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进步,已发展近十年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正逐渐走向多样化,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高校、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支教的队伍。但支教活动中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造成了支教對象的需求与支教者的供给无法有效匹配的现状。
研究对象
现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大高校均有其对应的支教项目,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现有支教活动为出发点,抽取了二里庄项目、朱房村项目、天阶支教、“希望之星”支教、肖家河支教等七个极具代表性的短期支教项目,受教群体涉及幼儿园、小学1至6年级及残障人士。
现状分析
针对支教前期准备、中期支教、后期评估三阶段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现如今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
项目推广渠道 根据调查,支教者参加支教活动的渠道多种多样,现高校内支教志愿活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学校相关公众号推送;②海报、传单等纸质宣传品;③志愿北京网站;④其他人推荐。
随互联网的兴起与“微信”的广泛使用,现在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手段。各大高校内的公益社团及志愿组织都会有自己的公众号,在每学期初或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志愿者时会及时通过关联公众号进行志愿者招募信息推送。这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支教活动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本次调查中,该渠道最为重要,占比51.16%。此外,口碑传递也很重要,由前任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该项目推荐给其他同伴,此种方式已上升至第二位,由此可见,项目运行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项目之后的发展。
选拔及培训 通过对支教活动参与者的调查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各社团及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是有一定标准的,但有些还不太严格,甚至个别存在零门槛的现象。因此,志愿团队要进一步提高志愿者选拔标准,尽量减少“浑水摸鱼”现象的发生。通过数据分析,93.8%的志愿者认为,支教前接受相关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志愿者效率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教质量。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支教项目在志愿者支教前会组织相关培训。但是非专业培训人员相对较多,这可能使一些志愿者认为培训不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而选择不参加。
支教内容 绝大部分支教团队有支教内容的安排,而不是由志愿者临场发挥。这既有利于支教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也可以使支教过程更流畅,给予支教对象更好的体验。由数据可知,志愿者支教的内容以基础学科辅导和艺术性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与科技型课程为辅,反映了支教内容不够多样化的问题。这可能与支教对象课业压力和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不够有关。在支教过程中,91%的志愿者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有针对地进行授课,说明大部分志愿者还是愿意且有能力为学生灵活调整授课内容。
支教效果评估 数据显示,65%的志愿者所在的支教组织在支教活动结束后,既没有对志愿者的回访,如询问此次志愿活动的心得体会及建议与意见;也没有与被支教者或其负责人进行活动反馈,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到支教活动的效果。可见,多数志愿组织缺乏对支教者的评估机制。支教活动的评估机制一方面能够通过双向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到支教效果,有助于支教活动后续开展,提升双方合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能够发现隐藏的问题,尽可能地在萌芽状态将可能风险规避掉,更有利于公益社团和志愿组织的良性发展。
改进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的开展是卓有成效的,从各方面来看,都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这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这些不足限制了支教项目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推广渠道不够多元化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依目前形势看来,卓有成效的宣传渠道较少,因此,可以开辟其他的宣传推广渠道,比如定期举行志愿者专题报告会或者以学校公共选修的形式开设公共课程, 两者均可以以专题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
针对选拔制度 由于短期支教属于志愿活动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所以有些项目并不对支教者进行选拔,而是采用培训会的形式,通过给支教者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支教效果。但是,我们了解到,有志愿者并没有通过培训也可以加入到支教活动中来,这种的做法可能会让这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支教者并不那么适应这个项目。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在选拔制度这一块方面应该严抓,选择适合该项目的志愿者。
针对课程设置单一 根据受教者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年龄较小者,可以在尽可能小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一些实践类课程,如手工、简单户外运动等。年龄较大者,在可以自己保障出行安全前提下,适当扩大活动范围,进行实践类加科技类课程,比如到附近科技馆参观、简单安全实验展示等。
综上,对于短期支教项目的运行体制,要有更多的创新与思考,给大学生支教带来更多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对象
现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大高校均有其对应的支教项目,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现有支教活动为出发点,抽取了二里庄项目、朱房村项目、天阶支教、“希望之星”支教、肖家河支教等七个极具代表性的短期支教项目,受教群体涉及幼儿园、小学1至6年级及残障人士。
现状分析
针对支教前期准备、中期支教、后期评估三阶段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现如今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
项目推广渠道 根据调查,支教者参加支教活动的渠道多种多样,现高校内支教志愿活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学校相关公众号推送;②海报、传单等纸质宣传品;③志愿北京网站;④其他人推荐。
随互联网的兴起与“微信”的广泛使用,现在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手段。各大高校内的公益社团及志愿组织都会有自己的公众号,在每学期初或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志愿者时会及时通过关联公众号进行志愿者招募信息推送。这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支教活动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本次调查中,该渠道最为重要,占比51.16%。此外,口碑传递也很重要,由前任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该项目推荐给其他同伴,此种方式已上升至第二位,由此可见,项目运行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项目之后的发展。
选拔及培训 通过对支教活动参与者的调查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各社团及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是有一定标准的,但有些还不太严格,甚至个别存在零门槛的现象。因此,志愿团队要进一步提高志愿者选拔标准,尽量减少“浑水摸鱼”现象的发生。通过数据分析,93.8%的志愿者认为,支教前接受相关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志愿者效率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教质量。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支教项目在志愿者支教前会组织相关培训。但是非专业培训人员相对较多,这可能使一些志愿者认为培训不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而选择不参加。
支教内容 绝大部分支教团队有支教内容的安排,而不是由志愿者临场发挥。这既有利于支教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也可以使支教过程更流畅,给予支教对象更好的体验。由数据可知,志愿者支教的内容以基础学科辅导和艺术性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与科技型课程为辅,反映了支教内容不够多样化的问题。这可能与支教对象课业压力和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不够有关。在支教过程中,91%的志愿者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有针对地进行授课,说明大部分志愿者还是愿意且有能力为学生灵活调整授课内容。
支教效果评估 数据显示,65%的志愿者所在的支教组织在支教活动结束后,既没有对志愿者的回访,如询问此次志愿活动的心得体会及建议与意见;也没有与被支教者或其负责人进行活动反馈,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到支教活动的效果。可见,多数志愿组织缺乏对支教者的评估机制。支教活动的评估机制一方面能够通过双向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到支教效果,有助于支教活动后续开展,提升双方合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能够发现隐藏的问题,尽可能地在萌芽状态将可能风险规避掉,更有利于公益社团和志愿组织的良性发展。
改进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的开展是卓有成效的,从各方面来看,都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这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这些不足限制了支教项目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推广渠道不够多元化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依目前形势看来,卓有成效的宣传渠道较少,因此,可以开辟其他的宣传推广渠道,比如定期举行志愿者专题报告会或者以学校公共选修的形式开设公共课程, 两者均可以以专题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
针对选拔制度 由于短期支教属于志愿活动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所以有些项目并不对支教者进行选拔,而是采用培训会的形式,通过给支教者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支教效果。但是,我们了解到,有志愿者并没有通过培训也可以加入到支教活动中来,这种的做法可能会让这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支教者并不那么适应这个项目。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在选拔制度这一块方面应该严抓,选择适合该项目的志愿者。
针对课程设置单一 根据受教者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年龄较小者,可以在尽可能小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一些实践类课程,如手工、简单户外运动等。年龄较大者,在可以自己保障出行安全前提下,适当扩大活动范围,进行实践类加科技类课程,比如到附近科技馆参观、简单安全实验展示等。
综上,对于短期支教项目的运行体制,要有更多的创新与思考,给大学生支教带来更多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