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篇名著阅读对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很大。但其信息提取、运用、分析和整合的难度比短小的文章要大得多,为此学生对长篇名著的接纳感和认同性不高。所以探究此类作品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笔者采用“入”“引”“联”三字法策略,激发阅读期待,引领示范确定阅读重点和阅读要求,采用联结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挖掘长篇名著的文学价值,提升阅读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三字法”策略 阅读期待 阅读重点 阅读策略和方法
阅读长篇名著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的阅读信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过程更是实践阅读方法,训练阅读速度,养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对阅读名著尤其是长篇名著,都以“费时”“难懂”“没啥帮助”等理由拒绝,这就很难从中汲取营养,提升思维力。
一篇文学名著,特别热爱读书的孩子会不问原因地认真阅读,大多数学生心中都会有“为什么读”的困惑。解决这个困惑,要用“入”字策略。
一、读前“入”字策略,提高阅读动力
调查学情后会发现:学生拒绝读某书,是因为不了解作者和内容,不明白书的意义和价值,不清楚此书与自身的关联。作为语文老师,应引入一些資料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推荐优质读物,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1.引入作家作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知人论事、知人读文是快速读懂读透作品的前提。了解作者的生平,感受其作品整体风格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引入的内容,包括作者照片和文字简介;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讲解、教师补充,旨在全方位整体式地了解作者。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笔者搜集路遥具有代表性一组图片,介绍他的代表作品、生平和人生轨迹,为更好了解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方言俗语作铺垫。了解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贫过继给了伯父,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小说当中以“苦难”为底色来展现故事。了解他曾在延川县县立中学读书,曾有农村小学教书一年的经历,从而明白小说开篇对中学生活的描述就是以他真实的经历为材料的。同时选取《路遥传》和《早晨从中午开始》的部分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为深入阅读提供帮助。
2.引入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长篇小说能吸引学生的主要还是内容。了解大致内容之后,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点燃阅读激情。在引入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推介的方式和推荐的手段。
在推介《平凡的世界》时,笔者采用的是学生推介的方式。让已经开始阅读的学生,通过PPT展示,配以讲解,再结合主人公图片和电视剧的选段,让其他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这个过程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发,既能增强推介学生的阅读探究力,也可勾起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最终为顺利阅读助力。
3.引入版本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
好的版本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阅读思维的保障。《平凡的世界》的版本最常见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两个版本:一个是没有任何删减和改写的110万字的原版,一个则是大量删减只剩40万字的普及版。采用编年史式写法的《平凡的世界》,是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全景式表现城乡社会生活。而普及版则删减了大量的背景和自然环境,删减了许多陕北的民风民俗以及众多小人物的细节刻画。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读原版呢?笔者将两个版本进行了对照,和学生一起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用PPT展示删减的文字,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讨论,学生明白了背影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反衬作用,明白了小人物的细节描写对展现众多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二、读中“引”字策略,确定通读要求
1.精选章节,微课讲解,教师示范引领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在《怎样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第一层次是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第二层次是知道“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第三层次是追求“理解和深入”,第四个层次则是围绕主题,对比或拓展跟主题相关的内容。这四个层次的阅读要求符合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但长篇名著,很容易读后忘前,加之阅读的连贯性不强,让学生通读后确定重点,再花大量时间进一步理解,是非常耗费心力的。为此,笔者在指导《平凡的世界》阅读时,通过组内教师的一组调查,让学生确定通读时应关注的阅读重点:如“奋斗”“温暖”“爱情观”“民风民俗”等。
如何通读呢?笔者选择录制微课和直播课的方式,以孙少平的人物奋斗为例,给学生示范通读时的关注点。笔者选择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非连续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比如选择第一部少平打饭的片段、第二部少平出门揽工前的片段、第二部春节回家帮家里买碳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少平奋斗的原因”;选择第一部少平坚持读书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的目的”;选择少平揽工时咬牙坚持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的具体表现”;选择少平将自己揽工赚来的100元钱全部送给小翠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时应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孙少平典型章节重点片段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整部作品,以少平的奋斗带动对孙少安、孙兰香等人“奋斗”的阅读探究。
