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机 构】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出 处】
:
近代史研究
【发表日期】
:
2006年5期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3)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1930年前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破除迷信运动”席卷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国民党基层组织纷纷以“革命”的名义发动了针对传统民间信仰的政治运动,继而导致各地社会的动荡,乃至酿成民变。然而在这个运动背后,却隐藏着国民党基层党政机关彼此对立的潜流,基层党政双方时常围绕意识形态、实际利益等要素而爆发对抗,接着又会在当地社会激发各式各样“运动”与“反运动”间激烈对抗的风潮。本文希望通过重建作为具体案例的高邮“打城隍”事件,来揭示“民间信仰事件”背后的深层政治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基层党政权力间的结构性冲突。
1949年9月,我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那时的北大还在城内的沙滩,上课多在红楼,我住在东厂胡同中间路南一座很特别的二层小楼里,好像没有门牌号,楼外木栅大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北京大学研究生宿舍”。错对门东厂胡同1号,是胡适任北大校长时曾经住过的地方。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实验旨在探寻自我面孔作为具有特殊性的刺激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熟悉的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将要出现的位置。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熟悉的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这意味着当自我面孔与任务相关时,对提示位置的易化优于熟悉的面孔。与之相反的是,在实验二(面孔为小图)和实验三(面孔为大图)中,自我或熟悉的面孔与目标同时呈现,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呈现在目标出现的另一侧视野中。结果发现,自我面孔和熟悉的面孔同样
本期各个栏目的文章,除《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一文外,均选自本刊编辑部去年10月组织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会议论文。召开这次学术会议的目的,在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和经验教训,评估现状,探讨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观点的开放多元、讨论的异见纷呈成为会议的特色。这一点,读者或许可以从本期发表的各篇文章中感受到。我们相信,严肃认真、宽容平和、建设性的学术讨论是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们希望,这样生动活
人际好奇是指渴望获得新异、未知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个两人共同完成的赌博任务考察了当前状况、性别及需付代价等因素对人际好奇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被试当前状况最佳即赢钱最多时,更倾向于去观看对方的结果;(2)在不需付代价就可观看对方结果时,女性被试的人际好奇显著强于男性被试,而在需要付出代价时男女性被试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当个体处于优势地位时,相对于处于劣势的人,其人际好奇更强烈;女性比男性的人际好奇更强烈,但在满足人际好奇的过程中却会因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而减少探究行
人格测验的参照情境效应是指,在一般人格测验的基础上,设置某种特定的参照情境,进而使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得以提高的现象。在过去十余年里,参照情境效应的考察重心从早期的效度证据搜集逐渐转向内部机理的探讨。研究耆试图通过参照情境与效标的逻辑关联、参照情境的被试问变异及被试内变异来解释现象背后的测量学原理。在构念层面则提出“人格和角色认同层级模型”,以此说明参照情境效应的人格机制问题。未来研究可从参照情境的操作范式、参照情境效应的调节机制等方面继续寻求突破。
运用层面理论方法,在参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1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结合已有研究和访谈结果,设计了映射语句,根据层面元素组合,设计项目,编制了教学效能感量表。对200名中学教师进行初测收回有效问卷162份,运用SSA分析技术,对项目质量做了分析,对部分项目进行了删减,并修改了映射语句,再对530名中学教师进行正式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05份,运用SS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对量表的构想效度进行了检验,发现量表的信、效度较高,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并证明教学效能感结构为二层面雷达图结构。