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充分认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时代意义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不懈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观世界近现代史,一些国家虽然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坚持厉行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了雄伟壮丽的新画卷,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发挥好法治的经济发展助推器、社会运行调节器作用,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如期完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契约自由、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发挥法治在稳定预期、激励创新上的重要功能。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迫切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法治在维护公正、促进和谐上的权威地位。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需要发挥法治在明晰权责、惩治犯罪、保障安全上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要求加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领域的立法执法司法力度,拓展法治在保障民权、化解民忧、改善民生上的空间。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从世界发展大趋势看,国家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竞争和治理能力竞争。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崇高使命。只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才能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精髓。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需要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需要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扎牢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体制机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相融合是制度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需要敞开胸怀拥抱现代科技,积极创新法治运行模式,为人类制度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深刻理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总体思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遵循法治规律,与时俱进提升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完善全面依法治国领导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当前,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同时,法治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坚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制度。要严格落实宪法规定,健全中国特色合宪性审查机制,确保违宪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和追究。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坚决纠正和撤销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
  坚持以良法善治为基本取向,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依据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法治理国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美丽。善治是法治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权利有保障、权力受制约、违法必追责、正义可预期、公平看得见的善治状态,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让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抓住“关键少数”作为重要方法,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守住底线,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真正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准确把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统一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新举措。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废释工作。科学立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和遵循立法规律,确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把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认真研究法律的调整范围、调整方式,科学评估法律的实施效果、社会影响。更加注重适应法治实践需要进行立改废释,从法治实践经验中提炼立法政策。民主立法的关键在于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加强与人民群众生產生活关系密切领域的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做到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让立法直通群众。依法立法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进一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坚决克服立法部门化、地方化倾向,切实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输送和利益集团干扰。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让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行政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用严密的程序遏制权力的任性。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加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让生命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杜绝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现象,有效解决乱执法、不执法问题。推进政务公开法治化,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机衔接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确保行政纠纷解决渠道更方便、更有效。