示范引领,告知学生阅读的方式和阅读时的关注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思考:不同时代奋斗的原因和表现的异同。清华大学邱勇说“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那么该如何奋斗呢?这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语文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摘抄和做笔记,是名著阅读时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摘抄什么,围绕什么做笔记呢?教师的示范引领很关键。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第一章,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选择需要摘抄的句子。之后相互探讨句子的类型和特点,并做相应的笔记。 2.确定要求,打卡上传,教师支架引领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时的要求。但阅读时,围绕什么动笔墨,应该怎样动笔墨,教师却很少指导。在长篇名著阅读指导时,“动笔墨”的指导应清晰明了。比如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应告知学生围绕哪些方面如何批注;比如阅读前提供批注的种类要求:概括型批注、赏析型批注、感想型批注、质疑型批注等;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图表类的支架,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进行梳理;比如给学生一些范例,让学生仿照并进行深入探究。
《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重点确定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通读时批注填写的要求,即围绕“奋斗”“温暖”“传统文化”“爱情”等关键词,在书上批注,并制作表格整理(阅读时在书上作概括批注或感想批注;至少阅读五章之后,名著本上画表格填写;后两个关键词通读完填写。同一角度最多整理两个即可。分析和感想应不少于50个字)。
摘抄精彩的句子,做笔记,可反复朗读。
边读边圈划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描写,概括出人物性格。(从不同角度结合语境概括)
整理“奋斗”,应围绕关键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孙兰香),概括奋斗原因和奋斗事件,并写评价和分析。
整理“温暖”,应围绕类别(如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概括出事件,写出评价或感觉。
整理“传统文化”,应围绕类别(秧歌比赛、唱信天游),分析其传递出的文化特征或带给你的感受。
整理“爱情”的关键词,写出不同人之间爱情的类型和你的看法评价。
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支架,这是一个“上不封顶,下有底线”的弹性作业,适用于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还能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体现了作业上的分层。
为确保学生坚持阅读,笔者建立微信打卡制度,把控阅读进程。打卡时,要求写出阅读的起止页码,上传阅读批注的照片3—4张,上传围绕关键词整理的表格至少一张。由此在班级里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勉励、相互竞争又相互提升的氛围,确保阅读的质量。
3.个性定制,多样阅读,同伴交互引领
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想让所有学生都能坚持书本阅读,完成批注整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为此,备课组提出了个性阅读的方案。阅读允许以“听”的方式,作业允许以“讲解”的方式,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受到名著的熏陶和感染。
新《课标》提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可见,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与批判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前提。许多学生的思维很缜密,在阅读过程中会对文本某个情节、对每个人物的结局提出质疑,对某个艺术手法的运用提出不同意见。这种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在此过程中,质疑文本、深究细节、前后联结、整体分析是关键。
在《平凡的世界》通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让田晓霞去世,这样孙少平奋斗的意义不就没有了吗?孙少平出门揽工,是不是有点自私呢?学生结合《路遥传》对自己的质疑提出了解释,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自传体小说的特点,符合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安排符合路遥在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激活思维,学会提问,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前提。能提出质疑并对质疑进行解释,体现了阅读过程的高阶思维。
三、读后“联”字策略,提升阅读品质
组织强化的过程,就是“联结”。联结策略是名著阅读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阅读策略。联结不仅可以开启心智,深入理解作家和作品,还可以促进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提升阅读质量。那么,如何让“联”字策略发挥最大功效呢?需要借助一些综合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深读精读的热情,融合阅读体验和自身经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阅读感受。
1.体现文本特质的内部联结
不同文体的名著,其阅读方法和阅读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专业的指导课,制定的任务必须体现文本特质。《平凡的世界》是長篇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围绕这三点来确定任务,就契合长篇小说的阅读特征。
