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善于质疑的审辨能力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上有一条信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位家长说,他孩子的老师留的作业中有一道偏题怪题,他认为这反映出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混乱。
  这道题是问,一条船上装着若干只羊、若干只鸡和若干其他牲畜,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家长觉得这种题实在荒唐,无法得出答案。
  的确,用传统的观点看,这类题确实有点荒唐。但实际上这道题是几年前一项教育研究针对学生思辨能力而出的一道测试题。
  测试者从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了各20名学生,用这道题对他们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是,低年级学生一般都找不出答案;中年级学生有一部分写出了一些猜测性的答案;而高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写出了答案,当然也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由此看出,我们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要教师出了一道题,就一定会有标准答案。低年级学生还未形成这种思维定式,所以得不出答案;而高年级学生经过我们多年培养,已形成这种思维定式,所以不再怀疑题目本身的合理性,而是去设法编出一个答案。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学校的传统教学都是以让学生掌握“双基”为主,所有作业、考题都有“标答”。这种教学无疑是一种不增值的循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会,考试时再还给教师。
  “双基”当然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但是,信息时代到来后,教育正在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现代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培养质疑能力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起点。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力行,而质疑就是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上把学者叫作“有学问的人”,也是把“学”与“问”连在一起的。
  质疑也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Critical源于希腊文,意为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也含有标准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基于一定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杜威提倡“反省性思维”,格拉泽尔倡导批判性思维,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批判性思维已经被现代社会普遍确立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正如有些专家提出的,将Critical翻译成“批判性”容易产生误解,因为人们常把批判理解为一种否定。而实际上,Critical并不是否定的意思。所以近年来,许多专家将它翻译成“审辨性”或者“评判性”,这确实更接近其本意。审辨性思维的目的不是驳倒什么、否定什么,而是反对盲从,提倡“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主张从多角度思考,验证其合理性,并通过检测、补充、融合、修正,提升观点的水平和进行新的创造。审辨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面对学业、人生和社会问题时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审辨能力的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以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自主分析,通过缜密的推理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培养审辨能力要从学生乐于并善于质疑开始。
  乐于和善于质疑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设疑,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乐于和善于质疑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对知识和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新的知识和观点时,问一问“为什么”“是不是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看法”,在比较与鉴别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质疑既不是“置疑”,否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让所有不同看法并存,不分是非,而是要通过审问、慎思而明辨,进行理性判断,得出正确认识。这在当今社会矛盾复杂化、学生信息来源多渠道、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更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乐于和善于质疑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基础。创新往往始于质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教学中对不同内容的比较研讨,出些无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甚至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检验判断能力的问题等,都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环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我們也希望家长能认同并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共同培养不仅有知识、技能,而且有能力的新的一代。
其他文献
在学习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已经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且类比“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知道,运动的合成只有一种可能,但运动的分解却有无数种可能.曲线运动中典型的平抛运动,其分解方式也应多种多样.  1 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典型的曲线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今的教学模式大多为“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着题海战术来进行,教学氛围极其沉闷,以此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差,实际运用能力极为薄弱.这种书呆子式的教育不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工作站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Edward F·Redish提出的积极参与型的课堂,工作站式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课堂
摘 要:高中新课改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模式 尝试    高中新课改实验于2008-2009学年在江西省全面展开,这次课改是教与学的观念的一次大的更新。下面是本人对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
磁场可以对带电粒子的运动施加影响,只要设计适当的磁场,就可以控制带电粒子进行诸如磁聚焦、磁扩散、磁偏转、磁约束与磁滞留等运动.这些实际应用经常被用來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 磁聚焦
加德纳研究认为,学生在认知结构、智力因素、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对实验要求“一视同仁”、实验评价 “一把尺子量到底”这种“一刀切”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水平,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不能尽情展现个性与特长,中等生“吃不好”而不能提高实验能力,学困生“吃不了”而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中职物理教学,对于中职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工作,让中职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得以提升,才能让中职物理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将理论与中职物理教学相结合,是中职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1理实一体化教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就怎样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写作 教学实践 模仿 善用教材 写作习惯 讲评    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写作水平是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写作要求比以往有了大的提高,对达到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八级的写作要求如下:1.能根据所
科学学习要树立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促使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努力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探究性课堂学习模式,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尝试和研究.本文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探究环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课堂教学是一种开
“物理学科方法”指物理学习和研究中,用到的具有物理学科特征的科学思维方法.尽管当前,科学方法教育已受到相当重视,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方法,仍受到某些方面的制约,往往使方法被“泛化”,使学生对“方法”产生恐俱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必须认识到“物理学科方法”是具有隐性知识特点,具有情景性,与受所处 “物理情景”的约束,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只有使“方法”的显性化,才能使物理教学彰显
习惯影响人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笔者结合物理学科的优势,以“自主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省级课题为依托,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其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四个注重”,有效实现了“把创新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1注重实践体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