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在司法体制改革主体框架确立后,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是提高改革整体效能、防止改革走回头路的重大举措。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统筹推进内设机构改革和新型办案团队建设,加快构建司法管理监督新机制,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努力让司法更公正。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办案效率,努力让司法更高效。落实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追责制度,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增强司法判决的执行力,加强对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的保护,努力让司法更有权威。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崇高目标。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推进庭审实质化,做到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汇集推送以往类似案例,让法官以同类案件同样处理的方式办案,让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形成理性预期、对司法公正增强内心确信。深入推進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做到以公开促公正。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人人尊法信法守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真正把法律交给亿万群众。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运用,落实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让典型案件依法公开处理成为全民法治教育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养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础性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弘扬家国相通的大局观、仁义诚信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礼法结合的秩序观、情理法融合的正义观,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蕴涵。
  (摘自201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谁先谁后    饭桌上,5岁的儿子和爸爸争执起来。  儿子问:“为什么只能说儿子像爸爸,不说爸爸像儿子?”  爸爸说:“我问你,是先有爸爸还是先有儿子?”  “当然是先有儿子,后有爸爸。”儿子理直气壮地说,“在妈妈生了我以后,你才成了爸爸的!”    造句    老师:“小明,用‘要么……要么’造句。”  小明想了想说:“冰棍五毛钱一根,要么?要么?”  老师目瞪口呆。    首长更黑    一日
文化之旅云居寺浴佛节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距市区65公里,是北京地区著名的寺院之一。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问,珍藏着大量石经、纸经和木版经,并称“云居寺三绝”。僧人在此刻经千年,历经六朝十六代,刻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别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宫之中,堪称世界佛经镌刻之最,赢得了“北京的敦煌”“石经长城”等美誉。云居寺还完好保存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
林是对墓的一种称谓,但不是什么人的墓都能用的。就如陵,就如冢。埋葬帝王的称陵,埋葬王侯的称冢,埋葬百姓的称坟。墓称林者,中国古代只有两人,一是孔子,孔子墓称孔林;另一人就是关羽。埋葬关羽首级的墓几经变化,最终称为关林。孔子、关羽都是经皇帝敕封的圣人,也是其生后走入平民百姓心中被平民百姓认可的、崇拜的圣人,分别为文圣和武圣。只有圣人墓才能称林。洛阳关林是有墓有庙、林庙合一的祭祀关羽的场所。汉时,曹操
千佛崖风景区位于黄松峪乡黄土梁,该景区地处山区,群峰耸立,壁立千仞,明长城横贯乡域中部山上。地势北高南低,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茂盛,山花烂漫,森林覆盖率达到90%,景区溪水长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  千佛崖景区现发现千余尊浮雕佛像,大部分保存完好,后经专家初步考证为宋辽时代佛刻。这也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石刻佛像群,数量之多,雕工之精美为世界罕见。最大的一尊佛像隐身在松林之中,高5.3米,宽
山居破城子与河西城堡  古北口,山河纵横,形势雄险,关隘门户。潮河川,通畅大道,地形复杂,兵家必争。气候上极为特别,常发洪水。《长安客话》中描写:潮河川原本以水为险,若逢雨季,周边山上雨水直下,险要异常。有诗为证:“雷声急处雨如倾,电火光来满室明。忽道溪湍高十丈,鼋鼍岸上断人行。”川内形势,险要异常,明人依据长城关堡,布兵列陈。嘉靖年间,曾为蓟辽总督的杨选到此巡视,大发感慨:“潮河潮河,流迫山阿,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人物语言;个性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一篇记叙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雄师的故事。文章篇幅较短,但情节完整,语言精练,较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故事中的人物辞令不仅生动而且巧妙,是一篇难得的可以发展与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的文章,这也是其被多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原因。笔者就文中出现的五个人物,按照
1打树花表演。  这次的蔚县之旅,让我最期待的便是打树花了。  从南张庄村出发,沿雪绒花大道一路向西,前往暖泉古镇。暖泉古镇位于蔚县的最西端,是一座无比安逸的边缘小镇。走进暖泉古镇  暖泉古镇里有西古堡、北官堡、中小堡三座古堡;还有暖泉书院、华严寺等名胜古迹。西古堡是暖泉古镇的精髓。它是三座古堡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年间又在南北城门外增建两座瓮城。  来到西古堡南瓮城,发现券门上镶着
日落时分的海神通信与市政厅钟楼。圣玛丽亚教堂与皇家礼拜堂。金门与皇家大道。  格但斯克,波兰北部的海边城市。历史上跌宕起伏,这里一度富甲波罗的海,也曾经是东欧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这里中世纪的气质格局和尼德兰风格的建筑很容易让人一眼着迷。  格但斯克,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被誉为“波罗的海的明珠”。城市形成于10世纪,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波罗的海地区十分重要的航运和贸易中心。18世纪,
上等的东西不见得热闹、好看,但绝对用心。比如婆婆做的饭,那些家常菜肴让生活现出了本色的滋味:餐桌上盘盆错落有致,切成细丝的紫甘蓝、闪着光泽的土豆丝、绿格盈盈的毛豆米夹杂几缕红辣椒,让人见一眼就垂涎欲滴的红烧排骨正腾腾地冒着热气。还有锅里饭后待用的冬瓜肉丸汤,是儿子的最爱。我婆婆是个精细之人,虽没念过书,对于日常却能打理出一套独有的品质。单就每一餐的饭菜,从买、秤、拣、切、烧制,环环节节都不马虎,分
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与挑战  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应用目的的合理正当。这关系到是否应当限定该项技术的应用目的,以及如何限定。  面对这个论题,我们可能会发出连珠炮一般的提问:出于健康的需要将基因编辑从“治疗”推广到“预防”领域,无疑有合理性,但如果要通过风险比例来确定实施基因手术的合理性,怎样的风险比例才是正当的?期望通过基因编辑改善健康状态、智力身高等是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