比如给孙少平或孙少安写一份人生履历表,或结合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画一份小说的人物关系图,或画一幅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思维导图。以这些任务来了解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掌握情况。
可制定“读写结合”的任务,如探究孙少平和孙少安“奋斗”的异同,或结合名著中展现的五种爱情,探究路遥的爱情观,或结合不同人之间的温暖,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前一类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作品、整合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读写结合”任务的完成需要关注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等,并在文本内部寻找照应点。完成了这些任务,就能达成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融会贯通。
2.探究思想情怀的类文联结
文体相同,主题相近,就可以进行联结,根据学情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设计,对比探究。如《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小说都描写了主人公在苦难生活中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阅读两篇名著,了解其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情怀,这对心灵正在发育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难能可贵的琼浆。结合任务探究,将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磨砺品性。比如进行“谁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赛,要求保尔和少平进行对比。这样的类文联结,打通了两部名著间的隔阂,求同存异,从不同角度实现对人物的深入了解。
3.带着质疑的眼光跨界联结
许多名著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基于一定的目的进行改编。跨界对比,对比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学表现形式当中的异同,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比如原著和普及版的对比,原著和连环画版本的对比,原著和电视剧的对比等。
4.进行反思体验的生活联结
将阅读与生活联结,用生活诠释阅读,用阅读影响生活,启发学生理解作品并思考生活,这是我们阅读的终极目标。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活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那么,在阅读指导时,进行生活联结性的专题探究就非常有必要了。
比如召开“名著讨论会”,结合一些议题来探讨。如“孙少安拒绝润叶的求婚是不是合理?”“孙少平出门揽工是不是自私?”“金波和牧马姑娘的爱情是否有可取性?”“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生活可否幸福?”等等。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期待被点燃的火种。阅读的兴趣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很大程度上需要后天培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义务点燃他们的阅读火种,花点心思,引入各种资源,引导他们阅读,并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让阅读和成长历程相互联结,从而使名著的浸润作用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关键词:“三字法”策略 阅读期待 阅读重点 阅读策略和方法
阅读长篇名著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的阅读信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过程更是实践阅读方法,训练阅读速度,养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对阅读名著尤其是长篇名著,都以“费时”“难懂”“没啥帮助”等理由拒绝,这就很难从中汲取营养,提升思维力。
一篇文学名著,特别热爱读书的孩子会不问原因地认真阅读,大多数学生心中都会有“为什么读”的困惑。解决这个困惑,要用“入”字策略。
一、读前“入”字策略,提高阅读动力
调查学情后会发现:学生拒绝读某书,是因为不了解作者和内容,不明白书的意义和价值,不清楚此书与自身的关联。作为语文老师,应引入一些資料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推荐优质读物,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1.引入作家作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知人论事、知人读文是快速读懂读透作品的前提。了解作者的生平,感受其作品整体风格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引入的内容,包括作者照片和文字简介;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讲解、教师补充,旨在全方位整体式地了解作者。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笔者搜集路遥具有代表性一组图片,介绍他的代表作品、生平和人生轨迹,为更好了解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方言俗语作铺垫。了解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贫过继给了伯父,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小说当中以“苦难”为底色来展现故事。了解他曾在延川县县立中学读书,曾有农村小学教书一年的经历,从而明白小说开篇对中学生活的描述就是以他真实的经历为材料的。同时选取《路遥传》和《早晨从中午开始》的部分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为深入阅读提供帮助。
2.引入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长篇小说能吸引学生的主要还是内容。了解大致内容之后,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点燃阅读激情。在引入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推介的方式和推荐的手段。
在推介《平凡的世界》时,笔者采用的是学生推介的方式。让已经开始阅读的学生,通过PPT展示,配以讲解,再结合主人公图片和电视剧的选段,让其他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这个过程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发,既能增强推介学生的阅读探究力,也可勾起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最终为顺利阅读助力。
