为 5 分钟。设置图像生成格式,如图 4 所示。
(5)闭合加热的电路开关,点击“开始”进行实验,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开始采集数据,电脑软件开始记录实验数据。最后生成记录的实验数据如图 4 所示。
(6)完成实验后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由图 4 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第200 秒,煤油升高 20℃,水升高 10℃。由此可见,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是水的 2 倍。这样严谨、规范的实验得到精确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 2 倍的结论。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分别将水和煤油装入密封塑料盒,再放进塑料桶中减小了空气流动,底座又是泡沫塑料,极大地减小了散热,使测量更准确,实验误差更小。
(2)使用相同的電热丝串联作为加热器,保证在相等的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且电热丝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分布均匀,使液体受热均匀。
(3)使用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可以使读数更准确,采集的数据更多,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三、小结
实验一缩短了实验所用的时间,使教师对课堂掌控自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简单易行,学生的独立简便操作。这既能培养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又能锻炼中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验二强化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通过减小散热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的细节,知道科学实验要精益求精,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讨论,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借助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软件,师生获取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新的概念就不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来自学生真实的操作体验和实验数据的验证。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电与热相结合,提前为学生将来焦耳定律的学习埋下伏笔。本套实验设备也可以针对焦耳定律做定量的实验研究。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比热容 探究实验 温度传感器 减小散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138-02
比热容是热学知识中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做好“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更好地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第一个定性的探究实验建立比热容概念;再通过定量的探究实验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探究方法,学会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关注细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真态度。
二、实验教学过程
(一)分析教材实验,指出其不足之处
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课文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利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热得快)来分别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看看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并做好实验记录。两个电加热器的功率相同,当它们浸没在液体中加热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放出的热量相等,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实验发现,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的时间不同,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这说明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该实验现象明显,效果不错,可以定性地说明不同的物质吸热情况不同。但是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实验方案还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电加热器(热得快)的体积过大。由课本提供的图片可以发现,部分电热丝裸露在液体之外,且裸露的长度不同,这无法保证相等的时间里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2.盛液体的烧杯开口过大。这种大口径的烧杯散热快,会造成实验误差大,不利于做定量分析,实验明显不够严谨规范。实际教学中确实有部分学生向笔者提出了散热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笔者也顺势引导学生做了一些改进的讨论和分析。
3.这个时候学生还没学到电学的知识,还没有建立起安全用电的意识。该类型的电加热器(热得快)有漏电的风险,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 220 V的高电压,不利于学生独立操作。
4.实际情况下,多数学校的教室只有一个插座,安排学生使用那么多个电加热器(热得快)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困难较大,根本无法实现。有的时候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些困难呢。针对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了一些改进,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二)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一〗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
1.器材
托盘天平、试管2支(型号相同)、泡沫板(钻孔夹住试管)、温度计两支、烧杯两个、65℃左右的热水(热源)、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因受到热传导系数的影响,必须使用潮湿的沙子实验才能成功)、秒表、手机(录像)等。如图2为实验装置的实物图。
2.实验操作过程
(1)先用托盘天平测量出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必须使用潮湿的沙子)各60 g,然后分别装入相同的平底试管。
(2)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的试管用软木塞塞住,然后插入温度计,同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的沙子和水的初始温相同。
(3)将 65℃ 左右的热水倒入大烧杯中,待稳定后,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并同时放入热水中。此时,要记录初始温度,同时注意观察两试管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同时让一位同学进行录像,作为课堂素材,供下一阶段的学习讨论使用。
(4)当试管中的温度计的示数达到50℃ 时,分别记下沙子所用的时间和水所用的时间。表1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本实验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简化了器材装置,使教师和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不再那么繁重,学生实验时的操作更加简单 ,快速完成了“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節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2)运用“水浴加热法”,使用 65℃ 左右的热水作为热源,省去很多费时的准备工作。而且热源稳定,受热均匀,我们可以认为短时间内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是相等。
(3)两试管用木塞堵住,散热较少。
(4)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5)学生用手机录像,为后面的课堂思考、讨论提供了素材。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回顾课堂上的实验,达到巩固新概念的目的。
〖实验二〗利用传感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情况
1.器材
苏威尔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数字化软件、计算机、两个相同的可密封的塑料盒子、两根电阻相同的电热丝、较大的塑料桶(透明)、学生电源、导线若干、开关一个。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2.实验操作过程
(1)使用天平分别测得 60 g 的水和煤油。
(2)分别将 60 g 的水和煤油装入塑料盒中,并分别放入阻值相等的电热丝。注意电热丝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然后盖上盖子进行密封。 (3)将两个盒子一起放入透明的塑料桶中,同时,串联接好电路,使用 12 V学生稳压电源。在盒子上钻孔,然后分别插上温度传感器。
(4)在电脑上打开苏威尔实验软件系统,打开数据采集器,设置每隔 20 秒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实验总时间为 5 分钟。设置图像生成格式,如图 4 所示。
(5)闭合加热的电路开关,点击“开始”进行实验,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开始采集数据,电脑软件开始记录实验数据。最后生成记录的实验数据如图 4 所示。
(6)完成实验后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由图 4 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第200 秒,煤油升高 20℃,水升高 10℃。由此可见,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是水的 2 倍。这样严谨、规范的实验得到精确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 2 倍的结论。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分别将水和煤油装入密封塑料盒,再放进塑料桶中减小了空气流动,底座又是泡沫塑料,极大地减小了散热,使测量更准确,实验误差更小。
(2)使用相同的電热丝串联作为加热器,保证在相等的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且电热丝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分布均匀,使液体受热均匀。
(3)使用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可以使读数更准确,采集的数据更多,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三、小结
实验一缩短了实验所用的时间,使教师对课堂掌控自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简单易行,学生的独立简便操作。这既能培养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又能锻炼中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验二强化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通过减小散热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的细节,知道科学实验要精益求精,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讨论,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借助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软件,师生获取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新的概念就不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来自学生真实的操作体验和实验数据的验证。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电与热相结合,提前为学生将来焦耳定律的学习埋下伏笔。本套实验设备也可以针对焦耳定律做定量的实验研究。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