3.引入版本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
好的版本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阅读思维的保障。《平凡的世界》的版本最常见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两个版本:一个是没有任何删减和改写的110万字的原版,一个则是大量删减只剩40万字的普及版。采用编年史式写法的《平凡的世界》,是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全景式表现城乡社会生活。而普及版则删减了大量的背景和自然环境,删减了许多陕北的民风民俗以及众多小人物的细节刻画。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读原版呢?笔者将两个版本进行了对照,和学生一起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用PPT展示删减的文字,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讨论,学生明白了背影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反衬作用,明白了小人物的细节描写对展现众多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二、读中“引”字策略,确定通读要求
1.精选章节,微课讲解,教师示范引领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在《怎样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第一层次是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第二层次是知道“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第三层次是追求“理解和深入”,第四个层次则是围绕主题,对比或拓展跟主题相关的内容。这四个层次的阅读要求符合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但长篇名著,很容易读后忘前,加之阅读的连贯性不强,让学生通读后确定重点,再花大量时间进一步理解,是非常耗费心力的。为此,笔者在指导《平凡的世界》阅读时,通过组内教师的一组调查,让学生确定通读时应关注的阅读重点:如“奋斗”“温暖”“爱情观”“民风民俗”等。
如何通读呢?笔者选择录制微课和直播课的方式,以孙少平的人物奋斗为例,给学生示范通读时的关注点。笔者选择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非连续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比如选择第一部少平打饭的片段、第二部少平出门揽工前的片段、第二部春节回家帮家里买碳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少平奋斗的原因”;选择第一部少平坚持读书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的目的”;选择少平揽工时咬牙坚持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的具体表现”;选择少平将自己揽工赚来的100元钱全部送给小翠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奋斗时应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孙少平典型章节重点片段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整部作品,以少平的奋斗带动对孙少安、孙兰香等人“奋斗”的阅读探究。
示范引领,告知学生阅读的方式和阅读时的关注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思考:不同时代奋斗的原因和表现的异同。清华大学邱勇说“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那么该如何奋斗呢?这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语文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摘抄和做笔记,是名著阅读时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摘抄什么,围绕什么做笔记呢?教师的示范引领很关键。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第一章,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选择需要摘抄的句子。之后相互探讨句子的类型和特点,并做相应的笔记。 2.确定要求,打卡上传,教师支架引领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时的要求。但阅读时,围绕什么动笔墨,应该怎样动笔墨,教师却很少指导。在长篇名著阅读指导时,“动笔墨”的指导应清晰明了。比如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应告知学生围绕哪些方面如何批注;比如阅读前提供批注的种类要求:概括型批注、赏析型批注、感想型批注、质疑型批注等;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图表类的支架,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进行梳理;比如给学生一些范例,让学生仿照并进行深入探究。
《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重点确定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通读时批注填写的要求,即围绕“奋斗”“温暖”“传统文化”“爱情”等关键词,在书上批注,并制作表格整理(阅读时在书上作概括批注或感想批注;至少阅读五章之后,名著本上画表格填写;后两个关键词通读完填写。同一角度最多整理两个即可。分析和感想应不少于50个字)。
摘抄精彩的句子,做笔记,可反复朗读。
边读边圈划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描写,概括出人物性格。(从不同角度结合语境概括)
整理“奋斗”,应围绕关键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孙兰香),概括奋斗原因和奋斗事件,并写评价和分析。
整理“温暖”,应围绕类别(如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概括出事件,写出评价或感觉。
整理“传统文化”,应围绕类别(秧歌比赛、唱信天游),分析其传递出的文化特征或带给你的感受。
整理“爱情”的关键词,写出不同人之间爱情的类型和你的看法评价。
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支架,这是一个“上不封顶,下有底线”的弹性作业,适用于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还能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体现了作业上的分层。
为确保学生坚持阅读,笔者建立微信打卡制度,把控阅读进程。打卡时,要求写出阅读的起止页码,上传阅读批注的照片3—4张,上传围绕关键词整理的表格至少一张。由此在班级里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勉励、相互竞争又相互提升的氛围,确保阅读的质量。
3.个性定制,多样阅读,同伴交互引领
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想让所有学生都能坚持书本阅读,完成批注整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为此,备课组提出了个性阅读的方案。阅读允许以“听”的方式,作业允许以“讲解”的方式,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受到名著的熏陶和感染。
新《课标》提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可见,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与批判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前提。许多学生的思维很缜密,在阅读过程中会对文本某个情节、对每个人物的结局提出质疑,对某个艺术手法的运用提出不同意见。这种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在此过程中,质疑文本、深究细节、前后联结、整体分析是关键。
在《平凡的世界》通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让田晓霞去世,这样孙少平奋斗的意义不就没有了吗?孙少平出门揽工,是不是有点自私呢?学生结合《路遥传》对自己的质疑提出了解释,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自传体小说的特点,符合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安排符合路遥在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激活思维,学会提问,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前提。能提出质疑并对质疑进行解释,体现了阅读过程的高阶思维。
三、读后“联”字策略,提升阅读品质
组织强化的过程,就是“联结”。联结策略是名著阅读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阅读策略。联结不仅可以开启心智,深入理解作家和作品,还可以促进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提升阅读质量。那么,如何让“联”字策略发挥最大功效呢?需要借助一些综合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深读精读的热情,融合阅读体验和自身经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阅读感受。
1.体现文本特质的内部联结
不同文体的名著,其阅读方法和阅读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专业的指导课,制定的任务必须体现文本特质。《平凡的世界》是長篇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围绕这三点来确定任务,就契合长篇小说的阅读特征。
比如给孙少平或孙少安写一份人生履历表,或结合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画一份小说的人物关系图,或画一幅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思维导图。以这些任务来了解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掌握情况。
可制定“读写结合”的任务,如探究孙少平和孙少安“奋斗”的异同,或结合名著中展现的五种爱情,探究路遥的爱情观,或结合不同人之间的温暖,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前一类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作品、整合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读写结合”任务的完成需要关注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等,并在文本内部寻找照应点。完成了这些任务,就能达成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融会贯通。
2.探究思想情怀的类文联结
文体相同,主题相近,就可以进行联结,根据学情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设计,对比探究。如《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小说都描写了主人公在苦难生活中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阅读两篇名著,了解其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情怀,这对心灵正在发育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难能可贵的琼浆。结合任务探究,将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磨砺品性。比如进行“谁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赛,要求保尔和少平进行对比。这样的类文联结,打通了两部名著间的隔阂,求同存异,从不同角度实现对人物的深入了解。
3.带着质疑的眼光跨界联结
许多名著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基于一定的目的进行改编。跨界对比,对比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学表现形式当中的异同,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比如原著和普及版的对比,原著和连环画版本的对比,原著和电视剧的对比等。
4.进行反思体验的生活联结
将阅读与生活联结,用生活诠释阅读,用阅读影响生活,启发学生理解作品并思考生活,这是我们阅读的终极目标。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活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那么,在阅读指导时,进行生活联结性的专题探究就非常有必要了。
比如召开“名著讨论会”,结合一些议题来探讨。如“孙少安拒绝润叶的求婚是不是合理?”“孙少平出门揽工是不是自私?”“金波和牧马姑娘的爱情是否有可取性?”“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生活可否幸福?”等等。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期待被点燃的火种。阅读的兴趣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很大程度上需要后天培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义务点燃他们的阅读火种,花点心思,引入各种资源,引导他们阅读,并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让阅读和成长历程相互联结,从而使名著的浸润作用更有效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